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考题答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考题答案

思修课思考题与重点绪论思考题:1.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3.什么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法律素质是指人们知法守法的素养和能力。

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必需的法律观念,拥有必要的用法、护法能力,构成了法律素质的基本要素。

4.大学生应该怎样适应大学的生活?大学生应该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良好的学风。

5.结合实际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大意义和方法。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长才之路;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绪论重点:1.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地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2.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

3.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第一章思考题:1.理想的含义是什么?理想有哪些类型?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什么是信念?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具有哪些特征?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B.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C.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主要表现为A.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B.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C.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7.联系理想与实际,谈谈对现实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的认识。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正确对待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

8.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如何?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

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活生生的实践中。

当社会理想同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的时候,有志气、有抱负的人可以做出最大的自我牺牲,使个人的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第二章思考题:4.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表现在哪些方面?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表现在A.爱祖国的大好河山;B.爱自己的骨肉同胞;C.爱祖国的灿烂文化;D.爱自己的国家。

5.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主要表现在A.热爱祖国,矢志不渝;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维护统一,反对分裂;D.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6.如何理解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的统一?7.什么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8.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9.做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A.自觉维护国家利益;B.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C.增强国防观念;D.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第三章思考题:9.怎么理解“人的品质不是但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P56第二段)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也深深打上了社会属性的烙印。

10.人生的目的是怎样确立起来的?人生目的实质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11.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

为什么说,这个“必然的事实”是我们认识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辩证关系的基础。

(P64倒数1,P65.1.2.)12.为什么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三个人生观是错误的?A.这三种人生观都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反映的都是狭隘的剥削阶级利益,不可能具有无产阶级的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更不能代表人们群众的利益。

B.它们都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忽视或否认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它们讨论人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己私利。

C.它们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是片面的,夸大了人生某一方面需要,而忽视了人的全面性和人生的整体需要。

13.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14.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和基本尺度是什么?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是劳动和贡献。

基本尺度是对根本尺度的具体化。

15.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与保持心理健康有什么必然的联系?(P70倒数2)16.为什么社会对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主要以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为标准?A.从个体的角度而言,在现代社会,人们想要维持自身及其家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从社会获得一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人们只有对社会和他人进行劳动和作出一定的贡献,才能满足对于这些生活的需要。

B.从社会角度而言,社会要想不断发展和进步,就要不断地鼓励和要求社会成员对于社会的贡献大于索取。

C.从行为的道德价值来看,人生行为的道德价值,主要表现在对自然性的超越和对自身超越。

个体的人作为价值主体,只有超越对他人和社会的索取而追求对社会其他人的贡献,才具有较高的道德价值,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17.与他人和谐相处应该坚持哪些原则?A.平等原则;B.诚信原则;C.宽容原则;D.互助原则。

18.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那几个方面?应该怎样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是不可分离的,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

个人与社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只有科学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境。

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键在于把握和谐,才能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利、自由和承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第四章思考题:10.道德的本质、功能、作用和起源是什么?道德的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起源: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11.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何在?A.践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能够增强个人作出正确道德选择的能力,使个人自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激励,努力提升道德境界;B.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的作用;C.能够使社会成员自觉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强化道德自律意识,坚定道德意志和信念,明荣知耻、扬荣弃耻、提升人格、敦化风气,推动维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的形成。

12.如何理解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是首先,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其次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最后,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1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A.学思并重的方法;B.省察克治的方法;C.慎独自律的方法;D.积善成德的方法。

)14.如何理解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观需要,是加强社会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P8615.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第六章思考题:4.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19.劳动法的概况和基本原则是什么?《劳动法》于1994年7月5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自1995 年1月1日起实行。

《劳动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

其适用范围是除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业劳动者、现役军人等以外的所有劳动者。

(家庭保姆不适用于《劳动法》)《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一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二是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三是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四是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20.劳动者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的权利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义务有: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流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21.如何处理劳动争议?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

(调解原则也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22.大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创业观是什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