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第二单元)

第十一册语文课内阅读复习(第二单元)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复习(第二单元)
班级:班别:
一、阅读《怀念母亲》选断,回答问题。

(15分)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sāng sàng),只在母亲身边待.(dāi dài)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

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

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

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划上横线。

(2分)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3分)
食不下咽,寝不安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终天之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结合自己的实际体
会谈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读画“”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想。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个文段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二、阅读《詹天佑》选段,回答问题。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200千米,是联结华东和西北的交通要(yāo yào )道。

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夺了好久得不到解决。

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

他们以为这样一要(yāo yào)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

帝国主义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

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

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

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

”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

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各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音节,画上“_______”(2分)
2、用“~~~~~”画出说明帝国主义国家阻挠清政府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的句
子。

(2分)
3、用“______ ”划出能说明“要挟”意思的句子。

(1分)
4、帝国主义者之所以要“要挟”清政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5、“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

”这个“笑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
(3分) 6、这段话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段话中,我体会到詹天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3分) 7、假如你是一名铁路工程师,你听到帝国主义者的嘲笑时,你心里会怎么想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三、阅读《詹天佑》回答问题。

(14分)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细蜜周密严密)计算。

詹天佑经常(鼓励鼓舞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

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

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

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惹外国人讥笑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划去括号里用得不正确的词语。

(2分)
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分)
3、给词语中第一个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来。

(2分)
勘测(shèn kān)塞外(sāi sài)恶劣(wù è)讥笑(jǐjī)
4、找出文中的两组近义词。

(2分)
()——()()——()
5、用“”画出詹天佑不顾条件恶劣坚持野外工作的句子。

从中可以看出詹天佑具有()的精神。

(2分)
6、用“~~~”画出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想法。

从中你有什么体会?(2分)
7、从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的话中,可以看出詹天佑具有(
)的精神。

7、读了这一片段,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詹天佑说什么?(3分)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dé děi)不开凿隧道,其中数(shǔ shù)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

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

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

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tiāo tiǎo)着水桶去排水。

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

八达岭隧道长1100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bèi pèi)长。

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

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1、“凿”字是()结构的字。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与“凿”意思相近的有()。

(2分)
2、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2分)
3、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2分)
4、詹天佑在开凿居庸关隧道时遇到的困难是,他采用的办法是;在开凿八达岭隧道时遇到的困难是
,他采用的办法是。

由此,我体会。

(3分)
5、用“﹏﹏”画出具体说明“中部凿井法”的语句。

(1分)
6、假如你是开凿隧道的工人,你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2分)
7、请画示意图,说明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不同方法。

(1)居庸关:(2)八达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