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患者的用药注意事项肝脏是许多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当肝功能不全时,药物代谢必然受到影响,药物的生物转化减慢,血中游离型药物增多,从而影响药物的使用效果并增加毒性。
因此,必须减少用药剂量及用药次数,特别是使用肝毒性的药物时更需慎重。
一、肝功能不全患者用药会产生哪些影响1.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肝脏疾病时,肝脏内在清除率下降,药物不能有效地经过肝脏的首过作用,使主要在肝脏内代谢清除的药物生物利用度提高,同时,体内血药浓度明显增高而影响药物的作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可能升高。
2.对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主要通过与血浆蛋白结合而转运。
当肝功能不全时,肝脏的蛋白合成功能减退,血浆中白蛋白浓度下降,这时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血中结合型药物减少,游离型药物增加,使该药物的作用增强,不良反应也可能相应增加,尤其对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影响更为显著。
3.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肝脏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器官。
当肝功能不全时,肝细胞的数量减少,肝细胞的功能受损,肝细胞多数药物酶的活性和数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长期用药可引起蓄积中毒。
肝功能不全患者常伴有低蛋白血症和高胆红素血症,使血液中非蛋白结合型药物浓度升高,常规剂量可使药效增强或发生毒性反应。
有些药物的毒性不是由于剂量增大的缘故,而是因为肝合成功能减退所造成。
对于肝功能不全患者,应该根据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及药动学特点调整药物剂量。
一般来说,对于肝功能损害较轻者,静脉或短期口服给予安全范围较大的药物,可不必调整剂量或仅将药物剂量下调20%;,对于肝功能损害较重者,药物剂量应下调30%,以确保用药安全。
二、肝功能不全患者用药原则1.合理选药,熟悉所选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以免加重患者肝脏负担2.定期检查肝功能,以便决定用药时间的长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特别应避免肝毒性药物合用。
4.肝功能不全而肾功能正常的病人可选用对肝毒性小,可通过肾脏排泄的药物。
5.初始用药宜小剂量,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实施个体化给药方案。
三、肝病患者不宜使用7大类药物对容易引起肝脏损害的药物,肝病患者应谨慎使用或最好不用,尤其是肝脏功能不好者。
据统计,能引起不同程度肝脏损害的药物至少有200种以上,常见的有:(1)解热镇痛药即抗风湿药:如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吲哚美辛、水杨酸、别嘌呤醇等。
(2)麻醉药:如氟烷、氯仿、甲氧氟烷、三氟基乙烯醚等。
(3)抗结核药:如异烟肼、利福平等。
(4)内分泌激素药:如口服避孕药、甲睾酮和蛋白同化激素、抗甲状腺药物等。
(5)抗肿瘤药: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等。
(6)神经安定药:如氯丙嗪、、地西泮等。
(7)某些中草药:近年发现某些中草药本身或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药物性肝损害情况。
根据最近的文献报道,常见的对肝脏损伤的中草药有:黄药子、苦楝子,关木通、苍耳子、菊三七、鱼胆、艾叶、五倍子、石榴皮、望江南子、蜈蚣粉等。
某些复方制剂及某些中草药提取物如青黛丸、雷公藤多甙片等也有肝功能损害的报道。
一般来讲,有肝损伤的药物,在其说明书上都有注册,患者在服用时药注意阅读,此外肝病患者在看病时,也要如实地把自己的病史告诉医生,引起医生注意。
有些必须使用的肝毒药物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四、常用的护肝药物主要有八大类1.基础代谢类药物:主要包括维生素及辅酶类。
主要是各种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烟酰胺、泛酸钙)、维生素E。
酶和辅酶类药物是生物的催化剂,纠正人体的功能失调,恢复机体的正常代谢。
在肝细胞受到损伤时不论是在维持自身功能方面还是在其自身修复方面都需要维生素和辅酶类的参与。
2.肝细胞膜保护剂:多烯磷脂酰胆碱(易善复)。
口服胶囊(228mg/粒):开始时3次/日,两粒/次,每日服用量最大不能超过6粒胶囊。
一段时间后,剂量可减至每日三次,每次一粒维持剂量。
3.解毒保肝药物:葡萄糖醛酸内酯(肝泰乐)、谷胱甘肽(阿拓莫兰)等。
此类护肝药物可以为肝脏提供巯基或葡萄糖醛酸,增强肝脏的氧化、还原、水解、合成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将有毒物质转变成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并通过尿和胆汁排泄出体外,从而减轻有害因素对肝脏的持续损害。
肝泰乐口服:每次0.1~0.2g,3次/日。
还原型谷光苷肽静脉注射:将之溶解于注射用水后,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或加入少于20ml的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注射。
每天一次,1.2g/次。
肝脏疾病一般30天为一疗程。
该药即使大剂量、长期使用亦很少有不良反应。
罕见突发性皮疹。
本品不得与维生素B12、甲萘醌、泛酸钙、乳清酸、抗组胺制剂、磺胺药及四环素等混合使用。
化疗时,本品的用量不宜超过35mg/mg顺氯铵铂,以免影响化疗效果。
硫普罗宁(凯西莱)结构中的游离巯基具有还原性,有对抗脂质过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参与三羧循环中糖代谢和脂肪酸氧化,促进乙醇和乙醛的排泄和降解,抑制甘油三脂在肝脏的蓄积,治疗酒精性脂肪肝有明显效果。
口服:一次1~2片(100~200mg),一日3次,疗程2~3月。
4.抗炎护肝药物:甘草甜素制剂复方甘草酸苷(美能):为复方制剂,每片含甘草酸苷25mg(临床上用此标明剂量),甘草酸单铵盐35mg,甘氨酸25mg,蛋氨酸25mg。
成人通常2~3片/次,小儿1片/次,3次/日饭后服。
注射:每瓶(20ml)含甘草酸苷40mg、甘氨酸400mg、盐酸半胱氨酸20mg,成人通常1次/日,1次2~3瓶静脉注射或者静脉点滴。
有类固醇作用,引起水钠贮留和低钾。
5.利胆护肝药物:腺甘蛋氨酸(思美泰)、熊去氧胆酸腺甘蛋氨酸初始治疗:每日500~1000mg,肌肉或静脉注射,共2~4周。
维持治疗:每日1~2次,每次口服1片。
思美泰有引起患者外周血管硬化的副作用, 用冷、热敷等相应的处理可以减轻。
熊去氧胆酸成人口服:每日8~10mg/kg,早、晚进餐时分次给予。
严重肝功能不全和完全性胆道阻塞时禁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避孕药可增加胆汁饱和度,用本品治疗时应尽量采取其他节育措施以免影响疗效。
6.生物制剂:促肝细胞生长素是从新鲜乳猪肝脏中提取纯化制备而成的小分子多肽类活性物质,具备以下生物效应:①能明显刺激新生肝细胞的DNA合成,促进损伤的肝细胞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恢复,促进肝细胞再生。
②改善肝脏枯否细胞的吞噬功能,防止来自肠道的毒素对肝细胞的损害,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活性和Na+,K+-ATP酶活性抑制因子活性,促进肝坏死后的修复。
③对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细胞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④对D-氨基半乳糖诱致的肝衰竭有明显的提高存活力的作用。
静脉滴注:80~200mg/次,每日一次。
7.降酶药物:五味子(联苯双酯)滴丸剂的生物利用度为片剂的1.25~2.37倍。
口服:滴丸剂,5粒/次,每日3次,必要时6~10粒/次,每日3次,ALT正常后改为5粒/次,每日3次,连服3月。
少数病人用药过程中ALT可回升,加大剂量可使之降低。
停药后部分患者ALT反跳,但继续服药仍有效。
因此,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时应逐渐减量停药,合用肌苷可减少本品的降酶反跳现象。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8.中药制剂:水飞蓟素(水林佳、利肝隆、保肝宁)、齐墩果酸(肝舒片)、茵栀黄制剂中药对肝病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其有效提取物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
茵栀黄颗粒剂,一次2袋,一日3次。
五、各类肝炎的合理治疗1.急性病毒性肝炎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给予补充维生素,热量摄入不足者给予葡萄糖,护肝药物不宜太多,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能量合剂”(10%葡萄糖、维生素C、维生素B、肌苷、ATP、辅酶A)比较全面地包括了支持和护肝作用,如患者的热量不足还可以加入50%葡萄糖,对于黄疸重者可以加用维生素K以补充其不足。
对于急性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ALT降致正常值的两倍时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常取到满意的疗效,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则不需要抗病毒治疗。
2.慢性病毒性肝炎其肝功能的损害与机体的免反应有关,在出现肝功能异常时选用非特异性抗炎护肝药物治疗更为恰当,如:美能。
同时给予解毒护肝药物或中药制剂,如:凯西莱、水林佳。
如病人基础状况差,进食少,辅以能量合剂。
ALT轻度升高时以口服为主,明显升高时应静脉给药。
用降酶药物时,应注意结合肝功能其他指标(如胆红素水平)来总体判断肝脏炎症的恢复情况,嘱咐病人逐渐减量停药,以免出现ALT停药反跳。
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如有抗病毒治疗指针,应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减少肝脏持续损害因毒的影响。
3.重型肝炎支持对症治疗,促进肝细胞再生和防治并发症的综合性治疗为原则。
用“能量合剂”补充热卡及多种维生素;促肝细胞生长素静脉滴注:160~200mg/日,促进肝细胞尽快修复;非特异性抗炎护肝药物(美能或甘利欣)可以减轻免疫反应导致的肝细胞损害,但应注意其水钠贮留和低钾副作用对疾病的影响,如腹水和诱发肝性脑病。
4.脂肪肝肥胖和饮酒是脂肪肝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本病的根本治疗是低脂饮食、戒酒、减轻体重。
在出现明显肝功能异常的脂肪性肝炎时给予硫普罗宁(凯西莱)药物治疗。
多烯磷脂酸胆碱对酒精性肝病患者也有防止组织学恶化的作用。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不主张用降脂药物,因为此类药物会促进肝脏对脂肪的摄取和贮存。
5.药物性肝炎发病机制为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肝固有毒性肝损害),药物对肝细胞代谢进行干扰(细胞毒型和胆汁淤积型)以及过敏性肝细胞损害。
在去除病因的同时应明确损肝药物对肝细胞损害的方式,以此选用不同的护肝药物,如药物的直接损伤时选用解毒护肝药物(凯西莱);影响胆红素代谢时选用利胆护肝药物(思美泰);过敏性肝损时选用有类激素样作用的护肝药(甘利欣、美能)。
6.自身免性肝炎为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肝细胞损害,有类激素样作用的非特异性抗炎护肝药常是最佳选择,如美能等。
7.淤胆型肝炎是指各种因素引起的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的一个特殊临床类型。
可发生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
在针对病因进行护肝治疗的同时选用利胆护肝药物,如腺甘蛋氨酸、熊去氧胆酸。
中药制剂在急性淤胆型肝炎治疗中常取得满意疗效,如茵栀黄制剂等。
8.其他疾病引起的肝脏损害如感染中毒性肝炎,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选用解毒护肝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阿拓莫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