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教案全集1、时评两篇•车队与红灯※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反特权、倡导平等民主意识的精神;2.学习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3. 学习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2.难点: 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字词摆谱(摆门面或摆架子)习以为常(常常作某件事,成了习惯)烙lào印鸣锣开道(封建官吏出行时,前面有人敲锣要行人让路。
现比喻为某事物的出现制造舆论) 肃静回避(严肃寂静,闲人避开)渊源(比喻事情的本原)一视同仁(同一看待)二、课文研讨:(一)研读课文,回答:本课关注了什么社会现象?(练习一)——“两会”车队以前可以一路绿灯,现在跟社会车辆一视同仁。
(二)全文的中心论点在哪里?请在书上找出。
——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谁遇红灯谁让道,事情虽小意义深远,体现的是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
(三)请用提纲形式梳理出作者分析这一现象的思路。
(练习一。
做这题首先要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1、教给学生概括层次大意的方法。
概括段意,就是从段落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其思维步骤是:首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地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常见的基本方法有:①摘录归纳法。
就是从段落中摘录现成句子作为段意。
这是最简便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②分层归纳法。
用多层归纳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要先分好一个段落的层次,再弄清每层的意思,然后归纳这个段落的大意。
③归纳中心句。
有许多段落往往找不到中心句。
其实,没有中心句的段落,仍然有个中心,它融合在字里行间。
这就必须把中心归纳总结出来。
④缩句法。
这种方法就是将段落的句子加以压缩,即压缩句子的次要意思。
采用这种方法有时可以添加或改写个别词语。
——2、划分层次,概括层次大意第一部分: 摆出新现象:今年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
(③归纳中心句)第二部分: 逐层分析这一现象,论证它的正确性。
(②分层归纳法)1、“两会”车队以前一路绿灯,让市民生活受到干扰,是搞特殊化。
(④缩句法)2、开好“两会”并不是非得以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为代价的。
(①摘录归纳法)3、让“两会”车队一路绿灯的惯例,带上了特权、特殊化的烙印。
(④缩句法)4、在法律和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必须遵守。
(④缩句法)第三部分:结论。
强调中心论点,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③归纳中心句)——3、本文总思路: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摆出新现象)──分析问题“第二部分: 逐层论证它的正确性──解决问题(第三部分:结论•)(四)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对今年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的新现象作出评论,指出它反特权、倡导平等民主意识的重大意义。
(五)这篇课文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上有哪些特点?(练习三)1、来源广泛,4个论据来自古今中外,支撑论点更有力。
2、穿插使用,有简(大家熟悉的)有繁(大家不熟悉的)。
三、活动练习:1、抄写生字词。
2、学习第16页知识短文《评事论理表见解》。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教案11、时评两篇•月饼消费要讲文明※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倡导文明节约的精神;2.学习巩固时事评论的写法;3. 学习巩固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2.难点: 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字词:酽酽yàn (味浓) 阖hã家(全家)眼花缭乱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夷:平常)奢shē华(花费大量钱财摆令人咋zã舌(形容吃惊害怕,说不出话)不敢问津(不敢探询渡口,比喻不敢探询价格和情况) 流风(正在流行的思潮、流行方式等)竞豪赛奢(比阔比有钱)二、课文研讨:(一)研读课文,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即标题: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二)分析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第一部分(1-4自然段): 摆出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②分层归纳法)第二部分: 分析这一现象,论证它不能看作是正常的消费。
(④缩句法)第三部分:结论。
强调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及其意义。
(②分层归纳法)(三)课文的逻辑思路是什么?(练习一)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摆出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分析问题(“第二部分: 论证它的错误性──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结论,指出怎样去作•)(四)第一部分中摆出月饼消费中哪些不文明的现象?——包装上,形式大于内容,而且造成浪费;用途上,偏离了人们一般的礼尚往来,成为一些人拉关系的“敲门砖”。
(五)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对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提出批评,指出应勤俭节约,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这样我们民族才能拥有远大前程。
(六)这篇课文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上有哪些特点?(练习三)1、围绕一个月饼消费问题,搜集社会上的大量材料,增强了说服力。
2、集中在第一部分分类使用,更显得问题严重。
三、活动练习:1、抄写生字词。
2、按第2页的《活动指引》开展活动,写大作文。
3、呼唤生命教育教学目标:1、训练考察语文听力能力,及采集信息点的能力2、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并学会珍惜生命。
3、探讨了解生命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并学会珍惜生命。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教学设想:为了达到培养速读和快速收集信息能力的目的,采用事先不预习课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及步骤:一、简要说明上本节课的相关规则(本课是一篇较简单易懂的时评文章,其中涉及相关知识和有关定义,通俗易懂,用来作为训练学生的语文听力能力的材料比较适合。
)相关规则:一、学生分为四大组,要求请准备好纸笔,作记录;二、听朗读相关文章及课文第一部分;然后提出问题,题目将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种;必答题答错不得分,抢答题大错倒扣同题分值,以此类推,完成全部题目后,计算分数,选出优胜组。
三、活动完成后,然后翻开课文,将刚才的问题有重点的写在课文相应处。
二、运用相关资料导入(要求学生认真听朗读材料并在材料中采集信息,完成相应的练习。
在此过程中适时完成相关必答题,本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听中训练采集信息的的能力及基础知识的落实)三、听课文朗读第一部分,完成抢答题1、2。
四、学生速读第二部分(2自然段)完成抢答题3、4。
同样方法完成第二部分剩余内容。
五、学生齐读课文第三部分,完成抢答题11、12。
六、师生共同小结归纳文章结构,明确议论文的“三段式”特点。
七、师生共同推导出时评文章的特点——强烈的争对性。
(以上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快速收集信息的能力。
同时,运用抢答方式不但可以加快上课进度,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接收知识,事半功倍)八、研究探讨开放型训练。
(本训练的设置主要检验学生掌握和运用本课知识情况,也能训练学生的表达和归纳能力)唤生命教育王玉据2000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学术会议上的一份资料显示,在中国,抑郁症及自杀造成的负担之和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
15岁至35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自杀。
尤其令专家震惊和关注的是,近两年,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翻翻既往的媒体报道,青少年自杀的事例为数不少,近一年多发生的就有以下十几例:中侦网讯:2001年11月20日,新疆石河子122团中学初三(3)班4名花季少女,在开完家长会的当天下午相约喝老鼠药自杀。
其中两名因抢救无效死亡,一名女孩至今仍躺在医院急救室里,另一名幸存的女孩事发后休学在家。
据悉,11月10日,石河子122团中学公布了期中考试成绩,并排了名次。
这4位女生名次排在年级的后面,由于害怕家长责骂,她们便商议一起服老鼠药自杀寻求解脱;2001年11月初,呼和浩特市14岁初中生凯钦因为钢笔水甩在老师身上1次而不是老师说的4次,选择以自杀方式来挽回自己的尊严;2001年10月28日,天津师范大学计算机系一名学生因不堪忍受病痛和绝望的折磨以及经济拮据造成的心理负担,从学校新楼10层的一间教室跳下,当场死亡;2001年10月25日,由于不忍父母负担过重,广州市一名14岁女孩留下遗书吞药自杀;2001年6月、7月,长春、深圳16岁女中学生不堪中考压力服毒服药自杀,后深圳女孩被救;2000年8月,因家境贫寒产生自卑心理的吉林省一女生卧轨自杀;2000年7月,因家长不让玩游戏机,广东省顺德市一初三男生上吊自杀。
广州一名中专学生在毕业前夕吊死在教室的门框上,据分析可能与找工作受挫有关。
这名学生成绩不太好,曾有两门功课不及格,而接收单位要求出示成绩单,这可能使他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而最终轻生;浙江一位高中生在家吞食化学物品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男生的死令校方和家长均感不解。
他的老师回忆说,这名学生只是最近考试成绩有所下降,另外在一个星期前曾因打碎教室玻璃赔过10元钱。
所有的人都不明白究竟是什么事导致了男孩自杀;山东农村一名三年级小学生因为老师的两记耳光而自杀。
这名小学生与同桌发生矛盾,老师对两人进行了批评,并打了他两耳光,小学生跑回家后服敌敌畏而死;成都一初二学生在家中悬梁自杀。
据他的伯父分析,可能是因为孩子三天没交数学作业,老师让其回家叫家长到学校,孩子不敢告诉家长,思想压力过大,超过了孩子的承受力,所以采取了如此偏激的行为;顺德市一名初三男生为一台游戏机而上吊。
这名学生向同学租借了一台游戏机,但是被爸爸藏了起来,当晚,妈妈让他早点睡,告诉他明天爸爸会把游戏机还给他。
夜里,这个孩子上吊自杀了,他留下遗书:“ ……你们把我逼上绝路……可恶的爸爸……”所有的事例都令人震惊和痛惜,特别是他们的年龄只有18岁、1 6岁、15岁、12岁……最小的一位只有9岁!究竟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在花一样的年纪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我们的教育给了我们的孩子什么东西?如何才能阻止青少年自杀呢?专家认为,生命教育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重要了。
学校教育应该补上这一课。
一、内向、抑郁的孩子易自杀:学习压力大、师生关系差、家庭问题多、早恋失败是心理专家和教育专家一致认定的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
除了外部环境问题,究其根本是青少年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差。
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设有一条心理咨询热线,在热线设立之初曾作过一次统计,在前9个月打进热线的2700人中,146人曾尝试自杀或想自杀,其中80%多是中小学生。
由此可见,在有心理小学生中,存在自杀倾向者不在少数。
在这些孩子中有一个大致的规律,即大城市的孩子心理问题大都与情感有关,如早恋、父母离异、师生关系等。
心理问题大多出在两个极端:一种是家境不好、人成绩差的孩子,他们往往自卑,破罐破摔;一种是家境好、成绩好的学生,他们则过分自负,只能听表扬,受不得一点批评、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