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第四节学习的方法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1、养生2、中医养生学3、“养生之道”4、养生法分类5、养生原则1、养生(保养身体)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2、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中国传统的保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科学。
3、“养生之道”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
4、养生法分类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佛家)养生武术家养生5、养生原则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谐适度的宗旨综合、辨证的调摄适应范围广泛独特的理论体系“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精、气、神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和谐适度的宗旨养生保健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和谐适度。
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
综合、辨证的调摄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
适应范围广泛养生保健实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
人生自童年开始,直至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
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中医养生学将在今后人类防病保健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继承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
二是结合现代科学手段,探讨其实质。
三是创立新理论,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
第四节学习的方法和要求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采用授课和自学自练相结合的方法要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一节先秦时期第二节后汉时期第三节宋元时期第四节明清时期第五节近代与现代第一节先秦时期旧石器时代:殷商时代:已有卫生与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
周:《周礼》载有“食医”,并对各类饮食的寒热温凉及四季、五味所宜都有明确的规定。
春秋时代:已经注意到房室起居对养生的关系,并对四时、五节、六气等与健康的关系引起重视。
《皇帝内经》与养生:人的生长发育过程,有很精妙的观察与概括;对衰老、变老的机理,有很确实的认识;明确提出“治未病”的观点,对预防病变、保健延年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医养生学与《内经》在中医养生史上,《黄帝内经》的成书是一块里程碑。
它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
中医养生学与《内经》《内经》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一、强调精、气、神为人身三宝《内经》认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经脉篇》)。
气,人的生命结束就是“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灵枢·天年篇》)。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中医养生学与《内经》二、划分了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不同时期《灵枢·天年篇》把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分为十个阶段,每一阶段为十年。
中医养生学与《内经》三、确立了“天人相应”的养生原则《内经》提出了著名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医养生学与《内经》四、创立经络学说,为气功养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中医养生学与《内经》五、总结了战国以前许多养生方法和原则。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二节后汉时期秦汉时期:秦始皇、汉武帝,都是长生不老的热烈追求者。
因而,社会上出现了一批自称持有长生术的方士和得到的神仙,道家也得到很大发展,以后更益于佛家。
于是,炼丹术、服石法、神仙术以至房中术之类养生之书,充斥天下。
张仲景不但是个临床专家,而且也很重视养生。
华佗不但是个一专多能的外科专家,他对养生学的贡献也是很大的。
他主张积极的体育锻炼,认为是益寿年的重要途径。
东汉时王充在《论衡》中也有养生专论,并已有寿命与遗传有关的创见:“夫禀气则体强,体强则命长。
孙思邈唐&8226;孙思邈既主张静养,又强调运动;既提倡食疗,又主张药治;既要求简朴,又注意卫生;既强调节欲,又反对绝欲。
不但衣、食、住、行都谈到了,还专题讨论了老年保健;不但养生,而且特别注重道德修养。
第三节宋元时期两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出现了流派争鸣,从而也推动了养生学的发展第四节明清时期明代的养生专著甚多,因年代较近,大多今日尚有存者。
仅按《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统计,即有六十来种。
清代的养生学没有很大发展。
有关著作大约有六十多种。
第五节近代与现代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养生著作很少。
理论和方法亦无任何进展。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我国中医养生学理论和方法得到很大发展。
展望新世纪的宏伟目标,深信中医养生学必将更加受到重视。
第三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生命生命是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
“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
第三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生命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运动形式生命的维持和死亡生命的起源《内经》认为,生命物质是宇宙中的“太虚元气” 。
生命的运动形式《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生命的维持和死亡《素问·生气通天论》里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宋《圣济总录》提出:“人之有是形也,因气而荣,因气而病”。
张景岳说“盖以天地万物皆由气化;气存数亦存,气尽数亦尽”。
第三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第二节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健康的特征1、生理健康特征2、心理健康特征生理健康特征1.眼睛有神2 呼吸微徐3.二便正常4.脉象缓匀5.形体壮实6.面色红润心理健康特征1.精神愉快《素问·举痛论》论“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重要标志。
2.记忆力良好“脑为髓之海”。
髓海充盈,则精力充沛,记忆力良好。
第三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第三节衰老衰老可分为两类,即生理性衰老及病理性衰老。
生理性衰老:病理性衰老:衰老的原因肾脏亏虚脾胃虚衰心脏虚衰肝脏衰微肺脏衰弱精气衰竭阴阳失调早衰的原因社会因素自然环境遗传因素七情太过劳逸失度早衰的原因社会因素《素问‘疏五过论》指出:“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早衰的原因自然环境《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指出:“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
早衰的原因遗传因素“先天责在父母”。
早衰的原因七情太过‘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就是这个道理。
早衰的原因劳逸失度《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妄为常……故半百而衰也”。
第三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第四节天人相应天人相应: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密切相关.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生气通天不论四季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顺应自然和主观能动作用顺应自然规律可以使人健康长寿。
人与社会的统一观《内经》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第三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第五节形神合一形神合一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第三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第六节动静互涵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
应该提倡动静结合,达到养生的目的。
静以养神静神养生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如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
动以养形华佗指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第三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第七节协调平衡“协调平衡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第三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第八节正气为本保养人体正气,增强生命活力和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的能力,可健康长寿。
一、正气是生命之根人体疾病的发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正气的虚弱。
正气旺盛,是人体各项功能正常,是机体健壮的根本所在。
一、正气是生命之根《寿亲养老新书》:“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唾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备,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一、正气是生命之根正气虚弱,则精神不振.多病早衰。
保养正气乃是延益寿之根本大法。
一、正气是生命之根正气不足是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
《素间.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二、保养正气贵在脾肾在生理上,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先天生后天,后天充先天。
二、保养正气贵在脾肾《医宗必读·脾为后天之本论》说:“故善为医者,必责其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
先天之本在肾。
”二、保养正气贵在脾肾保精护肾肾之精气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
调养肾阳的方法:节欲保精、运动保健、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药物调养等。
二、保养正气贵在脾肾保精护肾《图书编·肾脏说》云:“人之有肾,如树木有根” 。
二、保养正气贵在脾肾(二)调养脾胃《景岳全书》说,“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
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
《图书编”脏气脏德》说“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
脾胃健旺是人体健康长寿的基础。
二、保养正气贵在脾肾调养脾胃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则是元气之本。
二、保养正气贵在脾肾调养脾胃脾胃为水谷之海,益气化生营血。
第四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1、调阴阳2、和脏腑3、通经络4、葆阴精5、重养神6、顺天时7、调气机调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治病必求于本。
调阴阳对于养生者来说,就是要经常检查自己体内有无阴阳偏盛偏衰的表现,一旦发现,就要立即采取措施,以使阴阳“以平为期”。
和脏腑就是保持人体脏腑功能健全和脏腑方法一、保持五脏与外界环境相适应。
二、要使五脏藏,要使六腑泻。
三、要纠正脏腑的偏盛偏衰。
保持五脏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方法补养五脏,通利二便使五脏藏,要使六腑泻的方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纠正脏腑的偏盛偏衰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通经络《灵枢·经脉篇》里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通经络的方法一是要运动。
因为“动形以达郁”,“动则不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只有动,气血才能周流全身。
二是常练气功。
因为气功锻炼有素者常可体会到真气循经络运行,就是通过内景感到自身经络的存在。
气功中的“周天运转法”、“升降开阖法”就是能使经络之气正常地循经络运行的重要功法。
通经络的方法三是要常吃一些能够理气活血的药物和食物四是要心情愉快。
葆阴精大医学家张景岳曾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必主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