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试比较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有哪些异同点?答:相同点:二者都为吸收光谱,吸收有选择性,主要测量溶液,定量公式:A=kc,仪器结构具有相似性.不同点: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 原子吸收分子吸收(2) 线性光源连续光源(3) 吸收线窄,光栅作色散元件吸收带宽,光栅或棱镜作色散元件(4) 需要原子化装置(吸收池不同)无(5) 背景常有影响,光源应调制(6) 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7) 干扰较多,检出限较低干扰较少,检出限较低2.试比较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有哪些异同点?答:相同点:属于原子光谱,对应于原子的外层电子的跃迁;是线光谱,用共振线灵敏度高,均可用于定量分析.不同点: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1)原理发射原子线和离子线基态原子的吸收自由原子(光致发光)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发射光谱(2)测量信号发射谱线强度吸光度荧光强度(3)定量公式lgR=lgA + blgc A=kc I f=kc(4)光源作用不同使样品蒸发和激发线光源产生锐线连续光源或线光源(5)入射光路和检测光路直线直线直角(6)谱线数目可用原子线和原子线(少)原子线(少)离子线(谱线多)(7)分析对象多元素同时测定单元素单元素、多元素(8)应用可用作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量分析(9)激发方式光源有原子化装置有原子化装置(10)色散系统棱镜或光栅光栅可不需要色散装置(但有滤光装置)(11)干扰受温度影响严重温度影响较小受散射影响严重(12)灵敏度高中高(13)精密度稍差适中适中3.已知钠蒸气的总压力(原子+离子)为1.013 l0-3Pa,火焰温度为2 500K时,电离平衡常数(用压力表示)为4.86⨯l0-4Pa 。
试计算:(1)未电离钠原子的分压和电离度;(2) 加入钾为缓冲剂,电子分压为为1.013⨯l0-2Pa 时未电离的钠原子的分压。
(3) 设其它条件(如温度等)不变,加入钾后的钠原子线发射强度和吸光度的相对变化。
[提示:火焰气态原子行为可近似看成“理想”气体,即p =nkT 。
火焰气体的电离忽略不计]解:(1)Na ==Na + + ea b b⎪⎩⎪⎨⎧⨯=+⨯==--Pa b a Pa a b K 34210013.11086.4/ ⎪⎩⎪⎨⎧⨯=⨯=--Pa b Pa a 4410995.410135.5则未电离的钠原子的分压为5.135×10-4Pa电离度494.0=+=b a b x(2)加入钾缓冲剂Pa p p p K Na Na e 41086.4-⨯=⋅=+即Pa p p Na Na 4321086.4)10013.1(10013.1---⨯=-⨯⨯⨯Pa p Na 410667.9-⨯= 则钠原子占总的分数为954.010013.110667.934=⨯⨯--(3)A =K ’N 0, N 0为基态原子数.(I ij = A ij E i N 1, kT Ee g g N N 10101-⋅=) A 1=K ’·0.506N , A 2=K ’·0.954N88.0506.0506.0954.0112=-=-A A A4.设测定硅时,N 2O -乙炔焰温度为3 000±100 K ,Si I 251.9 nm 上能级的能量为4.95eV ,下能级的能量为0.0279eV 。
试计算谱线发射强度及吸光度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相对波动(即∆I / I 及∆A / A 值)。
[提示:从温度变化导致波耳兹曼因子e -E/kT 变化去考虑]解:已知λ=251.9nm , k =1.380×10-23J·K -1, 用eV 表示为k =8.614×10-5eV·K -1,谱线251.9nm 对应的能量为4.95eV ,在此温度下,基态原子数占绝大多数,认为N 0代替总的原子数N .)/exp(00kT E g g N N i i i -= 则)/ex p(0kT E N g g N i i i -=于是将N i 对T 求导数,得到dT kT E Ne g g dN i kT E i i i 2/0-=(1)发射线强度与激发态原子数成正比,则温度变化引起的谱线发射强度的相对变化为T kT E N N I I ii i ∆=∆=∆2 (E i =4.95– 0.0279=4.922eV)T =2900K 时,679.0100290010614.8922.425=⨯⨯⨯=∆-I IT =3000K 时,635.0100300010614.8922.425=⨯⨯⨯=∆-I IT =3000K 时,595.0100310010614.8922.425=⨯⨯⨯=∆-I I(2)吸光度A 与基态原子数成正比,于是温度变化引起的吸光度相对波动为T kT E e g g N N A A i kT Ei i i ∆=∆=∆-20 统计权重比为1 T =2900时,925290010614.8922.4201088.1100290010614.8922.45--⨯⨯--⨯=⨯⨯⨯⨯=∆=∆-e T kT E e g g A A i kT E i i T =3000时,925300010614.8922.4201039.3100300010614.8922.45--⨯⨯--⨯=⨯⨯⨯⨯=∆=∆-e T kT E e g g A A i kT E i i T =3100时,925310010614.8922.4201088.5310010614.8922.45--⨯⨯--⨯=⨯⨯⨯=∆=∆-e T kT E e g g A A i kT E i i 5.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元素M 时。
由未知试样得到的吸光度为0.435,若9毫升试样中加入1毫升100mg·L -1的M 标准溶液,测得该混合液吸光度为0.835.问未知试液中M 的浓度是多少?解:标准加入法⎪⎩⎪⎨⎧=+⨯+⨯===835.01910019435.021x x c k A kc A 解得c x =9.81mg·L -16.测定镍时所得数据如下:吸光度加入镍量/µg·200mL-1 空白样品0.0020 0.0090 00.0214 0.0284 2.000.0414 0.0484 4.000.0607 0.0677 6.00应用标准加入法求出样品中的镍含量。
解:此系标准加入法,但空白视为一个样品,亦需作标准加入线,分别求出Fe含量,然后相减,或将两条线作在一张图上,直接取差值。
V空白=0.2,V样品=0.9143,V实际=V样品–V空白=0.714µg·200mL-1c x=0.714/200=3.57×10-3µg·mL-17.试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1)原子吸收测量时,采用调制光源也可以消除荧光干扰。
(2) 原子荧光是一种受激发射。
(3)原子化器温度越高,自由原子密度越大。
(4)用氘灯校正背景时,氘灯同时起着内标线的作用,可以校正附随物质的干扰效应。
答:(1)荧光产生是由于受光源来的光刺激产生的,从光源来的光成为调制信号,那么由此引起的荧光也会成为调制信号,因此不能消除荧光干扰。
(2) 对于处于高能级i的粒子,如果有频率恰好等于(E i-E j)/h的光子接近它时,它受到这一外来光子的影响,而发射出一个与外来光子性质完全相同的光子,并跃迁到低能级j。
这类跃迁过程为受激发射。
受激发射产生的是与激发光同等性质的光.气态原子吸收辐射能后跃迁至高能态,在很短时间内(约10-3s),部分将发生自发的辐射跃迁而返回低能态或基态,这种二次辐射即为原子荧光。
原子荧光波长可以与辐射光的波长不同。
(3)原子化器温度越高,激发态原子密度越大,基态原子密度变小。
对易电离的元素,温度高,容易电离。
(4)氘灯产生连续辐射,仅能校正背景,起不到内标线的作用。
干扰线比氘灯谱带宽度窄得多,则吸收近似为0,不能校正.8.在原子吸收分析中为什么要使用空心阴极灯光源?为什么光源要进行调制?解: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光源应当符合以一基本条件:(1)谱线宽度“窄”(锐线),有利于提高灵敏度和工作曲线的线性;(2)发射线、吸收线中心频率完全一致;(3)谱线强度大、背景小,有利于提高信噪比,改善检出限;(3)稳定,有利于提高测量精密度;(4)灯的寿命长.空心阴极灯:(1)阴极元素与被测元素完全一致,中心频率与吸收线频率完全相同.(2)发射的谱线半宽度窄,是锐线光源。
产生锐线的原因:这与灯本身的构造和灯的工作参数有关系。
从构造上说,它是低压的,故压力变宽小;从工作条件方面,它的灯电流低,故阴极强度和原子溅射也低,故热变宽和自吸变宽较小。
正是由于灯的压力变宽、热变宽和自吸变宽较小,致使灯发射的谱线半宽度很窄。
调制原因:为了消除热激发自发发射的干扰,对光源进行调制,使光源发射的信号成为交变信号。
因此在一定温度下热激发自发发射是一个恒定的直流量,就可以与空心阴极灯的发射相区别。
光源调制方法:电调制――方波脉冲电源供电;机械调制。
9,用氘灯校正背景时,设单色仪的倒线色散率为7nm·mm -1,其出射狭缝与入射狭缝几何宽度均为0.1mm ,若吸收线的半宽度为0.002nm ,试计算:(1)单色仪的有效带宽为多少nm ?(2) 线吸收最大使氘灯透射强度减少的百分数。
解:(1)单色仪的有效带宽为W =7×0.1=0.7nm(2)0.002/0.7=0.3%10.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有何特点?为什么?答: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与原子吸收仪器相似,但光源应置于与单色仪光轴相垂直的位置,目的是为了消除透射光以荧光测量的干扰。
激发光源必须进行调制,消除原子化器中被测原子热激发自发发射的干扰。
光源强度大,检测器放大倍数高,以提高测定的灵敏度。
11.原子吸收分析的灵敏度定义为能产生1 %吸收(即0.0044吸光度)时,试样溶液中待测元素的浓度(单位:μg/mL/1%或μg/g/1%)。
若浓度为0.13μg·mL-1的镁在某原子吸收光谱仪上的测定吸光度为0.267。
请计算该元素的测定灵敏度。
解:依条件,有267.013.00044.0=x x =2.14×10-3µg·mL -11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所用仪器有哪几部分组成,每个主要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答:单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由光源、原子化器、单色器和检测系统四部分组成。
光源:发射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供吸收测量用。
原子化器:将被测试样气化分解,产生气态的基态原子,以便吸收待测谱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