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殡仪馆现状的调研

关于殡仪馆现状的调研

关于殡仪馆现状的调研(第1组刘晓)在殡仪馆学习锻炼期间,我对殡仪工作的特殊性有了初步感受,为更深入的了解殡仪馆及其工作,通过与工作人员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殡仪馆的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殡仪馆现状胶州市殡仪馆的前身是胶县火化场,始建于1967年,选址在胶州市烈士陵园南侧,1968年5月9日建成使用。

随着殡葬工作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原火化场难以适用社会发展的需要,1986年在胶西镇尹家店西岭开工建设新火化场,1987年元月建成使用,并随县改市改名为胶州市火化场,1994年更名为胶州市殡仪馆。

目前,殡仪馆共有在编职工9人,有高级工3人,中级工2人,初级工3人;有合同制工人13人。

近几年,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全馆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火化率连续十年保持100%。

荣获了青岛市殡葬行业诚信服务先进单位、胶州市文明单位和基层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单位、山东省殡葬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殡仪馆党支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被评为基层1先进党组织。

一是干事创业氛围浓厚。

殡仪馆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学习等手段,打造了一支敢于拼搏、勇于创新,能打硬仗的殡葬队伍。

每周四定期召开会议,总结一周的工作,计划下周的工作。

建立了图书室,定期组织职工学习,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借鉴先进的成功经验,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从而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凝心聚力干事业的浓厚氛围。

由于工作人员少,单位又需24小时值班,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绝大多数职工放弃了休职业假。

老职工匡团同志有时连续30天工作在岗位上;火化工赵玉意患腰痛病常年吃药,却坚持一直工作,常常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司机李红光、石玉叶、彭阳阳,经常半夜出车而且常与无名尸打交道,从无怨言。

二是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优质服务是殡仪馆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

近年来,殡仪馆不断规范服务流程,明确职责分工,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对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工作程序和政策法规等内容,利用宣传栏和民政网进行社会公示,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开展了“真情慰亲属,道义送故人”服务品牌活动,2向社会公开承诺24小时服务。

实行“五不准,三到位”(即不准无牌上岗,不准使用忌语,不准收受馈赠,不准乱收费,不准出差错;保证人员到位,车辆到位,服务到位。

做到“三声”、“四心”。

“三声”即来有应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

“四心”即接待热心、服务细心、解答问题耐心、接受意见虚心。

三是旧馆改造成效显著。

2005年,针对馆内房屋等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妨碍服务质量等问题,提出旧馆改造方案。

2006年,通上自来水,改变了以往每天带水的状况;2008年,建成了食堂,改变了职工自己带饭的历史。

投资50余万元,新增1台高档炉。

投资60万元新建了11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和服务大厅。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改造,目前殡仪馆的面貌已焕然一新,成为一个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环境优美、卫生整洁、管理有序、服务优良的花园式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干部职工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

目前,殡仪馆除去馆长、副馆长共有在编职工7人,平均年龄37岁,最大的50岁(臧崇江),最小的33岁(石玉叶)。

其中,李红光、石玉叶为大学专科学历,其余5人为高中或初中学历。

尤其缺乏殡葬司仪、遗体美容等专业技3术人员。

由于年龄的增长,很多工作人员已经不适合一线工作岗位。

目前,在编职工中于海波(38岁)仍在火化车间工作,石玉叶(33岁)在负责收款的同时,还要负责接运尸体,其余人员均从事后勤工作。

由于学历较低,只有李红光、石玉叶能够熟练的操作电脑,其余工作人员基本不会使用电脑,而且由于年龄偏大,学习使用电脑的难度较大。

所以,殡仪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登记、档案管理等方面依然沿用手工填写、人工管理,效率较低,许多信息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二是人员流动性差,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一直未进行过交流,只有馆长、副馆长通过竞争上岗有过流动。

并且馆长、副馆长也很少从本馆工作人员中竞争产生。

职工在殡仪馆工作一干就干到退休,而且没有提拔使用的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导致职工缺乏上进心。

三是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比较压抑。

殡仪馆是24小时服务,每天都有丧属来办理业务,工作强度很大。

殡仪馆现有事业编9人,合同制13人,年火化量在6000左右,与周边县市的殡仪馆相比,我市殡仪馆的工作量较大(具体如下图)。

4青岛地区殡仪馆情况统计表除了在一线工作的火化工每月有4-5天的假期,其他干部职工,不论是事业编人员还是合同制职工,基本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

而且晚上还要值班,抬尸工每月约有25天夜班,后勤人员约有15天夜班。

殡仪馆的老职工匡团曾经在单位吃住40多天,没有回家。

殡仪馆虽然近几年工作环境有了较大改观,但是环境布置上仍然以冷色调(蓝、白、黑等)为主,加之丧属的悲痛心情,给人一种比较压抑的感觉。

四是基础建设相对滞后。

殡仪馆现址建于1987年,虽然近几年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观,但是许多方面与殡仪5馆的发展不相适应。

如:殡仪馆的供电线路已经20多年未更换过,因电线老化等问题,会出现停电,影响火化炉的运行,还会带来安全隐患。

再如:现有的3台高档炉已逐渐不能适应群众的日常需求,但是由于火化车间的规模,现火化车间很难再增加高档炉。

三、意见和建议一是面向社会招聘,增加新生力量。

学习胶南等地的先进做法,直接从大学招收殡葬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我市的殡葬职工队伍中。

也可面向社会招聘大学生,通过笔试、面试等环节,选拔优秀的到殡仪馆工作。

通过选拔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提高殡仪职工的整体素质,解决殡仪工作后继无人的问题,也有利于殡仪馆的长远发展。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发职工活力。

改变过去殡仪职工常年不流动的状况,对表现优秀的,既可以通过交流的形式到其他单位工作,也可以优先提拔到自收自支单位任领导职务,让优秀的能够得到肯定、得到重用,进一步激发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

三是加强基础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加快线路改造,协调供电部门对原有供电线路进行改造升级;同时,购置小型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保证火化炉正常运转。

根据6业务的发展,对火化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并增加1-2台高档火化炉。

四是注重心理健康,提高职工素质。

殡仪职工在比较特殊的环境中工作,并承受着社会对殡葬工作的歧视、误解,工作压力较大,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要注重殡仪职工的心理健康,一方面,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殡葬观念,经常与殡仪职工谈心交流,生活上给予一定的关心、照顾;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周边大学的资源,定期聘请心理学专家为殡仪职工授课,亦可以公开授课,也可以单独辅导,让殡仪职工的心理压力得以释放。

也可以定期组织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学习先进地区、单位的经验。

7到殡仪馆学习锻炼调研报告(第4组李光伟)按照局党委的统一要求,第四学习锻炼小组在我局殡仪馆进行了为期两个周的学习锻炼。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通过学习殡葬工作理论知识、掌握殡葬政策、实地参观了解业务要领、同殡葬干部职工座谈等形式采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较为全面、详实的调查了我市殡葬工作现状。

在借鉴我国部分地区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促进我市殡葬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殡仪馆基本情况殡仪馆位于胶州市西郊胶西镇尹家店村西岭,占地三十五亩,现拥有固定资产千万元,馆内在编职工9人,合同职工13人,年火化量6300具以上,是全国殡葬行业工作人员最少,火化量较大的场馆。

馆内配有高档拣灰炉3台,普通火化炉2台,接运遗体车3辆,先进的单体式冷冻柜30个,全封闭骨灰寄存搁位1000多个,豪华电子告别厅和两个专用守灵室,建有标准的塔楼式焚烧池和规范的封闭式祭祀园,还有高、中档的专用休息室5间。

整修一新的火化车间和筹资200万元新建业务综合楼于2008年8月正式运营,现代化办公设备配套齐全,设施完善,8导向台、指示牌一目了然,方便了群众办丧,1000平米的办公用房布局合理,配有会议室、荣誉室、图书阅览室、健身房、职工活动室、职工餐厅等。

二、我市殡葬管理和服务工作成绩突出殡仪馆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优秀职工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殡葬事业发展道路。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殡葬从业人员素质。

殡仪馆制定学习制度,在集体学习中互相学习进步,在争先创优中提高。

每周四为职工学习日,组织职工通过学习党的政策,进行先进性教育,来统一大家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及荣誉观,以此来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组织职工进行专业培训和观摩礼仪教学来提高职工的操作技能和服务形象。

通过学习借鉴,职工的服务形象和服务质量都明显提升。

通过开展“优质服务、阳光殡葬”活动、“争先创优,争做服务先锋”活动和“三创、两比、一争”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职工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热情服务。

另外,还通过学习兄弟单位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来取长补短,提高职工素质。

(二)以人为本,优质服务、创新服务。

殡仪馆把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把人员职9责、上岗要求、工作程序、服务标准等进行细化,并实行定期考核、评议。

对馆内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工作程序和政策法规,24小时服务热线电话等,通过民政网和宣传栏进行社会公示,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通过开展“真情慰亲属,道义送故人”服务品牌创建活动,认真落实“五不准、三到位”和“三声、四心”服务标准。

认真落实殡葬惠民政策。

通过民政网和宣传栏,公开惠民政策并认真加以落实。

对社会困难群众凭相关证明火化费减半收取,塑造了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社会信誉。

近两年已为困难丧属减免丧葬费用8万多元。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提升了服务水平,树立了品牌形象。

(三)优化工作环境,注重硬件服务设施的更新。

近几年殡仪馆新建了一个豪华告别厅,可供三百多人办理鲜花告别仪式。

设置了高、中、低三个档次五间丧属接待室,供丧属候化时使用。

设置守灵室,以满足丧主在馆内守灵使用。

设置了骨灰临时寄存处,方便丧主短时存放骨灰。

建了一处封闭式祭祀园,解决了丧属在风雨雪天祭祀难的问题。

设置了两部24小时对外服务热线电话和便民指示牌,新增鲜花告别、鲜花祭祀、礼仪主持、礼炮安魂、亲属守灵、封棺等十多个服务项目。

在规范化服务和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殡仪服务市10场的新动态、新要求,然后提供相应服务,拓宽服务路子。

(四)抓宣传、促改革,倡导绿色殡葬新风尚。

加强宣传,推行移风易俗,广泛宣扬殡葬政策,制作殡葬宣传栏,悬挂公益标语等方式合理引导市民的丧葬观念,倡导厚养薄葬和绿色殡葬,引导群众文明节俭办丧事。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文明殡葬理念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殡葬周刊)网络平台和传统纸质传媒,净化了社会风气,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殡葬行业的管理模式面临新的任务,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