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变形记(节选)格里高尔静静地死去了。
隐藏在卡夫卡晦涩的描写下面的,是交织着愤恨与失望的被毁坏的纯真,它犹如一朵病态的花,盛开在卡夫卡脆弱而敏感的内心世界里。
卡夫卡有一双孤独的眼眸,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美丽。
异化的不是格里高尔的身体,而是那个黑暗的世界。
变形的不是格里高尔,而是我们的心!笔不是作家的工具,而是他的器官。
美字体赏美文梦卡夫卡约瑟夫·K 做了一个梦:那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K 想散散步。
可是他刚刚走了两步就来到了一座公墓。
这里有许多条人工铺设、弯弯曲曲、不便行走的道路他就在其中一条这样的路上摇摇晃晃地向前滑行着,宛如漂浮在一条湍急的河流上。
远处一座新堆成的坟头映入他的眼帘,他想在那座坟头旁歇脚。
那座坟头对他几乎有着一股诱惑力,他恨不得一下子就滑到它跟前。
可是,有时候他又几乎看不见那座坟头,很多旗帜遮挡着它,那些旗帜飞舞着、翻卷着,虽然看不见旗手,但是仿佛那边响彻着一片欢呼雷动之声。
他再次将目光投向远方,忽然发现那同一个坟头就在自己身旁的路边,甚至几乎已经到了自己的背后去了。
他赶忙跳进草丛里。
因为他脚下的那条路还在继续飞快地向前移动,他落地时没有站稳,正巧跪倒在那座坟头前。
两个男人站在那座坟头的后面,一起高举着一块墓碑;K 刚刚出现在坟头前,他们马上就把那块墓碑砸进地里,于是,那块墓碑便牢牢竖立在那里。
从灌木丛中立刻走出来第三个男人K 一眼便认出那是一位艺术家。
他只穿着裤子和一件纽扣没扣好的衬衣,头上戴一顶天鹅绒便帽,手里拿着一支普通铅笔,他一面向坟头这边走来,一面用那支铅笔在空中写画着。
现在这位艺术家开始用那支铅笔在墓碑上方写字了;墓碑很高,他根本用不着弯腰,但是他得探身前倾,因为那座坟头将他和墓碑隔开了,而他又不愿意踩那坟头。
于是,他就踮着脚,左手撑住墓碑。
他以其精湛的技艺,用那支普通的铅笔写出了金色的字母,他写道,“这里安息着——”,每一个字都显得那么清晰、秀丽,深深地镌刻在墓碑上,金光闪闪。
他写完那五个字后,回头看了看K,这时K 正焦急地等着看碑文的下文,根本没有注意那个人,两眼只顾盯着那块墓碑。
果然,那个人又开始往下写了,但是他写不下去,出现了什么障碍,他放下铅笔,再次向K 转过身来。
于是K 也望着艺术家,发现那个人面带窘色,但是却说不出他为什么感到窘迫。
他先前的全部活力消失了。
因此,K 也陷入了窘境。
他们相互递着无可奈何的眼色,显然这是一场令人难堪而又无法消除的误会。
这时送葬乐队的小钟也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可是,艺术家举起手使劲地挥了两下,制止了钟声。
过了一会儿钟声又响了起来,这次非常轻微,而且未经人制止自己便突然停住了,好像它这一次只是为了定定音。
看到艺术家的这种窘况K 很伤心,他哭了起来,抱头呜咽了很长时间。
艺术家等到K 平静下来以后决定不顾一切继续写下去,因为他没有别的办法。
他写下的第一小笔就使K 喜出望外,可是,艺术家显然是违心地写下这一笔的,字体也不那么秀丽了,而且失去了那种金色的光辉,显得苍白无力,整个字母倒是很大。
那是一个大写的字母J。
就在那个字母快要写完的时候,艺术家怒气冲冲地使劲一脚踩进坟头里踩得四周的泥土都飞了起来。
K 终于明白艺术家的意思了,可是,已经来不及请求他宽恕自己了。
艺术家用双手刨土,几乎毫不费劲地刨开了,看来一切都预先准备好了,那层薄薄的表土只是用来做做样子的。
刨开这层表土,一个墙壁陡峭的巨大墓穴就显现了出来,这时K 感到被一股轻飘的气流从背后一推,便一下坠进了那个墓穴。
在下面,他的脑袋还竖立在颈脖上呢,便很快被这无底的深渊吞没了,而在上面,石碑上已经很快地写上了他那遒劲而秀丽的名字。
看到这个情景,他兴奋得醒了过来。
(有改动)1.家总是被人们形容为一个温馨的避风港湾。
然而,当家中有一个无法动弹,完全无能为力,丧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的“虫”时,家中其他成员怎么办呢?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也是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卡夫卡伸出无情之手,指出生活幽暗处那个令人惊悸的真相。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作为格里高尔敏感的神经总是有着惊异的发现:公司秘书逃跑,母亲晕倒。
“父亲恶狠狠地捏紧拳头,仿佛要将格里高尔打回房间里去似的”,并且“无情地驱赶并发出嘘嘘声”赶他回房间,他被父亲推倒在房内跌得“血流如注”。
他孤独的心多么需要交流与慰藉,哪怕他成了一只甲虫,也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怀和爱心。
可当他走出房门时,却被父亲用苹果轰炸。
妹妹也逐渐由最初的同情而厌恶到憎恨,反复提出要摆脱这个“负担”。
再没有比这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悲惨的情形了。
2.这人变为虫的经历,深刻揭示了社会对异己的排斥和厌恶。
这种存在状态不是某个时代或某个社会带给人的一时的处境,而是人类的一般处境。
卡夫卡采用这种变形、夸张、象征或怪诞的很富于刺激性的外观,就是要引起人们的震惊,让人们品味出作品超乎寻常的意义来。
昆德拉说:“在现代世界,丑陋无处不在,它被习惯地用仁慈遮掩着,但却在所有不幸的时刻突然出现。
”因此,卡夫卡用这种变形的手法把小说变成了一种思想方式,更增添了小说的观念容量,更有力地显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隐而不彰的意蕴。
他确实是“一位不是思想家的思想者”。
[写作运用]适合“人情冷暖”“孤独”“丑陋”等话题。
示例一:在世界文学史册上,有许多富有深刻的精神意蕴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的作品。
这些作品都是作家们体会能够透彻生命的孤独后创作出来的。
那么孤独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这样说:孤独是一种感觉,孤独也是一种气质。
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一种孤独。
屈原的“举世皆浊,唯我独清。
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也是一种孤独。
卡夫卡和鲁迅都是伟大的作家,在他们的心理深层都有着深厚的孤独意识沉淀。
他们在个性心理方面有着相同的特质,他们对社会、对人的认识都有着超出一般人的敏感,他们都有明显的超前意识,这正是他们孤独的根本原因。
荣格说过:“唯有对现在最具有感知性的人才是现代人”,而“一位地地道道的被我们称为现代人是孤独的。
……是一位和完全生活在传统里的群众疏远的人”。
而他们都是现代人,因此他们也是孤独的。
卡夫卡的孤独是由特殊的时代、特殊的民族身份、特殊的家庭以及敏感的天性造就的。
作为一个天才,他过早地认识了世界的荒谬与无情,让他难逃梦魇;作为一个“弱”的儿子,他生活在父亲的强大压力下而无法自由呼吸。
他只有不断地退缩,直到退到心灵深处。
他用他唯一赖以生存的方式——写作,来控诉自己的困惑、孤独和恐惧。
他通过文本来反映自己的生活,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灵魂的对话。
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弥漫着孤独的气息。
而造成鲁迅孤独的一个主要方面则是他的思想意识与传统、世俗价值观念之间,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冲突。
鲁迅的孤独是他作为现代人的灵魂的震撼,是执着追求的产物,是不甘屈服、顽强抗争的战士的精神特质。
他的孤独不是源于个人的感怀不遇,而是源于他对人的清醒认识,源于改造国民精神的事业,源于他对民众的悲哀和失望,是对庸众的宣战,是沉重的孤独。
我们从他那强聒不舍的社会斗士的姿态背后,看到了他和中国文人精神传统的难以割舍的血缘联系。
鲁迅从腐朽的传统之中拼杀过来,肩扛着黑暗的闸门。
一方面它横站着肉搏四面八方而来的袭击,一方面他要承担着内心的虚无。
示例二: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坎坷和困难。
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逃避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吗?其实,逃避只会增加你的痛苦、孤独和无奈。
在孤独中,你只会一味地回顾痛苦,放大痛苦,从而陷入更深的痛苦中。
经典小说《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吗?在生活的困境中,他因为得不到正常的缓解和释放,因此,在重重压力中最后失去了自我,异化为“虫”,酿造了人生中的大悲剧。
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穹顶(qiónɡ) 蜷缩(quán)偌大(ruò) 朕兆(zhènɡ)B.思忖(cǔn)尽管(jǐn)挣扎(zhènɡ) 步骤(zhōu)C.倘若(tǎnɡ) 忿懑(mèn)羞赧(nǎn)愚蠢(yú)D.置信(zhì) 坠落(zhuì)颤栗(zhàn) 殷红(yīn)解析:A 项,“朕”应读zhèn;B 项,“挣”应读zhēnɡ,“骤”应读zhòu;D 项,“殷”应读yān。
答案:C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记者在西藏各地采访期间,在雪山牧场田间地头,经常与解放军的医疗队。
(2)格里高尔有能力承担并且也确实承担了全家的开支,家里人也好,格里高尔也好,大家都了。
(3)格里高尔想挣扎着往前爬,仿佛一换地方这突如其来的、的疼痛便会消失似的。
(4)老张是一个的人,他是决不敢下海经商的。
A.萍水相逢习以为常不容置疑深谋远虑B.萍水相逢司空见惯难以置信深谋远虑C.不期而遇司空见惯不容置疑谨小慎微D.不期而遇习以为常难以置信谨小慎微解析:(1)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
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2)习以为常: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
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3)难以置信:不容易让人信服。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4)谨小慎微: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以致于畏缩。
深谋远虑:周密地计划,往长远里考虑。
答案:D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以卡夫卡作开端,西方二十世纪的荒诞文学,如果从哲学上去把握其精神内涵,乃是“无”的本体论,即世界人生的无意义、无着落。
B.人口只有一千多万的捷克在欧洲可称得上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国。
单就文学而言,这里就诞生过卡夫卡、哈谢克等世界文学巨匠。
C.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D.《文学欣赏》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拓宽学生文学视野、提升学生文学欣赏能力为目的,从文学宝库中撷取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对其进行剖析、鉴赏和介绍。
解析:A.句式杂糅,将“以……作……”改为“以……为……”。
C.不合逻辑,一面对两面。
D.“剖析、鉴赏和介绍”语序不当。
答案:B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一线城市逐步收紧城市人口扩张的趋势,又存在生活成本高、居住压力大、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而二、三线城市正在迅猛发展,所以。
A.“北上广深”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二、三线城市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心B.二、三线城市正逐渐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心,“北上广深”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C.大学毕业生对“北上广深”的青睐正在逐步减弱,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的越来越多D.大学毕业生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的越来越多,对“北上广深”的青睐正在逐步减弱解析:本题前面先说的是一线城市,后说的是二、三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