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报任安书》课件

《报任安书》课件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4)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 [传世名句】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 陈涉世家》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 陈涉世家》
体裁解说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 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 信题多为: “报……书”《报任安书》(司马迁) “答……书”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与……书” 《与朱元思书》(吴均) “上……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寄……书”《寄欧阳舍人书》(曾巩)等等。
学习第一段
意气勤勤恳 恳,若望仆 不相师,而 用流俗人之 言,仆非敢 如此也。请 略陈固陋。 阙(quē)然久 不报,幸勿 为过!
意气勤勤恳恳 :情意诚挚恳切。 望 :怨望,埋怨。 不相师:不效法。相,这里指对 对方。 固陋:固塞鄙陋(的意见)。 阙然久不报:意思是拖了很久没 有回信。 阙然 :(时间)隔了很久。 幸:希望。 为过:见责。过,责备。
死节者:为坚守自己的节操而死的人。 为……而死
而世又不与能
死节者比,特
以为智穷罪极,
与:称许,认可 并论。
比:并列,相提
特:副词,只、仅仅。
智穷罪极:指方法用尽,因为罪行
不能自免,卒 素所自树立使
然也。
就死耳。何也? 卒:终于。就死:走向死亡,接受死。
素所自树立:平素自己用来立身的。
指从事的职业和所处的地位。古今异义
1 、如果说开头作者的感情是谦卑的,第 一段的感情是致歉,那么第二段的感情是 怎样的?请用一个词概括。
悲愤
2、本段陈说自己受辱而不自杀的原因是什 么?(用原文回答)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 何以异?而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 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夫人 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 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原文: 且西伯,伯也,拘于羑(yǒu)里;李斯,相也
原文: 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 ,及罪至罔(wǎng)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 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罪至罔加:罪名临头,法网加在身上。 罔:同“网”
决:同“诀”,引决,自裁都指自杀 一体:一律、一样。 安在其不辱也:“其不辱也安在”的倒装。
足:值得,
贵:称道 ,尊重
,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 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 其(jī),大将也,衣(Yì)赭(zhě)衣,关三木;季布 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
西伯:周文王的封号。 伯(也):方伯,即一方诸侯之 长。殷纣时他是西方诸侯之长, 故称。 拘于羑里:周文王曾被殷纣王拘 禁。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北牖城 。 李斯:战国末年上蔡(今河 南上蔡县西)人。帮助秦始 皇统一全国,任秦丞相。秦 二世时,李斯被赵高陷害, 最后被腰斩、灭三族。 具于五刑:受遍五种刑罚。 至于他受了哪五种酷刑,未 详。 衣:名词做动词,穿
而: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威约:威力约束。 渐:逐渐形成的状况。
原文: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 (yuán)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qiāng) 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 是,言不辱者,所谓强(qiǎng)颜耳,曷足贵乎!
交手足:手脚被捆绑。 交,交叉,这里可译为“ 捆绑”。 暴:裸露。Pù 头枪地:用头碰地。同 “抢”,碰撞 及以至是:等到了这种 地步。 以同“已”,已 经。 强颜耳:厚脸皮罢了。耳 ,语气助词,而已、罢了 。 曷:即“何”,怎么。
•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 高祖本纪》
•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 留侯世家》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 报任安 书》
•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史记· 滑 稽列传》 •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淮 阴侯列传》
实在太重而无法开脱。
原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 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固:本来 或:无定代词,有的、有的人。 于:比。 用之所趋异:因为死的意义不一样。用, 介词,因为。之,代词,代人。趋:追求 。
原文: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 ,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qū)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 ,其次关木索、被箠(chuí )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 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1、对照注释听读课文。 2、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 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并划出有疑难之处。 3、有表情地诵读课文。
曩者(nǎng)
阙然 (quē)
(zāng bì) 贪生恶死(wù ) 臧获婢妾 怯懦 (qiè nuò) 厥有(jué )
倜傥(tì tǎng)
愠色 ( yùn)
i xiè ) 缧绁(lé
报任安书
司马迁
第一课时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 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 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 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 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 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 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 趋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 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 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 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 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 “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 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 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 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 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 “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 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 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 观。(《报任安书》的内容)所以, 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 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司马迁
司马迁,字 子长 ,夏阳(今陕西)人。西汉著名史学家、 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 太史令 (掌管起草文书、 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 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 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 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 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 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 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 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 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 替投降匈奴的 李陵 辩解而被捕下狱,受 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 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 写成《史记》 。
原文: 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 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 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勇怯,势也:勇敢或胆怯, 稍:逐渐 是在不同形势下显示的。 陵迟:志气衰微(区别凌迟) 强弱,形也:强大或软弱, 夫: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 是在具体情况下表现的。 。 审矣:明白了。 斯:指示代词,这。 殆:副词,大概、恐怕。
3、作者运用比喻、对比是为了渲染和说明 什么?引证古人受辱的事例又是为了阐述 什么?
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 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
4 、作者的生死观是什么?请用原文 回答。请写出别的能给你留下深刻印 象和影响的有关生死的名句。
作者: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 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学习第一段
1.任安在来信中提出了怎样的要求?作者 的态度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任安的要求: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 务。 作者的态度: 仆非敢如此 2 、本段核心句是哪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是什么? 核心句: 仆非敢如此。 作用: 设置悬念,总领下文。
3、概括本段内容。
引出任安来信内容,再就迟复表 示歉意,说明复信是因为自己无 法“推贤进士”。
史铁生: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思路分析: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 (2)接着写卑微的地位带来的后果:我的死是无足 轻重的。命如蝼蚁草芥,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自己选择。 (4)然后,摆出士人对于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 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 加身时,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 作者笔锋一转,举出古代周文王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 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 都有可能受辱,受辱是人生常事,不足为奇。那么, 没有在受到羞辱自杀,已受辱再自杀,已经迟了,自 杀没有什么意义了。以此引出下文:阐述自己受辱后 不自杀 的原因 。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 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 了历史的真实。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 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鲁迅 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 之离骚”。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 项羽本纪》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 项羽本纪》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 项羽 本纪》
• •

• • •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 张仪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李将军列传》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 太史公自序》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 传》
剌谬 (là)
(qiāng)伏法受诛(zhū) 头枪地 n) 暴肌肤 (pù ) 圜墙 (yu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