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第一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革命前的英国中世纪后期,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有较大发展,除传统的毛纺织业外,又兴起了采煤、炼铁、造船等新型工业,海外贸易也有较大增长。
但革命前英国工商业发展仍处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阶段,总体水平与欧洲大陆各国差不多。
英国较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英国的封建势力相对软弱,它经历的时间较短,直至11、12世纪才最后确立。
封建专制制度也相对软弱,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才确立专制制度。
英国无常备军,无权力很集中的官僚机构。
英国国王的权力比法国国王的权力差得多,特别是没有收税权。
另外,英国中世纪史上曾发生过贵族混战,封建制削弱。
这些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第二,资本主义很早渗入到农业中,特别是15世纪末开始的圈地运动,促进了近代英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圈地运动无情地破坏了传统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使生产者农民与生产资料土地分离,使英国农村出现资本主义经济。
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过渡到农业资本家对农业工人的剥削,土地与市场联系起来,直接被纳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英国农村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向导。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居于统治地位的贵族阶级一分为二,除旧贵族外,出现了新贵族。
旧贵族是世袭的,靠收封建地租维持自己,在国家机构里享受高官厚禄,甚至享受国王的赏赐,是纯封建性的。
他们固守封建传统,收入锐减,每况愈下;新贵族相对旧贵族而言,由两部分人组成。
一是从旧贵族内部分裂出的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一是进入贵族阵营的非贵族人物。
新贵族的概念不仅指其出身、血统,而指农村中资本主义关系的体现者。
新贵族大部分是圈地运动的发起者和参加者,他们把土地出租给租地农业家,有的还亲自办资本主义农场,参加工商业活动,他们的活动使英国农村和工商业发展联系起来。
这些人地位是资产阶级的,又有贵族身份,是资产阶级化的贵族。
他们与工场主、商人等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志趣相投,在政治上结成联盟,一致反对封建王党。
英国农民受到圈地运动的影响,陷入急剧的两级分化之中。
贵族的分裂和农民的分化以及乡绅的崛起,瓦解了英国封建社会的根基,为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深厚的阶级基础。
革命前的英国尚未出现成熟的资产阶级政治理论,革命的思想动力主要来自清教。
自15世纪宗教改革后,英国宗教方面没发生大变化,只是教会的最高权力从罗马教皇手中转到英国国王手中,开始政教合一。
英国宗教改革是官方的、自上而下的,不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16世纪60年代,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引进了加尔文教。
加尔文教传到英国以后,被称为清教,即清除英国国教中天主教的影响。
清教提倡个人独立判断,反对轻信盲从。
清教徒们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自觉负有作为一个历史上进步阶级来从事革命斗争的使命”,并决心为此而献身。
革命前和革命中,清教是很重要的手段,这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水平较低,还没有创立一个完备的资产阶级学说,只好举起宗教的旗帜,作为组织手段。
另外,下层群众中也有强烈的宗教情绪。
英国特有的议会传统为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议会原本是封建王权的御用工具,但从14世纪起,议会逐步取得参与立法、批准税收、监督国王政策等权力,成为相对独立的权力实体。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前两任国王詹姆斯一世(1603-1625)和查理一世(1625-1649)不断加强专制统治,议会与王权的斗争日趋尖锐。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的传统权力,以议会反对派的形式,展开了反封建王权的斗争。
1628年他们提出“权利请愿书”,并要求在税收等问题上限制国王。
1629年,查理一世下令解散议会,英国开始了长达11年无议会统治的时期。
议会同国王的斗争,实质是资产阶级要求掌握政权的表现。
二、革命的主要阶段英国革命发生时,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都未成熟,封建势力大于资产阶级势力,这种力量对比决定了英国革命的进程较为曲折。
革命经历了议会斗争(1640-1642)、革命战争(1642-1649)、共和国和护国政治(1649-1660)以及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1688)4个阶段,最后通过“1688年政变”,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1 议会辩论时期。
1640年11月,为镇压苏格兰起义,查理一世重新召开议会(1640-1653),史称“长期国会”。
长期国会的召开,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长期国会的大部分成员是新贵族和资产阶级,长期国会召开后成了反对封建专制的领导中心,但在1640-2年还未诉诸武力,还未采取内战的形式。
这期间议会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要求处死国王宠臣斯特拉夫伯爵和大主教洛德。
二是提出改革方案,主要有1641年的大抗议书。
大抗议书揭露国王暴政,要求工商业资本主义自由发展,扩大议会权力。
大抗议书在议会中经过激烈辩论,最后以159:148票通过。
大抗议书是革命初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治纲领,起了号召人民起来反对国王的积极作用。
在大抗议书的讨论中,长期国会分为两派,长老会派和独立派。
国王查理一世拒绝批准大抗议书,并离开伦敦北上到约克城,纠集保王势力,拼凑反革命武装,1642年8月,在诺丁汉升起王室的旗帜,宣布讨伐议会,挑起了内战。
2 革命战争时期。
内战共进行了两次:1642-46年、1648年。
这期间英国国内的斗争是沿着两条线发展。
一是议会和国王的斗争,这是斗争的主线,反映了资产阶级新贵族同封建阶级之间的斗争;二是革命阵营内部的斗争,包括议会和军队的斗争,军队内部斗争等。
国王挑起内战后,国王阵营主要在经济落后的东北部和西南部,议会阵营在经济较富庶的东南地区。
第一次内战共经历了三次较大的战役—埃吉山战役、马斯敦草原大会战和纳斯比战役。
内战初期国王占优势,曾占领牛津、围攻伦敦。
议会军失利主要由于掌握议会军领导权的长老派动摇妥协,不愿与国王彻底决裂,只想限制国王,把战争看作迫使国王让步,谋求妥协的一种手段。
长老派只采取守势,指挥上连连失误,贻误战机,造成了军事上不利局面。
关键时刻议会军涌现出了杰出将领克伦威尔(1599-1658),当议会军在其它战场上丢城失地时,克伦威尔所在的东南部却接连打胜仗。
1644年7月,克伦威尔的军队在马斯敦草原战役中获胜。
扭转了整个战局。
马斯敦草原荒野之战是内战中规模最大、最残酷的战斗。
双方死亡4千余人。
这次战役是议会军由失利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克伦威尔的军队屡建战功,获得了铁骑军的称号。
按克伦威尔进行军事改革的主张,1645年2月,又成立了正规军—“新模范军”。
新模范军成立后在1645年的纳斯比战役中大败国王军队,为夺取第一次内战胜利打下基础。
1646年上半年,敌人盘踞的50个要塞相继向议会投降,第一次内战基本结束。
克伦威尔及其新模范军为什么能获胜?第一,克伦威尔建立了一支革命军队—铁骑军和新模范军,他建军的突出特点是从痛恨封建制度的自耕农中招募士兵,坚持按本人的勇敢精神提拔下层人民为军官;颁布严厉的军事条例,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第二,克伦威尔具有远见卓识。
他采取大胆进攻的战略,改变毫无计划处处被动的局面。
恩格斯称他为作战骁勇、指挥高明的优秀骑兵指挥官,他在战斗中创造了独特的骑兵指挥战术。
第三,士兵的宗教热情。
他们把自己看作是正义的神圣事业的战士,是为上帝事业而战,在战斗中英勇善战。
1648年2月,王党在西南部发动叛乱,挑起第二次内战。
议会军再度打败王党军,第二次内战在1648年一年内结束。
1649年初,经议会审判,查理一世被斩首示众,上院和君主制被废除,1649年5月宣布成立共和国(1649至1653),这是英国历史上唯一的共和国。
共和国的成立标志英国革命达到最高峰。
共和国的成立,表明内战时期的斗争主线——国王和议会的斗争结束。
革命阵营内部的斗争突显出来。
议会和军队的斗争主要体现在长老派和独立派的斗争上。
革命初期长老派掌权,控制议会和军队。
1645年军队改组,规定凡身兼议员的军官应辞去军官职务。
长老派军事领导人纷纷离开军队。
军队的指挥权落在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手中。
一些人认为,由于军权是权力的核心,因此从这时起独立派开始掌权。
但多数史学家认为,此时议会中长老派议员占多数,因而掌权的仍是长老派。
长老派是内战的既得利益者,在拍卖王党和教会的土地中捞到许多经济上的好处,他们的要求得到满足,准备与国王妥协。
克伦威尔借助军队的力量,两次驱逐长老派议员,特别是1648年12月军队开进伦敦、包围威斯特敏斯特宫,迫使长老派退出政治舞台,从而使议会的权力也转移到独立派手中。
3 共和国和护国政治时期。
共和国初期,军队内部的斗争激化,主要是独立派与平等派的斗争。
独立派是以克伦威尔及军队中的中高级军官为代表;平等派主要是军队中的中下级军官和士兵,代表城乡小资产阶级和部分劳动群众的利益,领袖是约翰·李尔本。
平等派要求政治平等,取消国王,通过普选建立民主共和国。
平等派的主张在第一次内战中就宣传过,作为一个派别出现,一般被认为在1647年。
此外还有代表贫苦农民利益的掘地派运动,他们要求实行土地公有制,自发组织起来到伦敦附近开荒种地。
克伦威尔取得议会权力后,相继镇压了平等派起义和掘地派的运动。
随后,克伦威尔又以镇压爱尔兰起义为名发动了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的战争。
爱尔兰的起义是复杂的,既有要求摆脱英国统治、民族独立的意义,又有逃到那里的英国王党分子聚集力量颠覆共和国的趋势。
克伦威尔在1649-1652年对爱尔兰进行了疯狂的屠杀,使爱尔兰人口锐减。
战争中掠夺了大量爱尔兰土地,土地大部分落到军官手中,严重地腐蚀了军队,使其性质发生变化。
不仅军官,还有银行家、商人、官吏等都变成了爱尔兰的大地主,一个“在外地主阶层”在英国形成,与封建地主阶级有了共同点和妥协的条件。
为维护英国的海外贸易,共和国政府于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这个条例是针对当时的海上马车夫荷兰的,使荷兰的航运业遭到很大的打击,并由此引发了第一次英荷战争,1654年荷兰战败求和,被迫承认《航海条例》。
后来又经过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的第二、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海上贸易优势地位得以确立。
镇压平等派和掘地派以及远征爱尔兰,共和国的社会阶级基础严重地被消弱,群众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出现各种反抗形式,王党复辟活动频频,对现实统治的威胁很大,克伦威尔为首的军官再次向议会夺权。
1653年4月,克伦威尔带领军队驱散了长期国会,宣布实行护国公制。
12月,克伦威尔举行护国公就职仪式,其规模和隆重程度不亚于国王登基典礼。
护国公集行政权、立法权和军队指挥权于一身,共和国名存实亡。
1655年,克伦威尔又将全国划分为11个军管区,实行军事独裁专制,克伦威尔成为“无冕之王”。
克伦威尔的权力表面强大,但实际上对群众运动和王党复辟活动都难以招架。
1658年克伦威尔病死,其儿子继位后平庸无能,权力被高级军官操纵,并在1659年被迫辞职,护国政治后期英国政局不稳,社会动荡,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防止革命,感到只有和旧势力妥协,斯图亚特王朝在这种形势下复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