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与共性的理解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创新能力得到解放,新生事物不断发生、层出不穷,考验人们的学习和认知能力。
经济参与的主体多且竞争激烈,导致的快鱼吃慢鱼的现象,这些现象让人们不得不为提高认识的效率而努力。
如何高效快速认知事物的发展规律成为取得竞争优势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在这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或许矛盾论是可以快速认知新生的事物以达到领先一步的重要路径。
首先马克思主义可以解决的是一个认知的态度。
一是唯物论让我们确定了认知的方向。
在经济生活中,如果以唯心论和不可知论来做事,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而马克思主义者首先是认为世界是唯物的,是可以被认知的。
从而坚定人们对事物认知的信心。
二是认清事物本质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世界不存在绝对真理的。
事物的多样性的存在是客观现实,任何事物都有个性的。
不要妄想找出解决一切问题的圣杯来,这是一种惰性的表现。
三是良好的态度还反映在决心上。
要通过大量的艰苦的实践才能认知事物的本质,而不要以为简单的、形式上的跑马观花,就可以认知事物的。
观察仔细的在不同的层次如宏观、中观、微观各种层次和视野去观察。
其次是角度和工具。
对立统一的规律强调两个角度都不可少,即矛盾的两个方面,量变质变规律强调两个不同的层次变化规律即一个量变的层次,一个质变的层次,还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的角度看问
题。
微观的角度或个体的角度是从事物的内部结构和相互关系从发,也可说是研究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宏观的角度和群体的,是从整体的角度观察问题或事物,得出的结论是关于整体性的规律,有时是与个体完全不一样的规律。
而否定之否定规律强调的是两个重要的过程。
认知过程中的两次飞跃也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一种表现。
(一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还有专业工具这个问题,上升到思维科学高度来说,哲学最好的工具是数学和艺术。
)
其二是认知方式和认知的效率问题。
如何快速正确的认知客观事物,这就是要讨论的关健问题。
认识论就是方法论,要找出相关的方法就是人们的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因此对事物的认知途径也是哲学层面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说,最好的方法是找出事物的一般矛盾与主要矛盾。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中都离不事物的内在矛盾的运动规律。
而事物内在的矛盾是多种多样的。
因些要找事物内在的主要矛盾是关健性问题,并且大有学问的。
一般矛盾和主要矛盾都会通个事物的表象表现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一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在事物的外部表现就是共性与个性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大到文化的个性,小到人的性格特性,不同事物间常态与异常现象,群体中的共同行为与个体行为等等就是这种一种内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表现。
个性问题是事物当前主要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
换句话说就是一定时间或空间条件下的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
关健点是个性的存在是有时间和空间的条件限制的,因此不能
机械或僵化的理解主要矛盾问题。
个性与共性也是互相转化的。
有时个性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和互相影响很大,变成了共性问题。
而个性问题因其存在的时间长度或空间纬度发生变化导致个性在一定的时间内也是一个动态消长过程。
对个性与共性的理解是有一个过程的。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讲,就是有两次飞跃。
在实践过程中,感性认知是第一个阶段,这人过程最易了解和发现的是事物的个性问题,各种事物外在表象最容易感知的,是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
第一次认知的飞跃,是由感性到理性,认识是理性。
了解同类事物存在的共性问题,也就是一般矛盾和内在的主要矛盾,包括矛盾的内部结构与规律。
可以综合运用一些方法处理各种事物。
第三个阶段是由理性到感性。
形成直觉阶段。
第二次飞跃,由理性到感性。
其实质从矛盾论的角度看是从共性的矛盾到上升到特定时间、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的矛盾
三个阶段有一个通俗的描述,第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首先看到是事物鲜明的个性,第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是理性阶段,看到提事物内在的结构与规律,而不事物的表象,是共性,第三阶段还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在了解共性的基础上之后,寻找矛盾的特殊性。
是对事物个性的理解,是第二次飞跃了。
孙子兵法中讲的奇正相合,就是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结合,就是这个原理了。
通常讲的活学活用就是指这一境界。
三个阶段都容易发生一些偏差的。
第一阶段易发生的,一是容
易浅尝则止,看到自己的感受与其他人或实践中得到验证,特别是与一些大师的是一致的,以为自己已经了解全部,其实只不过是开始而已。
二是所谓的经验主义,就是如此吧!
第二阶段是有感悟发生的过程,发现一些相对共性规律后,以为可以处理所有的同类性的问题,很多人都在第二段有犯扩大化倾向的错误。
还有一种是扩大化后或其它形式受挫后,还不断深挖,寻找更深层次的规律,这是方向性的错误钻入了死葫同,以为可以找到圣杯。
我们认知事物,是永远接近真理,世界上是没有绝对真理存在的。
还有一种学生常犯的错误,就是所谓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
现代的学生首先接触的不是实践,而是理论,是他人的理论,这些前人的理论是有局限的,首先是环境的不同,条件不同了,适用性就有问题,其次表达方式和语言的内涵已经不同,理解容易偏差。
其三,倒果为因的问题容易引起认知方式的误导。
学生学习的知识是他人认知的结果,而不是过程,也不是现实的问题。
因此是一种从形式到形式方法,容易将学习方式固化,导致不能正确认知世界,不能了解自己的局限,以至于不能成长,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接受事实的学究情结和书生意气就是如此产生。
最好的办法是参加生产实践。
改正的方法是参加实践,从心智上讲就是将生活实践中的放在第一位,认为现实是有合理性的,然后进行分析观察。
从而认知到自己的认知方式有问题,从而改变认知方法。
前人有名句说得很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专靠学习、取法前人,而不加上自己的分辨、判断就容易遭到前人的思想蒙蔽及限制。
前人的思想固然有很多是珍贵正确的,但也可能有一些不正确的,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尚未有解答的,因此如果受到前人的思想的蒙蔽及限制,就难免陷入迷惑之中了。
相反地,有许多问题前人已有解答,然而他们在解答的过程中,曾误入歧途,历经千辛万苦才得到正确的解答。
如果专靠自行思索而不知取法前人,则有可能像前人一样误入歧途,导致虚掷精力的危险“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
第三个阶段,寻求个性的解之后,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想指导他人不要走理性或感性之路。
不想这是认知现实世界的必由之路。
没有捷径可走的。
因为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仅会改造世界,还会改造自我的。
如何运用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资本市场中呢,总体上讲,就是要首先找出品种独特的地方,即所谓的个性,然后找出矛盾的对立面,从而进行分析。
这就是当下的主要矛盾,从而将一般矛盾也可以找出来进行比较。
二是预测出相关的时间周期性或其它边界条件或历史经验值,矛盾消失的或转化成为次要矛盾的过程或条件,通俗讲就是能量的大小和消耗的速度,矛盾持续时间的长短。
(因体起性,因性生数、因数生像,生灭即灭,)三是进行相关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