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一宫三陵介绍
序号950 96年 96-3《沈阳故宫》首日公函封
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老城中心,沈河区沈阳路171号,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营建和使用的宫殿,清世祖福临也曾在这里即皇帝位,改元“顺治”。
始建于后金天命(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
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全部建筑计300多间,共组成20多个院落。
按其布局,可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三大部分。
以中路为主体,东、西路为两翼。
中路建筑以崇政殿为主体,南起大清门,北止清宁宫,建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
崇政殿又称正殿,位于沈阳古城的中心部位上,是清太宗皇太极日常处理军政要务、接见外国使臣和边疆少数民族代表的地方。
殿为五间出廊硬山式,前后有出廊,周围石雕栏杆,望柱下有吐水螭首。
屋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
殿内彻上明造,饰以彩绘,内设贴金雕龙扇面大屏风和宝座,两侧有熏炉、香亭、烛台。
殿前有大月台,东设日晷,西有嘉量亭。
崇政殿后一个院落。
从左右翊门进去,东有师善斋、日华楼,西有协中斋、绮霞楼。
均为硬山布瓦顶。
北面是一个四米高的青砖高台,有砖砌台阶可供上下。
高台正南是凤凰楼,原名翔凤楼,是皇太极的御书房,凤凰楼建造在
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
也是当时沈阳城内最高的建筑。
凤凰楼上藏有乾隆御笔亲题的“紫气东来”匾。
“凤楼晓日”被誉为沈阳八景之一。
正北面是清宁宫,这是皇太极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
清宁宫的两侧有东西配宫。
东配宫有关雎宫、永福宫,西配宫有:麟趾宫、衍庆宫。
永福宫是顺治帝福临的生母、才智过人的庄妃的寝宫。
麟趾宫、永福宫在乾隆年间换匾,互换了名称。
在崇政殿和高台两侧各有一组建筑,东侧的建筑主要有: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西侧的建筑主要有: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崇谟阁。
东路建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主要建筑是大政殿和十王亭。
大政殿原名笃恭殿,重檐八角攒尖式,八面出廊,,均为“斧头眼”式隔扇门。
下面是一个高约1.5米的须弥座台基,绕以雕刻细致的荷花净瓶石栏杆。
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
殿内有精致的斗拱、藻井和天花,殿前的两根大柱上雕刻着两条蟠龙,气势雄伟。
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
大政殿是用来举行大典,如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
大政殿前,八字形东西排列着10座方亭,俗称“十王亭”。
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
自北而南,东部依次为:左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蓝旗亭、镶白旗亭;西部依次为:右翼王亭、镶黄旗亭、镶红旗亭、正蓝旗亭、正白旗亭。
西路建筑为清入关后续建,建成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文溯阁是西路建筑的主体,辅助建筑有仰熙斋、嘉荫堂。
文溯阁建于1782年,是专为贮存《四库全书》所建成的全国七阁之一,面阔六间,内部三层,外观为两层重檐硬山式,前后有出廊。
阁顶铺黑琉璃瓦,镶绿剪边。
阁东有一碑亭,内立乾隆撰写的《御制文溯阁记》石碑,记录了文溯阁修建的经过和《四库全书》的收藏情况。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的两座帝王宫殿建筑群之一,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仅次于北京故宫。
序号1035 98年关外三陵邮资明信片
永陵
永陵,满语称“恩特和莫蒙安”,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远祖、曾祖、祖父、父亲及伯父、叔叔等皇室亲族的陵墓,是著名的关外三陵之一。
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是清朝关外三陵之首,埋葬着努尔铪赤的六世祖、曾祖、祖父、父亲,是清王朝的祖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一公里处。
陵寝占地约1.8万平方米分前后三进院落,院内由下马碑、前宫院、方城、宝城四部分组成。
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体系完整的封建帝王陵寝。
建筑群以“八景”、“八绝”称奇,既继承了汉族文化特点又体现了满族风韵。
峰峦叠叠水层层,王气氤氲护永陵。
蟠伏环山成虎距,飞骞众壑伏龙腾。
云封草木桥圈古,雪拥松秋辇路升。
一自千歧基盛业,深思遗绪愧难承。
——清圣祖玄烨《三月十一日雪中诣永陵告祭》诗
这首祭告永陵诗逼真的写出了清永陵的地理自然环境风貌。
清永陵前临苏子河,背依启运山,烟卤照陵寝,玉带照陵环。
启运山是长白山余脉,龙岗山系,在群山众壑、千山白流拥护之下,由东北方向蜿蜒起伏而来,集结于此,形成一条起伏延千尺的巨龙,首西尾东。
“金银泡”、“悬羊石”、“黑牛石”、“玄石”等天然景观如同颗颗宝石镶嵌在陵区周围。
陵区山刚水柔,众秀呈现,古树参天,百鸟合鸣,谓天地之灵美,自然之钟秀。
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都举行清帝“祭祖大典”活
动。
序号1035 98年关外三陵邮资明信片
福陵(东陵)
福陵位于沈阳市东郊,一般称为东陵。
它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后妃的陵墓。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清太祖率兵攻打宁远卫,被明军的红夷大炮打伤,在清河温泉治疗无效,死于返回沈阳的途中。
他的陵墓始建于天聪三年(1629年),顺治八年(1651)年竣工,后屡经改建、扩建,整个陵园占地19.4万多平方米。
福陵建在一块丘陵之上,前有浑河,后倚天柱山,由前向后地势逐渐升高。
陵园南向,四周绕以矩形红墙,南面是正红门,正红门的东、西墙上是嵌镶着蟠龙的琉璃壁。
正红门外列有东西相对的石狮、华表、石牌楼,再南为下马碑。
走入正红门,脚下是砖铺的甬路,两旁整齐地排列着成对的石雕,有华表、驼、马、狮、虎等。
沿“一百零八磴”台阶拾级而上,是一个平整的台地,正中立着一座重檐歇山式牌楼,内立“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是康熙帝撰写的,内容光焕发是歌颂他曾祖创业开国的功德。
牌的两侧是祭祀用的茶膳房、果房、涤器房,均为回廊式硬山造,灰瓦顶建筑。
碑楼的北面是方城,这是福陵的主体建筑。
方城为砖筑长方形,周长约370米,墙高约5米,墙上有马道、垛口和女墙,城的四隅各有一座角楼,俱为二层重檐歇山式南面正中辟门,上有三滴水歇山式门楼。
方城的正殿叫隆恩殿,是供奉神牌和祭祀的地方,殿前有焚帛亭,两侧有东西配殿,均为歇山式建筑,带回廊。
殿后有石柱门、石五供和券门。
方城的北面就是月牙形的宝城,宝城前壁的正中有一座琉璃照壁。
宝城的正中是宝顶,系用三合土筑成,下面的地宫埋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皇后叶赫那拉氏。
在福陵的西北原有清太祖的大妃乌喇纳喇氏(阿巴亥)的陵墓,她是在清太祖死后殉葬的,时年37岁。
墓前原有享殿等建筑,现已不存。
福陵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沈阳著名的旅游胜地。
序号1035 98年关外三陵邮资明信片
昭陵(北陵)
昭陵位于沈阳市区北部,俗称北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
昭陵与福陵和永陵齐名,合称"关外三陵",但其规模宏大,
结构完整,远非其他二陵可比。
昭陵建筑完整无双独具特色,仿自明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是汉、满民族文化交流的典范。
昭陵不依山傍水,而是直接建在平地上。
四周护以缭墙(围墙),极似一座小城。
全陵占地18万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
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
主要建筑有华表、石狮子、石桥、石牌坊等。
石牌坊东是更衣亭,西为省牲亭;中部,从正红门到隆恩门。
其间的主要建筑有华表两对、石兽六对(石狮子、石麒麟、石獬豸、石骆驼、石马和石象各一对),其中的一对石马传为仿皇太极生前最喜爱的两匹坐骑“大白”和“小白”而造。
石兽群北中轴线上有碑亭,内有康熙亲自撰文的“昭陵神功圣德碑”。
碑楼两侧有茶果房、膳房、涤器房等建筑;后部,从隆恩门到宝顶。
这部分主要建筑有隆恩殿、东西配殿、隆恩门、明楼、焚帛亭和地宫等。
后部是陵园的主体部分。
昭陵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神桥、牌楼、正红门、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明楼、宝顶。
两侧呈对称布局,建有辅助建筑。
墓主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为金(后金)主。
并于天聪十年(1636年)改国号为清,称皇帝。
皇太极在位期间,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不仅仿照明制设立“六部”官衙,而且组织人力翻译汉文典籍,他与其父努尔哈赤一样,对满族初期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1651年),至今已有350余年的历史。
后经康熙、嘉庆二帝增建,才成今日规模。
1927年,奉天省政府将昭陵辟为公园。
建国以来,经过不断维修增建,广值花木,造湖筑堤,增添楼台亭榭,现在昭陵已辟为北陵公园,成为沈阳市最大的公园,占地330万平方米。
昭陵是沈阳名胜古迹之一,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华。
陵园内楼台殿阁,气象轩豁,黄瓦红墙,绿树掩映,壮丽辉煌。
现已成为国内外游人来沈必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