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创业教育对策研究摘要:大学生创业的SWOT分析包括优势分析、劣势分析、机会分析和威胁分析。
从SWOT分析出发,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育,一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二要加强市场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与指导,拓宽大学生创业的门路;三要在高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四要积极开展创业实践,增强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SWOT分析;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最早开始于美国,20世纪中期,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高科技创业的浪潮席卷全美。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校园中也兴起了创业热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德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先后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Entrepreneturship Competition),使得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产生了许多高科技创业公司,比如有名的Yhoo、Excite、Netscape等都是在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在中国,大学生创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率先在校内举办“创业计划竞赛”,随后,由团中央等单位主办的“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在全国高校学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部分政府部门和高校相继出台了诸如设立创业基金、允许休学创业等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措施,使得大学生创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大学生创业的SWOT分析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史提勒(Steiner )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对象现实情况的方法。
“SWOT”四个字母分别代表:优势因素(strength)、劣势因素(Weakness)、机会因素(OpportLIrfity)和威胁因素(Threat)。
前两者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后两者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创业实践中既存在一定优势和机会,也同样存在着特有的不足和威胁,并且大学生创业本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都比较明显。
(见图1)1.优势分析(Strength)在笔者对上海13所高校的 1 116名大学生所做的抽样调研中,当被问到“您认为大学生创业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时,有36.2%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大学生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32.4%选择了“大学生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20.0%的人认为“大学生专业技术素质较高”。
Strength(优势)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有活力,勇于拼搏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素质Weakness(劣势)创业心理准备不足社会经验不足普遍缺乏吃苦精神和艰苦奋斗意识Opportunity(机会)经济高速发展、创业机会多国家提倡、政策优惠风险投资开始关注大学生创业Threat(威胁)来自普通创业者的竞争来自家庭的压力创业失败的后果图1 大学生创业的SWOT分析2.劣势分析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很低,其中本科生创业的成功率不到1%,研究生的成功率也仅达5%,这样的成功率远远低于社会的平均水平。
这确实也说明,与一般的创业者相比,大学生创业的确存在不小的劣势。
首先,创业心理准备不足使大学生创业往往出现盲从的现象。
许多选择创业的大学生之所以做出创业的选择,不是建立在对自我定位良好把握的基础上,而是在创业的热潮中人云亦云,最终往往是在遇到困难时意志消沉、沮丧,导致失败。
其次,青年大学生从小到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发展路径,涉世不深,社会经验匮乏,而创业过程中他们面对的竞争对手不再仅仅是同龄的大学生,而是商海中各种各样的竞争对手,因此他们就更容易上当受骗,在无情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再次,大学生吃苦精神和艰苦奋斗意识的缺乏也成为他们的劣势。
目前的大学生多数是“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和部分家长的溺爱使他们从小到大都深受“宠爱”,这也使多数学生缺乏吃苦的经历。
然而在创业的过程中,不少成功者都经历了“吃馒头、喝凉水”这样的困境才最终走向成功的。
如果缺乏艰苦奋斗的意识,那么就很难走到成功的彼岸。
3.机会(Opportunity)当前,大学生创业面临着难得的外部机遇。
在宏观经济背景层面,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宏观经济环境不断好转,创业的机会越来越多。
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大且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这些都为高科技类创业和咨询服务类创业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在政策层面,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已经充分认识到自主创业对促进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007年8月通过的《就业促进法》第七条就明确规定,“国家倡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提供便利” [2]。
同时,各级地方政府纷纷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来鼓励大学生创业。
比如上海市从2005年开始,分三年共出资1.5亿,专门用于支持大学生科技创业。
各个高校也纷纷依托自身的科技园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
在这样一个鼓励自主创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就有了良好的支撑。
4.威胁(Threat)一是来自普通创业者的竞争。
普通的创业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历层次较低的群体为生计需要所进行的创业,比如下岗工人、无业者等。
另一种是已经在职场工作数年之后,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创业者。
后者本身具有较高的水平和能力,又拥有了相应的经验,因此比大学生创业有着较强的竞争力。
二是来自家庭的压力。
据调查,在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中,一半以上的家庭不支持大学生创业,原因主要在担心大学生缺乏经验积累,容易受到挫折。
而一般作为父母而言,多数希望孩子在毕业之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得到稳定的薪资,不太赞成他们一毕业就选择创业而去承担相应的风险。
三是创业失败的后果。
许多大学生之所以没有选择创业的想法,是因为担心创业失败后的出路无着。
尽管他们可以选择从头再来,但他们与自己的同学相比,既损失了数年的薪水,又要重新适应新的行业和新的工作。
正是由于对这种失败结果的恐惧,使许多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望而却步。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大学生创业不仅受自身因素的作用,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把影响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因素归于三个方面:社会、家庭和学校(图2)。
要有效的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相互配合,发挥相应的作用。
笔者认为,从社会和学校这两个层面而言,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大学生创业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而良好环境的营造离不开政府功能的充分发挥。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减少大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应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逐步放宽相关政策的限制条件,尽可能简化相关行政审批程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
应尽可能地完善创业资金保障措施。
可以在设立专项基金的同时,进一步搭建信用平台和融资平台,鼓励风险投资企业增加对学生创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等。
同时,应加大创业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可以通过建立创业论坛、创业网站等方式定期发布各行业的最新信息,大力宣传自主创业的成果,为大学生创业指明方向,增强其创业的信心。
2.加强市场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与指导,拓宽大学生创业的门路大学生创业在本质上是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一个双向了解的过程。
然而,目前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往往缺乏对社会尤其对市场的了解,因此推动双方的接触和了解也是必要的。
要让企业走进学校,学生走进企业。
要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互换人才”,学校请成功人士指导大学生创业,企业给优秀学生提供在企业学习的机会。
要建立双向信用平台,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问题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一大难题。
仅靠政府扶持资金,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大学生创业需要向社会融资。
可以建立双向信用平台,充分利用资源,拓宽融资渠道。
同时也要加强市场中介力量,完善中介机构。
目前,市场中介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与生产力促进中心、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快速发展的情况相比,为科技利金融结合服务的中介机构发展则较慢。
因此,加强市场中介作用,完善中介机构,势在必行。
3.在高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美国早在20世纪8 0年代就开设了创业教育的本科专业,而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创业教育学科基础薄弱,相应的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在少数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多数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创业教育的途径也比较单一,内容亦较为陈旧,使学生未能真正受益。
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更新创业教育理念,逐步建立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从创业内涵、创业素质、创业心理和创业实例等多个方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
一方面,把创业教育纳入课程教学当中,逐步开设相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另一方面,也可以邀请成功创业的企业家、风险投资者等走进校园,向大学生们传授创业的知识和经验。
4.积极开展创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大学生创业除了要接受一定的创业教育培训外,还需要积极地参与创业实践。
第一,高校可以通过校园中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论坛”、“模拟创业”等形式的活动调动大学生了解创业、参与创业的积极性。
在已经开展的活动当中,“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这项竞赛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并围绕这一技术、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
自1999年开始,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二,在学校就业指导的基础上,开展创业辅导。
目前高校对就业指导非常重视,普遍都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培训,并为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提供各种方便。
今后,学校可以在就业指导的基础上,专门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辅导,帮助他们确立创业项目,把握市场机会,并为他们最终注册成立公司,提供各种辅导和便利。
参考文献:[1][美]彼得·F·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M].张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李良智,查伟晨,钟运动.创业管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07.[3]岳锋利.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构建模式及实现途径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7).[4]范龙,尹琦.大学生创业定位与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关于构建上海青年创业服务体系的研究报告[R].共青团上海市委,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