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心理咨询的几种技术

临床心理咨询的几种技术

临床心理学作业“绘画疗法”、“叙事疗法”、“幽默疗法”、“催眠疗法”中各自适应症技术要点,优点与不足——基于各自疗法的基本理论及技术视角姓名:拓瑞学号:1122472011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绘画疗法”、“叙事疗法”、“幽默疗法”、“催眠疗法”中各自适应症技术要点,优点与不足——基于各自疗法的基本理论及技术视角一、绘画疗法绘画疗法是心理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

无论是成年和儿童都可在方寸之间呈现完整的表现,又可以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满足心理需求。

1、理论基础(1)投射理论绘画疗法主要是以分析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理论为基础。

它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作用是减轻焦虑的压力及保卫自我以维持内在的人格结构,此时的投射是个体将自己的过失或不为社会认可的欲念加诸他人,又称为否认投射。

(2)大脑偏侧化理论大脑左右两半球存在优势分工。

左半球同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以及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右半球则是图像性的,与知觉和空间定位有关,具有音乐的、绘画的、综合的集合——空间鉴别能力,表明音乐、绘画、情绪等心理机能同属右半球掌控。

(3)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认为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我们之所以能够很容易地以某种方式感知到某些东西并对它们做出反应,正是因为这些东西早已先天地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2、绘画疗法的注意事项(1)绘画是一定文化下的产物,绘画疗法是在西方和北美发展起来的,缺乏本土的研究数据。

在治疗分析过程中,要结合东方文化的背景。

(2)绘画心理分析对治疗师要求过高,不仅要具备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还需要对绘画艺术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必须是经过专业的绘画心理分析训练。

(3)治疗师在进行治疗时,要谨慎细心,必要时要采用其他心理治疗的方法辅助进行。

绝对不能给于定量、定性判断。

初学者只能作者探讨、趋势分析。

(4)力求系统化,综合化。

在时间、内容上力求系统安排,还要力求配合其他手段形成综合治疗能力。

(5)增加欣赏绘画的运用。

广义的绘画治疗还应该包括赏画,观画是欣赏艺术,也是审美活动,赏画悦心,它必然要引起患者的想象,而想象则能调节交感神经系统,进而促进病体痊愈。

3、绘画疗法的适用人群不善言谈的患者或疾病情况,如自闭症、失聪、迟钝、大脑损伤、妄想;对言语治疗有阻抗的人或情况,如对谈话疗法有抵触情绪,而其它方法均无疗效的;怀疑自己口语能力的人,和害怕治疗师“玩他们的心理”的人。

可以治疗的心理问题有:饮食障碍(如食欲减退、贪食症、冲动性饮食过量)、物质滥用(如酗酒、吸毒)、性虐待受害者等。

不太适用于需要急性处理的心理障碍症。

二、叙事疗法叙事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人类行为是如何通过故事而组织起来并赋予意义的。

研究叙事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行为和体验充满意义,这种意义的交流工具是故事而非逻辑论和法律规定的格式。

因此,所谓叙事心理治疗就是指咨询者通过倾听他人的故事,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使问题外化,从而引导来访者重构积极故事,以唤起当事人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

1、理论基础(1)心理咨询理论发展的内在需求最早诞生的心理治疗方法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到行为主义再到人本主义心理学。

从心理咨询领域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占据“统治地位”的时候都会促发另一种新疗法的诞生。

已有的成熟理论和咨询方法促发着人们去探索、思考新的方法。

叙事心理治疗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的又一“新生儿”。

(2)后现代思潮促进心理治疗理念和方法的变革叙事心理治疗是后现代主义和现象学的共同产物,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以及每个人不同的个性。

强调问题与人是独立分开的——“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3)心理咨询临床技术发展的需要实践技术的不断变化发展对心理咨询领域的向前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现有的治疗技术从人类的无意识世界转向人类的行为、对个体内在能力的认同等,从不同角度着手解决心理问题。

新疗法的诞生除了需要理论探索之外,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同样决定它的存亡问题。

2、叙事疗法的特点与应用价值(1)叙事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中的一种观点立场每一种不同的心理咨询方法都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诠释、解决心理问题。

同样叙事心理治疗也选取了属于它的独特视角作为它诠释心理问题的立场——和来访者站在同一位置一同重温来访者生命中的故事。

叙述心理治疗师从不以专家自居,相信来访者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治疗师怀着一颗好奇之心倾听来访者的生命故事。

(2)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在叙事心理治疗中,治疗师认为来访者是被心理问题困扰的人。

问题并不是来访者身体中的一部分而是依附在来访者身上的。

在咨询过程中使用外化的技术让来访者更真切的感受到问题不在自身。

(3)书信——与来访者的关系在叙事心理治疗中与来访者间的书信联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应用。

在叙事心理治疗中并不排斥在咨询室外与来访者间的联系,相反还很支持这种方式。

这里的书信形式并不单单局限于书信的信件,也可以是一段磁带录音、一封电子邮件,对儿童而言,一段录音远比一封书信的效果要好的多。

(4)仪式——来访者的“定心丸”仪式的运用是继书信方式后叙事心理治疗的又一大特色。

在叙事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仪式。

3、叙事心理治疗的未来发展叙事心理治疗作为一个新兴的咨询方法,至今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它的成长还需要更多人的关爱与呵护。

叙事心理治疗与传统心理治疗方法相结合,以一种更加灵活多元化的视角理解、解释人的心理现象。

与传统心理治疗方法相比,它还很年轻、不够成熟。

现在的它才刚刚开始“学步”。

叙事心理治疗的前途是美好的,这二十几年的时间虽短,但已让很多从事心理治疗的咨询师所了解、学习、甚至开始运用,相信有更多人关怀、呵护下的叙事心理治疗将成长的更加健康、强壮。

三、幽默疗法幽默是一种积极而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幽默疗法是心理疗法的一种,它主要指患者在医护人员的设计指导下阅读欣赏幽默图书或幽默漫画,或者观赏幽默戏剧或幽默影视剧等活动,通过一种奇特、含蓄、双关、诙谐、巧合形式的良性刺激,使个体认知后愉悦情绪,起到活跃气氛,缓解紧张、尴尬局面的作用。

1、幽默疗法的逻辑原理(1)复合逻辑幽默逻辑不遵守理性思维,它在一条逻辑落空的同时,又在另一条思路上突然领悟到逻辑的落实,瞬息之间,不但体验康德说的失落的惊异,而且还有顿悟的惊喜。

(2)颠倒逻辑在幽默语言环境中人们往往可以凭着相互的心领神会来进行交流。

幽默感的完成往往在于意外之后猛然发现:概念被偷了之后,道理居然也讲得通,虽然不是真通,而是一种“歪通”。

这正是平时人们常说的“歪打正着”。

(3)悖谬逻辑幽默逻辑特点在于形式上的严密和内容上的悖谬。

就是说幽默逻辑的严密性是错位模式上的严密性,在内容上是不能拘泥的,哪怕它是荒谬的,只在模式一点重合,荒谬程度越大,幽默效果越强烈。

(4)隐性逻辑幽默逻辑的特点还在于它从一条逻辑线向另一条逻辑线过渡时,是不能公开的而是自然的、隐蔽的。

隐性逻辑往往表现为表层错位深层复位,使显性逻辑向隐性逻辑转化。

2、幽默疗法的相对性(1)幽默疗法自身的相对性当我们对幽默疗法的种种功能加以注视时,不可忘记任何情感的作用都是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有条件的作用,因此也是相对的、有限的作用。

幽默疗法只是帮助患者在心理和社会水平上加以干预与治疗。

(2)幽默适应范围的相对性幽默是一种愉快轻松的情感交流,但是人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轻松的起来。

亚里士多德提出“不致酿成伤害”和痛苦的限制,这是一种非常睿智的说法。

在为正义进行殊死搏斗时,幽默无用武之地,人无论如何不能与屠夫会心而笑。

(3)幽默对象不具备幽默素质幽默是双方感情渠道畅通的结果,那是心有灵犀一点就通。

如果幽默对象不具备幽默素质,幽默可能造成别扭,造成伤害。

幽默需要气氛需要语境。

(4)幽默主体缺乏幽默修养幽默不仅能使人在顺境中,更重要在身处逆境时也能以超然的态度来解脱自己,甚至在紧张的对峙中,还能以心灵的宽厚来缓解冲突,达到心灵的沟通。

四、催眠疗法催眠疗法是应用一定的催眠技术使人进入催眠状态,并且用积极的暗示控制病人的身心状态和行为的一种重要心理治疗方法。

患者进入催眠状态时,找出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困扰和心理问题的症结。

催眠疗法正是通过心理暗示调节病人处于病理状态下的生理和心理活动, 改善情绪, 使其心身状态达到平衡, 以消除和减轻症状, 达到治疗的目的。

心理咨询门诊的催眠疗法在心理障碍治疗中的应用范围比较广,以神经症、情绪问题、儿童行为和学习问题等为主要治疗对象,但是不适用于禁止用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伴有意识障碍的病人等。

催眠疗法作为一种无损害,经济便利, 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 其实际的应用价值, 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心理障碍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1、理论基础(1)社会认知理论过去二十年来的社会心理学文献已证明:日常生活中,人们从一个外在观察者的角度来认识自己的行为,易于对行为的原因进行错误归因。

Woody和Sadler认为催眠中也存在相似的情况:被催眠者简单地寻找各种环境线索来证明自己的催眠行为是“非意志”的,即是催眠暗示的效果而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

(2)分裂经验理论Hilgard和Kihlstrom将催眠概念化为”讯息处理过程”,一些情况下,催眠感受性高的人与感受性低的人讯息处理方式十分不同。

感受性高的人:尽管他/她确实有意作出某种动作,但动作产生的意识根源可能未被觉知到。

被催眠者没有意识到有关其行为的自我中介性质的重要信息,而在其他情况下,却能正常地意识到。

(3)分裂控制理论Bowers认为,催眠会改变行为的基本控制,而不仅会改变行为的基本控制的自我觉知。

因此,催眠感受性高的人讯息处理方式是:在催眠中,行为的低级控制与高级执行控制之间会变得非常独立,从而行为的低级控制未被高级执行控制所支配,使得催眠师的暗示可以直接激活催眠反应,因而被催眠者相当直接和自动地作出某种动作。

(4)双重系统控制理论认知神经心理学家们假设两个相互补充的系统作为行为的发生和控制中介,低级系统称为“竞争程序”,非中心化,处理贯彻行为;高级控制系统称为“监察注意系统”,中心化,通过调节低级控制系统从而处理非贯常行为,具有各种监督功能。

(5)意志—非意志行为模型催眠的社会认知理论、分裂经验和分裂控制理论联系紧密,但逻辑上并不一致。

Woody 和Sadler以双重系统控制模型为基础,用一个较大的理论框架,即意志非意志行为模型来整合这三个理论,从而较明确地解释了催眠无意识经验。

2、注意事项(1)实施催眠的环境和时间设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