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通论讲义(郭锡良)

古代汉语通论讲义(郭锡良)

通论!古汉语的词序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打你。

你打我。

打你、我。

你、我打。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战国策·赵策》)二、谓语前置所谓“谓语前置”,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

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谁欤?哭者。

(《礼记·檀弓下》)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吕览·重言》)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美哉!室。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惜乎!子不遇时。

(《史记·李将军列传》)展矣君子。

(《诗·邶风·雄风》)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久矣,夷狄之为患也。

(《史记·匈奴列传》)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战国策·赵策》)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助哉!夫子。

(《史记·周本纪》)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桃之夭夭,灼灼其花。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周南·桃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周南·关雎》)三、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宾语前置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1、语法条件a.句子是疑问句 b.宾语是疑问代词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代词:谁、孰、奚、曷、胡、何、安、焉、恶等(1)动词宾语例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王送知莹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

”(《左传·闵公三年》)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墨子·鲁问》)吾谁欺?欺天乎?注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那么这个疑问代词,不仅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且还要放在助动词的前面。

如果动词前面是用副词作状语时,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要放在副词后面,动词前面。

(2)介词宾语例乃入见,曰:何以战?(《曹刿论战》)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比较严格。

例外:《论语·子张》:“子夏云何?”2、“如何”、“何如”问题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在“如何”这个结构中,“何”是个“谓语”,而不是宾语,是“如之何”的紧缩和凝固的形式。

因此,“如何”与“何如”的来源是不一样的,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汇合在了一起。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赵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相似结构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人之志,若何?(《左传·僖三十三年》)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虽先生之辨,将奈之何哉?(《庄子·盗跖》)3、疑问代词作宾语和作状语的辨别(1)注意动词谓语后面有无其他的宾语①皆曰:“安有此理?”(方腊起义)②或向儒者日:“方此时也,尧安在?”(历山之农侵畔)③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④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类上)⑤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⑥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⑦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朞年?(厉山之农侵畔)⑧许子奚为不自织?(许行)⑨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战国策·赵策)⑩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2)认清句中充当谓语的词语性质①太后问:“侍中何少?”(王子坊)②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③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起义)④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3)在“何……之有”的格式中,“何”字和名词一起构成偏正结构作动词“有”的宾语①对日:“姜氏何餍之有!”(郑伯克段于鄢)②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晏婴论季氏)(4)疑问代在句词中是充当状语、还是宾语,有时还得照顾习惯的说法①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日不然?”(郑伯克段于鄢)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句就是句子里含有否定词的句子。

古代汉语常用的否定词:不、毋、未、莫、无、勿、弗、非、否1、语法条件a.句子是否定句b.宾语是代词父母之不我爱。

(《孟子·万章上》)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

(《左传·僖公七年》)2、常见句式(1)“不”字句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乱世恶善,不此听也。

(《荀子·乐论》)余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郑风·褰裳》)(2)“未”字句邻国未吾亲也。

(《国语·齐语》)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后汉书·张衡传》)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左传·襄公十年》)(3)“毋”字句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毋是剪弃。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4)“莫”字句莫余毒也矣。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许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注意:带有否定副词“弗”、“勿”、“非”和动词“无”的否定句,一般没有前置的情况例外: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之收,是人主不明也。

(《韩非子·孤愤》)3、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先秦已不严格有事而不告我。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

(《诗经·魏风·园有桃》)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汉代以后的仿古例: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三)宾语用代词“之”、“是”复指而前置判断下列句子是否存在宾语前置现象。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孟子·公孙丑)五侯九伯,汝实征之。

(齐桓公伐楚)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

(汉书·霍光传)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辟不足使令于前与?(孟子·梁惠王)1、定义为强调宾语,将宾语前置,并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加“是”、“之”等代词复指,我们一般称之为“复指提宾”。

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诗·小雅·节南山》)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左传·僖公五年》)寡君其罪之恐,敢于知鲁国之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康公我之自出。

(《左传成公十三年》)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商君·更法》)比较: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代楚》)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同上)2、“惟(唯)……是(之)……”形式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左传·成公十三年》)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为政》)注意:此格式的前置宾语若是代词则只能用“之”复指“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也。

(《左传·宣公三年》)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论语·阳货》)3、凝固形式“是之谓”、“此之谓”是之谓政令行。

(《荀子·王霸》)此之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吾闻之,禹称善人,不善人远。

此之谓也夫!(《左传·宣公十六年》)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附录:“斯”、“焉”也可以用作复指代词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左传·隐公元年》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诗经·豳风·七月》注意:在古汉语中,还有一种貌似复指提宾的格式。

子曰:“德之不惰,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四)一般强调性宾语前置1、动词的宾语前置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庄公十年》)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2、介词的宾语前置《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本纪》)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传·齐桓公伐楚》)四、古汉表示动作行为数量的词序(一)古今表示行为数量的差异(二)基本类型1、数词直接加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的方法)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墨子·公输》)又与之遇,【七】遇皆北。

(《左传·文公十六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汤问》)2、数词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