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背景,数学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它的改革背景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一-----时代的变迁
一.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我们对公民的基本素养重新进行思考,什么是未来社会合格的公民?;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与道德修养;对传统的、民族的、世界的文化有大体的了解;某一领域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终身学习和自我反思的欲望和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沟通的能力;开放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 人生规划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可持续发展
由于过度开发所引起的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关注,逐步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仅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协调相处,还包含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人的生存生活到国家政治制度,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 信息爆炸”
“信息爆炸”指的是由于科技发展而带来的知识信息迅猛增长的现象。
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要跟上知识发展的步伐,必须终身学习。
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本领,让学生懂得:需要重视科
学对人的影响今天所谓知识信息“爆炸”,主要是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知识信息快速膨胀。
这就产生了另一问题:科技的迅速发展对“人”产生什么影响?在新形势下如何体现“人”本身的价值?体现人性、人格等等反映“人”本身的内涵品质的价值?不能因为适应科技的发展和强调科学素养的重要而忽视人性和人格发展的重要,不能重“物”轻“人”。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二---世界各国的应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反思本国的教育政策和课程,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是:调整培养目标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反映社会和科技的最新发展改革评价方式人与社会环境:强调社会与文化的结合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知能。
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
促进文化学习与国家了解。
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的知能人与自然环境:强调自然与环境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
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台湾即将推出的新课程把人、自然、社会视为有机整体,用一种整体论的视野规划新课程的目标体系。
初中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1.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
2.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
3.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
4.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
5.倡导学生自定学习计划。
6.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
7.实行学分制。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三----中国的现状
要分析中国教育现状是十分敏感而且触及政治神经的问题,这里避开教育体制问题而仅从表面现象进行介绍。
现状之一:人虽多,而才少。
知识的教育是人才的根本,是科技发展的基础。
然而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要成为有能力的才人,还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我们的人才结构出现严重失衡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现代教育体制思想问题。
因为我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决定的教育价值取向,而我们的教育取向,就决定了我们的人才结构。
如今我们关注的是把教育和将来的工作、生活、居住、收入以及名声等紧密联系在一起,都认为读了大学,而且是要上名牌大学才是好事,只在乎形式和结果,并不在乎现在的大学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否理想——这就是嫡传于2000多年前的“升官发财”的思想。
这种思想的结果不仅导致了中国人才结构的不平横,同时也误导学子们的道德价值取向,更是吏政腐败的根源!
请问当今的学者或官员,有几位有事业心或责任心?有的恐怕多是“名利心”吧!“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然也!
于是乎各类高校应市场需要雨后春笋般地纷纷成立,一时间中国大地遍地皆是大学生,然而这些大学生却依旧难以寻找工作,甚至不
如高中生。
这就是商业化中国的必然结果,对于道德的学习或认可基本是否定的,必然是唯利是图,寡情薄义。
现状之二:投入低,成本高。
改革开放的30年,我国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211工程”以来,鼓励地方和民间办校,而那些政府学校和教育机构的人却通过“计划外”招生创造收入,试问有几个校长没有名车?再看有几个教育官员没有高级住宅?更有举办所谓的“贵族学校”,这就使得中国基础教育出现“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
而中国要维持教育这个庞大的机构,需要的成本十分昂贵。
表面上看教育没有被产业化,实际却被商业化了。
这就是中国教育改革艰难结症所在。
这和中国其它国有部门机构改革一样艰难和尾大不掉,因为涉及的范围和利益十分广泛而且里面猫腻甚多,这是中国政府无法正视的严重问题。
因此“忽悠”的“改革”话题,早就烂在茅厕里面了。
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分派存在不公平或不公正。
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可直接反映在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之上,教师是蜡烛,难道真要“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春蚕,难道真要“春蚕到死丝方尽”?教师是孺子牛,难道就只能吃草,却必须挤出来奶来?在这样“为人师表”的光辉之下,出现教师为了虚名而出卖自己或是为了利益而出卖灵魂的现象,难道只是教师个人的责任?为官当权不重视“教育”,这是为官者的耻辱,是当权者的罪恶,
是历史的罪人。
——口口声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悠”“精神文明”的建设,实际变成“追名逐利”或是出“政绩”的“官场作秀”罢了。
现状之三:“义务教育”的尴尬。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精神,孩子们应当享受义务教育。
可是这义务二字似乎只是落在孩子们家长身上的责任:为了孩子读好一点的学校,则必须缴纳借读费、捐资助校费或计划外招生等等费用。
所谓就近入学,学校也可以推诿说学生已经收满了,想法帮忙是可以的,那得多交钱。
对于普通百姓人家,这学校的差距是很大的,而学生们到底有多大的可选择性呢?
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面临择校的问题,上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上民办学校还是公办学校,一要看学生的成绩,更要看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
相对而言,民办学校的收费较高,需要一个家庭有较好的经济条件,这个条件决定了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决定了孩子能享受什么样的教育资源。
高等学校虽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在现代科举制度之下,高校的招生意向仍在客观上影响或制约着义务教育的教学取向。
从中考到高考,几乎都是盯着高校的培养人才目标而行动的。
这也就是为何近年来考研究生或公务员的学生增多的原因了!
现状之四:高等学院增加,职业学校虚化。
随着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各地地方高校迅速猛增,而那些之前是职业技术学校的一下变成了高校,似乎一夜之间,全社会都需要研
究型或综合性的人才了,重乎虚名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社会作用应当服务于现实社会生活,而当我们的经济改革发生巨大变革时,我们却缺少实际可用的人才。
而学校依旧在传统的科举体制下实现“升学率”为唯一目的,并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学子来“交钱”就读。
而实际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是没有选择余地的。
而那些职业技术学校要么夭折,要么被地方政府收编,成为教育“变相产业化”的工具。
有的地方政府干脆实行校长承包向私有化看齐,实行自负盈亏,还要规定上缴利润。
学校商业化“腐败”也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商业化的教育难道能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培养出跟多的人才?相反,不过是为了满足这么多孩子们渴望接受大学教育的需要或渴望罢了,对于家长们来说是了却一桩心愿,对于孩子们则是一种希望,而对于社会来说,则是培养了一大群拥有大学“文凭”的高中生而已。
现状之五: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虚。
中学课程改革,表面上是“教育改革”,实际这只是教学内容的变化,实际依旧是陈腐的老路。
我们并不希望能通过“课程改革试点”来“救赎”那些可怜的孩子,毕竟孩子们承载的是我们或国家社会的期待和希望。
可是这一“考”的结果,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依然“考定终身”。
孩子心中压力不堪重负,家长心中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