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农业气象学》课程考试试卷(A卷)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答案写在下面表中)1、在综合考虑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生育期将________。
A 延长B 缩短C 不变D 可能延长也可能缩短2、有关气压带、风带的正确叙述是________。
A 极地高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都是遇冷空气下沉堆积形成的B 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都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的C 高、中、低纬近地面风向与高空风向都是一样的D 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都较多,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控制地区晴朗少云天气较多3、若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北移速度偏快,可能造成________。
A 黄河流域的汛期提前B 东北地区的雨季滞后C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消失D 南部沿海严重干旱4、农民在秋季晴天的夜晚经常用干燥的牛粪、驴粪和草皮一起烧,产生滚滚浓烟,这样做起的作用是________。
A 有利于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使白天气温不至于过高B 有利于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起增温作用C 浓烟使大气逆辐射增强,起保温作用D 浓烟起反光镜的作用,反射部分太阳辐射回宇宙空间5、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原因是________。
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③云层厚而且夜晚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⑤⑥D①⑤⑥6、重庆的雾是________雾。
A 辐射雾B 平流雾C 地行雾D 其它雾7、天气预报中的气温预报,是指________的空气温度。
A 绿色矮小植物距地面1.5米高处B 绿色矮小植物距地面1.0米高处C 空旷祼地距地面1.5米高处D 空旷祼地距地面1.0米高处8、当江淮流域进入梅雨季节时,副热带高压的脊线位于________。
A 20°NB 20-25°NC 30°N附近D 大于30°N9、下列哪些属于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________。
①夏初江淮地区的梅雨②盛夏长江流域的伏旱③夏秋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④冬季北方寒冷干燥的天气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10、“晴空蔚蓝”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A 蓝色光被空气分子散射B大气吸收了除蓝色光以外的其他光线C云层对蓝色光的反射作用D大气对蓝色光的折射作用11、下面四幅等压线的分布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力由大到小的正确排序是A②>①>③>④B 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 D ④>③>①>②12、下列我国天气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A 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B 清明时节雨纷纷——反气旋控制C 台风——气旋D 冬季寒潮——气旋13、关于大气层中的臭氧,正确的说法是________。
A 只有臭氧层有臭氧B 臭氧在大气层中均匀分布C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D 臭氧层分布在对流层中,所以与人类关系很密切14、当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时________。
A 太阳辐射最强B 地面辐射最强C 大气辐射最强D 气温升幅最高15、当相对湿度小于100%时,则_______。
A 气温高于露点,饱和差大于零B 气温=露点,饱和差小于零C气温=露点,饱和差等于零 D 气温低于露点,饱和差小于零16、一般民航飞机都飞平流层底部,主要原因为_______。
A 因为高空空气密度小,飞机飞得越高越省力、越省油B 平流层以平流为主、没有云雨、能见度好、不颠簸C 平流层温度相对稳定,对飞行有利D 平流层没有云,飞机不会结冰17、近红外线能够被植物叶片和茎中的水分所吸收,其作用主要表现为_______。
A 使植株变矮B 可加快生殖器官形成C 热效应D 使叶片变厚18、农业中的三基点温度是指_____________。
A 最高气温最适气温最低气温B 收获气温播种气温生长气温C 播种气温出苗气温移栽气温D 致死最高气温最适气温致死最低气温19、衡量大气稳定度的值(即气温垂直梯度大于此值,大气层不稳定;小于时则大气层稳定)为_______。
A 零B 干绝热直减率C 湿绝热直减率D 气温日较差20、可能蒸散作为一种综合气象要素,主要的作用是_______。
A、衡量一个地方是否干旱的指标;B、表示一个地方蒸发量的大小C、衡量一个地方水潜在资源多少;D、衡量一个地方植被指数覆盖多少二、填空题(每个空0.5分,共20分)1、日出、日落时间(日照时数)变化规律为:北半球北纬23.5度以北的地方一年之中,日照时数最长的日期是________日,日照时数最短的日期是________日,在夏半年(春分至秋分之间),随着纬度的增加,日照时数逐渐变________,在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之间),随着纬度的增加,日照时数逐渐变________。
由此可知,所有长日照植物一般起源于________方,所有短日照植物一般起源于________方。
北纬15度的地方日照时数最长的日期是太阳赤纬当天的值为________度的时期,一般一年之中会出现________次。
2、按照三圈环流理论,北半球有四个气压带,其中热力学高压为______________ 、热力学低压为_______________ 、动力学高压为_______________ 、动力学低压为_______________ 。
高低压之间存在着三个风带,其中低纬度主要是_____风带、中纬度地区为________风带,而高纬度地区为________风带。
由于太阳赤纬以年为周期南北移动,会造成_______________低压带南北移动,它会带动影响我国大陆夏季最大反气旋______________的脊线南北移动,脊线在中国大陆的走向为_____________,脊线以北600公里的地方因存在冷暖空气交互,会出现雨带,因此造成我国东部雨带会南北移动,当6月下旬,脊线第一次北跳并在20-25°N稳定时,长江沿线出现雨带,我们称这种降雨叫______________。
3、下图为自由大气中梯度风的受力图:在北半球,由气流可知,等压线中心气压_______________,其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力,B表示___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__,它负责气流作曲线运行。
4、云滴增大是使云变成降水的关键因素,按照其增长的速度_______________增长过程(主要以小雨为主)和_______________增长过程(主要以中到大雨)。
并非所有云都会变成降水,在低云中,主要降水的云有两种,一种叫___________云,它主要是大规模冷暖气团交互的结果,它的降水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种叫___________云,它主要是小范围气流产生的,它的降水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农业界限温度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者农事活动的开始、终止或转折的温度,如零度(荆州3度)是一个农业界限温度,它是土壤冻结和解冻的标志,我们称大于零度(荆州3度)的日期为__________期,判定农业界限温度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法,标准是指连续__________天滑动平均气温超过界限温度。
6、地表接收到的辐射总要有三种,一种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温度高,电磁波波长较短,能量较多,对于地表而言,其方向朝_________,一天辐射时间为_________;还有地面辐射,其方向朝_________,一天辐射时间为_________;大气逆辐射,其方向朝_________,一天辐射时间为_________;将所有辐射累加起来为_________辐射,如果一个地方这种辐射日均值一年之中为正值时间长,气候学里规定这个地方为________方。
三、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每空1分,共10分)1、二氧化碳可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2、对绝对黑体,当温度升高时,辐射能力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将向长波方向移动()3、北半球某一纬度出现极昼时,南半球同样的纬度上必然出现极夜()4、相对湿度的高低取决于温度和水气压两个要素()5、春秋分日,白昼时间随纬度增高而变长。
( )6、黑而潮湿的土壤是自然界中的黑体。
( )7、通常把太阳辐射称为长波辐射,而把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称为短波辐射。
( )8、厄尔尼诺现象是东太平洋赤道上海水的温度异常升高,表明大气环流减弱。
( )9、海平面气压场图中高压对应的多是阴雨天气。
( )10、气压梯度力是产生风的原动力 ( )四、计算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育种过程中,对作物进行杂交,要求两亲本花期相遇,已知杂交品种由播种到开花,母本不育系和父本恢复系各要求大于10℃的有效积温分别为765℃和1350℃,试问父本播种后,母本何时播种为宜?已知父本播种后,天气预报日平均温度为25℃。
2、请在下图中画出5月21日(太阳赤纬为20.0度)中午12点时(地方时)太阳高度角与纬度的曲线。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述大气层各层划分原理,并解释各层气象要素变化特点。
2、运用地面能量平衡公式简述温室小气候的特点及温室常用调节小气候方法。
3、运用绝热冷却原理解释干热风形成的过程,并简述干热风对农作物的危害。
4、简述几种常用的土壤水分指标?不同土壤水分指标之间作物的反应?5、简述气压年变化规律,并利用气压年变化解释我国季风的特点。
6、简述水平地转偏向力的特点?六、论述题(2选1,共10分)1、从光周期现象和积温原理讨论南北引种对作物生育期的影响。
2、叙述拉尼娜现象所表示的大气环流特点及对我国农业气候的影响?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农业气象学》课程考试试卷(A卷)答案专业:农学、植保年级:10级考试方式:闭卷学分:2.5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答案写在下面表中)二、填空题(每个空0.5分,共20分)1、日出、日落时间(日照时数)变化规律为:北半球北纬23.5度以北的地方一年之中,日照时数最长的日期是_夏至__日,日照时数最短的日期是__冬至___日,在夏半年(春分至秋分之间),随着纬度的增加,日照时数逐渐变__增加____,在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之间),随着纬度的增加,日照时数逐渐变__变短___。
由此可知,所有长日照植物一般起源于__北___方,所有短日照植物一般起源于__南方___方。
北纬15度的地方日照时数最长的日期是太阳赤纬当天的值为__15___度的时期,一般一年之中会出现___2__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