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威尼斯文化

威尼斯文化


随着16世纪末文艺复兴运动的
G.邓南遮(1863~1938)是 在真实主义的旗帜下开始文学 创作的,但后来走向颓废主义。 L.皮兰德娄(1867~1936)早 期的戏剧创作也受到真实主义 的熏陶,但他逐渐感到传统的 文学艺术无法真实地反映当代 社会急剧变化、扑朔迷离的客 观现实。未来主义以传统文学 艺术的反叛者的姿态在20世纪 初叶登上舞台。西斯统治时期, 意大利戏剧呈现萧条景象。进 步戏剧家遭到迫害。一些剧作 家用戏剧为法西斯政权歌功颂 德。战后还涌现了一群具有不 同倾向、风格,富有才华的戏 剧家。
衣 │ 食 │

│ 行
衣 │ 食 │

│ 行
圣马可广场( Plazza San Marco) 又称威尼斯中心广
场,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 。圣马可广场是由公爵府、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钟楼、新 、旧行政官邸大楼、连接两大楼的拿破仑翼大楼、圣马可大 教堂的四角形钟楼和圣马可图书馆等建筑和威尼斯大运河所 围成的长方形广场,长约170米,东边宽约80米,西侧宽约 55米。广场四周的建筑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美建筑。
衣 │ 食 │ 住 │ 行行 贡多拉
意大利威尼斯叹息桥(意大利语:Ponte dei Sospiri)
是位于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附近,公爵府(总督府)侧面的 一座巴洛克风格的石桥。在运河水道上有几条桥,而此条叹息桥 是密封式拱桥建筑,由内向外望只能通过桥上的小窗子。叹息桥 的两端连接法院与监狱两处,死囚通过此桥之时,常是行刑前的 一刻,因感叹即将结束的人生而得名;是威尼斯最著名的桥梁之 一。 叹息桥是一座外观上很奇特的桥,过桥的人被完全的封闭在 桥梁里。它是威尼斯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叹息桥的左端是威尼斯 的市政宫,也是当年威尼斯共和国法院和总督府的所在地,叹息 桥的右端是当年威尼斯的重犯监狱,那是一个封闭的石牢,粗粗 的铁栏杆封闭着一个不见天日的地狱,据说进了这个监狱,几乎 没有人能够活着出来。 叹息桥建于1603年,因桥上死囚的叹息声而得名。叹息桥 两端连结着威尼斯共和国总督府(都卡雷宫)和威尼斯监狱,是 古代由法院向监狱押送死囚的必经之路。叹息桥造型属早期巴洛 克式风格,桥呈房屋状,上部穹隆覆盖,封闭得很严实,只有向 运河一侧有两个小窗,当犯人在总督府接受审判之后,重罪犯被 带到地牢中,在经过这座密不透气的桥时,只能透过小窗看见蓝 天,从此失去了自由,不自主的发出叹息之声。
衣 衣 │ 食 │ 住 │ 行 威尼斯狂欢节
衣 衣 │ 食 │ 住 │ 行 威尼斯狂欢节
衣 衣 │ 食 │ 住 │ 行

• •
威尼斯面具一般分为:
1. 传统威尼斯面具,像 Bauta,larva等等。 2.舞台戏剧面具,是欧洲戏剧所 常使用的道具,因此这些面具便会有 一定的“性格”。 3. 现在幻想型面具,这是面具艺 术艺术家手里被创意发挥所创造的新 面具风格。 威尼斯面具在过去的历史上主要包含 两种类型: 狂欢节面具(Carnival Masks)和即 兴艺术喜剧面具(Commedia dell'Arte Masks)。
威尼斯狂欢节 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狂欢节之一欧洲的狂欢节据 说都起源于古代的神农节。每年的冬去春来之际,人们自动聚集在一起,载 歌载舞,欢庆新的一年的农事活动开始。而威尼斯狂欢节的起源则还有一说: 公元12世纪,古老的威尼斯城邦共和国日渐强盛,1162年的初春,它战胜附 近的阿奎莱亚封建城邦国,称霸一方。为庆祝这一胜利,威尼斯人走上街头 高歌欢舞,时到1296年,这个尊崇天主教的城邦国根据宗教节日的安排,正 式把一年一度的欢庆活动时间固定下来,即从2月初到3月初之间到来的四旬 斋的前一天开始,延续大约两周时间。

• •

详 解
衣 衣 │ 食 │ 住 │ 行
“Bauta”是一种“覆盖在整个脸 上,下颚轮廓清晰、硬朗,没 有嘴巴,但配有很多装饰物” 的面具。这种面具越来越成为 狂欢节的主流。该面具在很多 场合都会被用来隐藏身份和社 会地位。面具使用者的意图各 种各样,有的甚至是违法犯罪, 但大多仅仅是个人意图,比如 寻找艳遇。
戏剧
衣 衣 │ 食 │ 住 │ 行
戏剧
衣 衣 │ 食 │ 住 │ 行
蕾丝
衣 衣 │ 食 │ 住 │ 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布拉诺的小岛上,每家每户 都会编织蕾丝。蕾丝是仿照渔 网以六角网眼编织为基础的手 工艺品,它的制作工艺十分繁 杂,从古流传下来的古老工艺 如今已经没有几位会了,但是 这里的蕾丝仍然是十分出名的 。这个岛上关于蕾丝还有一个 古老的传说,由于在古代丈夫 们经常出海,妻子对丈夫们十 分想念,便仿照着渔网的样子 来编织,然后将其点缀在裙边 ,希望时时刻刻与丈夫在一起 ,因为美丽的蕾丝花边还寄托 了妻子的思念。
“Moretta”是配有黑色天鹅绒的 椭圆型面具,通常是妇女在访 问修道Moretta 院时穿戴,最早由法国人发明, 但因为它使女性流露出一种独 特的美,所以很快就在威尼斯 流行起来。这种面具在最后通 常覆上一片面纱。
“Jester”或者称为“Jolly”, “Larva” 也称之为volto面具, 是一种女性面具的变异体,跟 主要是白色,具有威尼斯的代表 中世纪一种特别的小丑脸谱有 性,通常配合与三角帽和斗篷。 关联,它起源于意大利,但很 “Larva”一词有可能来自拉丁语 快风靡欧洲,影响了西班牙, “面具”或者“鬼魂”。关于这 一点,如果你看到一个威尼斯人 荷兰,德国,奥地利,英格兰, 特别是法国。最原始是的Jest 穿着一身黑 ,戴着白色面具和 er可能来自某欧洲远古部落。 三角帽。在月色下匆匆而过,就 不难想象了。
衣 衣 │ 食 │ 住 │ 行
文艺复兴 时期戏剧
17~18 世纪戏剧
19世纪戏剧
20世纪戏剧
从13世纪末叶起,中世纪神学和 结束,意大利戏剧呈现出衰落 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人民反 意识形态受到冲击,城市世俗文 化得到很大发展,以人文主义思 的景象。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即 对异族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 想为指导的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兴喜剧的流行。即兴喜剧又称 独立、统一的复兴运动日益高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最初成就 假面喜剧,没有剧本,全靠戴 涨。浪漫主义戏剧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剧作家多采用历史剧 突出地表现在诗歌、短篇小说上, 着假面的演员根据简单的提纲, 的体裁,借古喻今,表现意大 到16世纪人文主义戏剧取代宗教 或称幕表,在舞台上即兴发挥, 戏剧而登上舞台。意大利文艺复 随机应变。剧中的角色是定型 利民族的觉醒,抒发人民群众 争取独立、自由的心声。1870 兴时期的戏剧虽然没有取得同诗 的,各有固定的名字和性格。 年,意大利实现民族独立和统 歌、小说一样重大的成就,但是 它取代中世纪的宗教戏剧,传播 即兴喜剧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 一,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但封 古代的戏剧知识,宣传人文主义 形式,适合民间职业演员巡回 建关系并未彻底铲除,人民陷 思想,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为近 演出的要求,内容具有强烈的 入双重压迫之下。19世纪末叶 代意大利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讽刺性,因而受到欢迎。 产生的真实主义戏剧是这一特 在欧洲戏剧发展史上也产生了不 和即兴喜剧同时流行的还有歌 定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的写照。 容忽视的影响。 剧。
衣 衣 │ 食 │ 住 │ 行
Dama Pulcinella 17世纪戏剧经典角色。 扮演很多高雅角色。
Arlecchino Burrattino 这是一个未成年人面具, 是最流行的Zanni,也来 源于意大利戏剧。 机灵古怪。
Gatto 意大利语里的意思是 “猫”。
“Colombina”意为小鸽 子,也常是戏剧舞台上的 一个角色,有时候女性角 色必需着浓妆, 以配合 舞台主题。
衣 │ 食 │ 住 │ 行行
威尼斯总督府又称威尼斯公爵府。始建于9世纪,属
于欧洲中世纪罗马风建筑。由于当时威尼斯与地中海 东部的伊斯兰国家密切的文化贸易往来,大量阿拉伯 人定居威尼斯,所以总督府立面的席纹图案明显受到 了伊斯兰建筑的影响。
衣 │ 食 │ 住 │ 行行 总督府
衣 │ 食 │ 住 │ 行行
12123498&12123501
衣 食 住

历 史
• 16世纪始,随着哥伦布发现美 洲大陆,威尼斯逐渐衰落, 1797年,威尼斯屈从于拿破仑 的统治,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 威尼斯共和国从此灭亡。 1849年反奥地利的独立战争 取得胜利。直到1866年威尼 斯地区和意大利才实现统一, 从此成为意大利的一个地区。
Brighella 也叫Figaro或者Scapin 。
Zanni 戏剧角色,也叫Zan或 Zane。
缤纷的面具
衣 衣 │ 食 │ 住 │ 行
衣 衣 │ 食 │ 住 │ 行
1,我国传统的面具和威尼斯面具区别 2,如何制作,现场制作,观者体验(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我们对 面具的制作和需求也有不同)
意大利戏剧
衣 │ 食 │ 住 │ 行行
威尼斯的河道
衣 │ 食 │ 住 │ 行行
贡多拉 基本信息:
用处:交通工具 地点:意大利 威尼斯 长:11米 宽:约1.5米 材料:栎木板 用黑漆涂抹七遍始成 人数:6人,加船夫1人
贡多拉构造原始而简单,船体全是
高档木质,除了座位几乎没有多余的装 饰,与各种电动游船不可比拟。 小船的尾部,右侧安装一个船桨支 架,船夫站立在左侧不停地摇动桨板。 要使小船随时随地保持平衡,摇得稳稳 当当,需要相当高超的技术。听说旅游 贡多拉每年只招聘三五名新船夫。
先将木柱插入威尼斯下的泥土 之中,然后在铺上一层又大又厚的 伊斯特拉石。这种伊斯特拉石防水 性能极好,是从亚德拉亚海的伊斯 特拉运来的。然后在伊斯特拉石上 砌上砖,建成一座座建筑。由于砖 比伊斯特拉石轻的很多,所以不会 出现房子严重下沉的问题。
圣马可广场和圣马可教堂是威尼斯最著名的名胜古迹
之一。圣马可广场东西长170多米,东边宽80米,西边宽55 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呈梯形。它们造型的优美、和 谐,石雕的生动、逼真,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中少有的杰作 。广场南、北、西三面被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环绕。这些建 筑和谐优美,建筑物上的石雕生动逼真。东面耸立着高98.6 米的圣马可钟楼和融东西方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圣马可教堂。 西面是总督宫和圣马可图书馆。严整、华丽的总督宫,用粉 红色和 白色的大理石砌成。总督宫是威尼斯国家元首的府第 ,也是大议会和政府的所在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