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提纲
备注:记得看时事报告P52,P78 页,做后面的单选及多选题
1. 格局:就是各种力量对比与组合的结构。
2. 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三国领导人在苏联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举行战时的第二次首脑会议。
宗旨:划分势力范围,商讨战后大国合作和维护世界秩序的问题。
主要内容:苏美英占德原则
各国联合对日方针
组建联合国
波兰边界划分
结果:形成雅尔塔体系。
3. 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1943年德黑兰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
4.1946年3月5日,铁幕演说P3
5. 马歇尔计划
6. 1949年4月4日,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同年8月24日,公约正式生效。
7. 1949年1月,杜鲁门在其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美国外交方面的四点行动计划。
其中第四点内容是,利用技术和输出资本对不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和政治渗透。
8. 1947年7-8月,苏,保,捷,匈,波,罗5国签订贸易协定,称作“莫洛托夫”计划。
与西方的马歇尔计划相对抗。
9. 1955年5月5日,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
10. 1955年5月14日,苏,波,捷,匈,保,罗,阿和民主德国签订《华沙条约》
11. 美苏争霸的态势:P7
70年到80年代中期,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世界霸权,攻守的态势互有转换:
①70年代,苏联咄咄逼人,美国处于守势;
②80年代,美国采取了攻势,苏联则处于守势。
12. 尼克松主义主张:P8
13. 1975年苏联介入安哥拉内战,1979年出兵阿富汗。
14. 战后形成的世界两极格局的特点:
①政治上两大力量(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势不两立
②军事上两大集团强烈对抗
③两种类型的经济并行发展
④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
⑤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15.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P14
16.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P16
17. 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冷战思维是冷战时期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就是以美苏争霸世界为中心,以两大阵营,两大集团在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全面对抗为基础的一种战略思维模式。
两大要素:
①以瓦解对方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为出发点和归宿;
②以争夺世界政治的控制权为重点。
18. 世界经济P36 P38
19. 1949年初,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20. 1949年11月,15个西方国家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
21. 黄金时代P40
22. 1992年,美,加,墨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生效。
23. 金砖四国:中俄印巴。
24. 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营活动的公司或企业,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P50
实质:是高度国际化的垄断资本组织。
目标:最大限度地追逐国际高额垄断利润。
中心活动:对外直接投资。
25. 世界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动力P51
26. 国际金融是经济运行的核心P53
27. 世界经济的协调机制是当今世界经济运行的重要内容P55
28. 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不平坦p68 并参考《时事报告》
29. 经合组织成员国
成立于1960年,当时有20个成员国,现有31个。
美国,加拿大,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希腊,冰岛,丹麦,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
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土耳其,日本(1964),芬兰(1969),澳大利亚(1971),新西兰(1973),墨西哥(1994),捷克(1995),匈牙利(1996),波兰(1996),韩国(1996),斯洛伐克(2000),智利(2010)。
30. 西方七国:美,日,德,法,英,意,加。
也称G7
31. 典型经济模式:
美国模式
德国模式
瑞典模式
日本模式
以上几种模式可划分为:美国模式与莱茵模式。
各种模式的优点和弱点具有相对性。
32.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特色P94
33. 美国历届总统主要事件及其外交政策P99
34. 欧洲一体化
欧共体/欧盟的6次扩大
35. 新东方政策P109
36. 戴高乐,欧洲人的欧洲P109
37. 日本的对外政策
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追随外交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经济外交
70年代多边自主外交
80年代争做政治大国
38. 第三世界的崛起P24
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诞生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是形成第三世界的重要里
程碑。
39.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①它们曾是两极国际政治格局中的第三种力量,是促进世界格局想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②它们获得了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地位,成为改变联合国面貌的主要力量。
③它们促进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壮大,成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
④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推动力量。
40.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P169
最早改革的,南斯拉夫
1950年,南斯拉夫颁布《工人委员会法》,宣布实行工人自治,开创了社会主义自治的新模式。
工人资质的特点:分权和自治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P170
41. ㈠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P172
①苏联解体过程:
1987年戈尔巴乔夫出版《改革与新思维》,是他放弃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开始。
1991年“8.19”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要求自行解散苏共中央,下令剥夺苏共财产,自此苏联共产党不复存在。
1991年12月,除俄罗斯外,原有15个加盟供各国均宣布独立。
1991年12月21日,11个原加盟共和国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和《关于武装力量的协定书》等文件,宣布独立国家联合体及苏联停止存在。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联盟总统职务。
苏联不复存在。
②东欧剧变P173
㈡原因与教训:
直接原因:
深层次原因:
外部因素:
教训: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外交关系P215
第一阶段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一高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即反对帝修反政策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政策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式;不同任何大国或建立战略关系;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新构想。
43.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P239
首要目标: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世界和平稳定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根本原则:独立自主
基本准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实现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一项根本保证;“平等互利”是各国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平共处”则是上述四项原则的目标和结果。
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
一贯政策: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44. 国际秩序的演进及特征
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
迄今为止,西方主导和不平等性仍旧是国际秩序的两个基本特征
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
②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
③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支配地位的国际货币
④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国际协调机制
国际政治旧秩序的特点:霸权政治和强权政治
45. 中国的新秩序观
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标是维持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保证各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共同受益。
②建立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上,各国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与他人。
经济上,各国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
文化上,各国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
安全上,各国应相互信任,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④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联合国的重大作用,使联合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安全保障机制,协调国家利益与国际社会整体利益的冲突方面处于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