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银行学》学位考试题库 A卷答案

《货币银行学》学位考试题库 A卷答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产业经济学等专业《货币银行学》试题A卷考试时间:120 分钟试卷总分:100 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流动性偏好答: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2.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答:名义利率是借款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息率也就是金融市场上的市场利率。

它包含了物价变动的预期和货币增贬值的影响。

而实际利率则是指名义利率剔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利率,是债务人使用资金的真实成本。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3.衍生金融工具答: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金融合约,它的价值取决与作为合约标的物的原生金融工具或指数的变动状况。

目前,最基本的衍生金融工具主要有: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

4.货币市场答:所谓货币市场,是指一年或一年以下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等子市场。

这一市场的金融工具期限一般都很短,近似于货币,因此称为“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金融机构调节资金流动性的重要场所,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基础。

5.结构型通货膨胀答:是指生产结构的变化导致总供求失衡或者导致部分供求失衡而引发的通货膨胀。

由于结构失衡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其传导机制是:价格刚性机制和价格攀比机制。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简要比较费雪方程与剑桥方程。

答:比较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前者为MV=PY,其中,M为货币数量,V 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Y为产出;后者为Md=kPY,这里,PY是名义收入,它可以体现在多种资产形式上,货币只是其中的一种,因此,货币需求是名义收入的一个比率为k的部分,k的大小则取决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或者说取决于其他类型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从形式上看,剑桥方程与费雪方程似乎没有区别,实际上,两个方程式存在显著的差异。

主要有以下几点:⑴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费雪方程式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着手,而剑桥方程式则从货币的价值储藏手段功能着手,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进行分析。

⑵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而剑桥方程式则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这个存量占收入的比例。

所以对前者也称之为现金交易说,而剑桥方程式则被称之为现金余额说。

⑶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有所不同。

费雪方程式从宏观角度,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的角度,将货币需求看作是一种资产选择的结果,这就隐含地承认利率因素会影响货币的需求,这种看法极大地影响了以后的货币需求研究2.简要说明西方利率理论中流动性偏好论与可贷资金论的区别。

答: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由货币供求解释利率决定。

他认为货币是一种最具有流动性的特殊资产,利息是人们放弃流动性取得的报酬,而不是储蓄的报酬。

因此,利息是货币现象,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决定的流动性偏好,和由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定的货币供给量是利率决定的两大因素。

同时,货币供给量表现为满足货币需求的供给量,即货币供给量等于货币需求量是均衡利率的决定条件。

在货币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利率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并随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下降。

但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中央银行再增加货币供给量利率也不会下降,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无限大,形成“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把利率看成是货币现象,认为利率与实际经济变量无关。

同时,他对利率的分析还是一种存量分析,因而,属于货币利率理论或短期利率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是研究长期实际经济因素(储蓄、投资流量)和短期货币因素(货币供求流量)对利率的决定。

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来决定的。

可贷资金供给包括:储蓄和短期新增货币供给量,可贷资金需求包括:投资和因人们投机动机而发生的货币需求量;在可贷资金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将随可贷资金供给量的增加或下降而下降或上升;反之,在可贷资金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随可贷资金的需求的增加或下降而上升或下降。

均衡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供求的平衡。

由此可见,可贷资金论与凯恩斯流动偏好利率理论的区别,在于可贷资金理论注重流量和货币供求的变化量的分析,并强调了长期实际经济变量对利率的决定作用。

但可贷资金论与凯恩斯流动偏好利率理论之间并不矛盾,流动偏好利率理论中货币供求构成了可贷资金理论的一部分。

3.简述金融体系的功能。

答:(1)充当信用中介金融体系通过其自身信用活动,充当经济行为主体之间货币借贷的中间人。

它通过吸收存款等形式集中一切闲置货币资本,以贷款和投资的方式,提供给暂需补充货币资本者使用。

充当贷款者和借款者的信用中介,其实质是在资金盈余者与资金短缺者之间融通资金。

(2)创造金融工具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其创造金融工具的功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创造出包括银行券、支票、银行本票、银行汇票在内的多种形式的金融工具,满足流通过程中对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需要,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

(3)组织货币流通组成金融体系的各个金融机构经营的是货币资金,货币资金也是货币,由此决定金融体系具有组织货币流通的功能,即通过对货币流通的管理和调节,促使货币供应量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确保货币流通稳定。

(4)充当支付中介银行通过办理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业务,按照一个客户的支付命令或通知,把货币支付给另一个客户。

金融体系充当支付中介的功能有利于加速资本周转,促进生产和流通的顺利进行。

(5)把货币转化为资本社会各阶层居民个人闲散的货币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吸收、汇集起来,并贷放给企业,参与企业的资本循环和周转,非资本的货币就转化为货币资本,从而可以扩大整个社会的资本总额,有利于加速生产和流通的发展。

4.简述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

答:①金融创新具有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的功能。

20世纪70年代以来创新的金融工具,如NOW账户、可转让贷款合同等,在提高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同时,规避了利率风险及信用风险等。

②金融创新也制造了新的金融风险。

表现在: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增大;增加了表外业务的风险;推动了金融同质化、自由化和国际化;为金融投机活动提供了手段和场所。

5.简要说明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上的区别。

答:凯恩斯学派传导机制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会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

与凯恩斯学派不同,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更强调货币供给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的直接效果。

货币学派认为,增加货币供给量在开始时会降低利率,银行增加贷款,货币收入增加和物价上升,从而导致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增加,引致产出提高,直到物价的上涨将多余的货币量完全吸收掉为止。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试论利率水平决定的因素。

答:由IS—LM模型得知,凡是导致I、S、L、M变动的因素,他们同时就是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

模型中将收入与利率放在一起研究,如果单独研究利率水平决定因素,则必须考虑收入对利率水平的影响。

主要包括:(l)资本的边际生产效率。

在利率水平一定的情况下,资本的边际生产效率提高,投资的预期收入会增加,投资需求增大。

如果同时,由投资需求增加所导致的货币需求增大如果没有相应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则必然引起利率水平的上升。

(2)货币供求。

在货币需求一定时,货币供应量的增减会相应导致利率的下降或提高;同样,在货币供应量一定时,货币需求的增减也会引起利率的上升或下降。

(3)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对利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货币本身的增值或贬值。

通常,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利率也就越高。

(4)中央银行的贴现率。

这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它的变动首先会改变商业银行的资金借贷成本,从而对信贷起限制或鼓励作用,并同时影响其他市场利率。

(5)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或减少意味着经济的增长或衰退,因此,利率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动。

但对不同种类的利率,其影响程度时有差异的,一般对贷款利率影响大于其他利率。

(6)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影响主要是增减开支和税收变动。

政府增加支出会引起利率水平的上升;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税收增减往往与国民收入和利率水平呈反方向变化。

2.试分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答:(1)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即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

(2)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的各类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一般包括: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以及具体执行所达到的政策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3)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指货币当局在实施了一定货币政策之后,可以在预定时间达到预期目标。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1)金融创新与货币供给。

由于金融创新,使货币当局对货币的控制难度增大,表现为:第一,金融创新使货币定义及其计量的难度增大。

不断出现新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资产的相互替代性的加大使货币定义的难度增大。

第二,使货币乘数增大。

对金融机构而言,导致法定存款准备金实际提取数额的下降。

第三,使货币当局对基础货币的可控性程度降低。

(2)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第一,使货币需求的结构改变,导致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增强。

第二,改变了货币流通速度。

第三,改变了金融资产对利率的弹性。

(3)金融创新对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的影响。

第一,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削弱了中央银行对本国货币的控制能力(欧洲货币的出现和发展)第二,金融业务和金融制度的创新导致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和同质化,削弱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能力;第三,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政策工具功效发生变化:①使传统的选择性工具失效;②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功能在弱化;③贴现率作用下降;④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第四,使货币政策效应下降。

当金融创新影响到货币供求,又影响到货币当局的宏观调控时,货币当局的政策效应必然也会受到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