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老师:是的,小朋友不能破坏它的生长。
片断2: 中班在进行语言活动“苹果 宝宝“,教师按准备的教案问幼 儿:“苹果的宝宝是什么?”当 知道苹果核里面的小籽就是种子 后,有幼儿突然大声说:“老师, 我见过瓜也有宝宝的。”
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对有关种子的概念进 行归类和提升,教师:“小朋友观察得非 常仔细,其实水果都是有宝宝的,这些宝 宝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种子。”
——简单重复
教师:“很好,轩轩发现他的筷子和其他筷子的 颜色是不一样的。你们还有别的发现吗?”

情境2:
小潘老师工作还不到三个月,今天园领导要来听 她上一个科学活动《隐形水果》,她做了充分的准 备,可她觉得自己班的孩子入园时间很短,常规不 是很好,所以心里还是挺紧张的,总怕孩子的回答 跟自己预设的不一样不知道怎样引导。活动开始了, 她拿出一盘果珍粉对幼儿说:“老师这里有一盘神 奇的粉,请你来尝一尝,里面藏着什么水果”。孩子 们反应非常积极,她选择了一个发展相对比较好的 孩子。孩子一尝马上就兴奋地回答:“橘子”。小 潘一听,马上笑着说:“恩,他的小嘴巴真灵,马 上就尝出是橘子了,真不错!”
——肯定过早

情境4:中班科学活动《哪里在动?》
活动目标:通过探究发现,知道身体的许多部位都会动。 活动过程:
1、教师与幼儿玩了一遍“木头人”的游戏,
(目的是通过“定型”让幼儿去体会保持身体不能动(僵直)的感 受。) 2、游戏结束后,教师进行活动经验分享的环节。
教师:刚才我们玩“木头人”游戏时,小朋友要站得一动不动,现在请 小朋友来告诉老师,刚才你站得一动不动的时候,身体感觉怎么样?
2、引发支持
如当发现个别幼儿的回应(兴趣、关注 点)具有典型意义,而其他孩子处于求知阶 段时,教师可将个别幼儿的兴趣引发为集 体或小组共同的活动,使个体幼儿的经验 成为集体经验。
大班:“认识三棱镜”
主要程序是:
1、幼儿用一片长条镜片照各色纸屑,谈谈自 己的观察发现;
2、幼儿用两片长条镜片架成“人”字形,照各 色纸屑,谈谈自己的观察发现; 3、幼儿用三片长条镜片架成三棱镜,把各色纸 屑置于其中,谈谈自己的观察发现。
巧妙肯定:



对能力强、容易满足的孩子,教师可尝试用微 笑点头,让他自己感受到老师对他回答问题的 肯定,又隐约感觉到老师的应答不是最热烈的, 还要继续努力; 对能力一般的孩子,教师对孩子的应答可以是 翘拇指微笑,并辅助语言激励,使孩子感觉到 老师对自己的鼓励与肯定; 对能力弱的小朋友,教师可用拥抱等大动作来 夸大他的优点,鼓励孩子大胆表达。

师:每个人有些地方是妈妈把我们生下来就是这样,没有办 法改变的。可是,有的地方可以靠自己改变的。(幼儿重新 注意这个胖女孩,哪些地方靠自己变得很可爱。)
幼1:她的笑是微笑,很优雅。 幼2:她稳稳当当地站在那里,一点也不摇晃。(许多幼儿 听了这话立刻调整起自己的姿势来。) 幼3:她用裙子兜着许多野花,一定是教师节送给老师的礼 物。 幼4:她还从家里带来一个大木偶,和小朋友一起玩呢。




幼3:(忽然发出旁边还 有卢梭画的小姑娘,叫 了起来)这么胖,腿像 大象那么粗! 幼1:这么难看,我一点 也不喜欢她。 幼4:她应该去减肥。 师:(没有回避,介入 讨论)真的,这个胖姑 娘不大好看。我们周围 好看的孩子有许多,为 什么画家要画她呢? 幼1:也许她生下来就很 胖,小孩子不能吃减肥 药。
师(转身问幼1):现在你有点喜欢她了吗?
幼1(点点头)她的心好呀。 幼2:白骨精长得好看,是妖怪。


在欣赏毕加索的《梦》 时,一个孩子忽然说: “这个阿姨肚子里有小 宝宝了,她摸着肚子靠 在椅背上。。。。。” 顿时全班哄堂大笑。 教师没有责怪她,而是 引导大家想一想怀孕的 阿姨为什么靠在椅背上, 为什么摸肚子,她在想 什么,说什么,等,孩 子们顿时感受了浓浓的 母爱。
回应的五个技巧 :
1、“顺” 2、“巧” 3、“散” 4、“抛” 5、“追”
一要顺:
顺应接纳孩子的观念,巧妙引导。
课例片断:男孩和女孩 提喷壶的女孩(雷诺阿)和祝福幼儿(卢梭)
师:“今天老师带来几张画家 画的女孩子的画像,你们觉得
好看吗?为什么?
幼1:提水壶的女孩真好看, 戴着蝴蝶结,裤子上都是花边, 像个新娘子。 幼2:我也喜欢她,她长着金 色的长发,像个小公主。
学会倾听是有效互动的基础。教师在 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 培养自己的倾听水平与习惯。唯此,才能 真正转变观念,切实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
三、师幼互动问题与分析
1、一个人的舞台:不应答
情景一:
这是一个小班体育活动《小鸟学本领》。活动一开始, 小芳老师扮“鸟妈妈”带着“小鸟们”来到了“大树 林”,老师说:“今天鸟妈妈要带小鸟一起来学本领。 孩子们,你们饿吗?”由于这是个下午活动,幼儿午睡 起床后刚吃过点心,有不少孩子说“不饿。”老师看了 看这些孩子,自顾自说“哦,我们肚子饿了是不是啊? 那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本领是捉小虫”……
活动准备:活动前带幼儿到周围社区和马路寻找各种标志,有一定的前期经验。
(社区和幼儿园环境照片。)
活动过程:

一、发现、感受一些有趣的标志。
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想像、试着根据事物的主要特征想象各种标志的意思, 并借此发展幼儿的想像力、观察力及扩散性思维能力)

二、回忆、交流社区和马路中的一些标志。
重点是交流:一是让幼儿在相互的交流、互动中,发展他们的语言,二是通过这 个环节进一步让孩子体验同伴间的智慧,形成经验上的互补)。
2、应答的几种不当形式
简单重复——应答不当之一 肯定过早——应答不当之二 语气暗示——应答不当之三 盲目否定——应答不当之四


情境1:
今天的活动是中班科学活动《筷子》。活动中, 小高老师请孩子们来观察自己带来的筷子与其他小朋友 的筷子有什么不同。轩轩说:“我的筷子是白色的,其 他小朋友的筷子是咖啡色的”。老师说:“很好,轩轩 发 现他的筷子是白色的,其他小朋友的筷子是咖啡色的”。
——盲目否定
教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回应? 有没有规律性的回应策略可借鉴?
回应就是顺应幼儿的一切需要跟着幼儿走吗?
四、师幼互动中的应答策略和技巧
回应的四个策略 :
1、即时回应
2、引发支持 3、情景转移 4、暂且搁置
1、即时回应:
如果幼儿回答的问题与主题有关, 但问题内容较简单、浅显、直接, 教师可采取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 形式马上予以解答。
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杨 波
一、案例背景
1、为什么定位于高结构教学中的师幼互动:
2、关于师幼互动中的教师角色问题:
3、教学活动中的教育机智:
二、师幼有效互动的条件和因素
1、他们为什么不出声?
大班歌曲欣赏活动《浏阳河》在湖南当地幼儿园实施时, 效果很好。因此,作为支边的一节课到临省的一个边远小 镇去送教下乡,当执教老师把这节课呈现给孩子们时,在 教学现场孩子的反应却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当教师们提 问:“你们听到这首歌曲有什么感觉?”“毛主席是谁? ,” 幼儿有的捂着嘴在笑, 一个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大多数 的孩子一言不发……
幼一:“感觉自己站得直直的” 幼二:“站得直直的像一颗树”
幼三:“像个奥特曼”
教师 :“你们刚才一动不动的时候,身体感觉舒服吗?”
幼众 “不舒服”。 于是教师就顺利地进入事先设计的“下一步”……
——语气暗示

情境3:
这是一个中班健康活动(《食物的旅行》)的片 段。该教师借助多媒体将食物经过嘴巴、食管、胃、 小肠、大肠等过程形象地展示出来。其中,有一段 师幼的对话是这样的:教师指着屏幕画面上“胃” 的位置,问小朋友,“你觉得胃像什么?”小朋友 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其中有一位小朋友眼看自 己没有机会被老师请上来发言,便在座位上很响亮 地 说 :“ 胃 像 心 脏 ”。 老师 听到后马 上纠正道 , “不对,胃像一个袋子”……

三、讨论、设计幼儿园环境设施中的标志。
从对周围社区环境的关注逐渐转移到对幼儿园环境的关注,重点是讨论、设计, 在小组讨论中激发幼儿解决现实问题的自主意识,参与幼儿园的环境设施建设
良好的环境创设和适宜的材料提供是 优质师生互动的物质基础。教师应善于合 理巧妙利用环境和材料,将使教育实现事 半功位的互动效应。
二要巧:

巧妙提升

巧妙肯定
巧妙提升:


在孩子回答问题的基础 上,教师不是简单重复 而是巧妙提升。 对于幼儿清晰、正确的 想法和意见进行有意重 复
片断1:
在猜测自然角里的麦苗为什么会死时? 幼儿问:“小麦是因为不浇水才会死的。”
老师:是呀,小麦需要水,不然会枯死的。
幼儿问:小麦是因为被小朋友踩了才死的。
科学家做过个实验,把一条梭子鱼放进一个 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任何时候梭子鱼饿了,只 要张张嘴,把小鱼吞进去就行了。过了一段时间, 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鱼。开始时,小 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梭子鱼就迎上去,但每 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梭子鱼的冲撞越来 越少,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 所有努力。这时,科学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 备受打击的梭子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 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 它都不会再张张嘴。最后,这条可怜的梭子鱼就 这么活活饿死了。
3、情景转移
如果幼儿的回应与主题没有关联,且 无探究的意义,需要教师根据价值判断, 将幼儿抛过来的有些“球”果断地抛出 “场外”,来转移孩子的视线,教师可以 用情境性的言转移幼儿的话题
4、暂且搁置
如果幼儿回答的问题虽与主题不太相 关,但也是值得幼儿了解和掌握的经验, 是一个很好的探索点,可以让幼儿在课 后通资料收集等途径了解有关方面的知 识。
教师针对本班幼儿实际来选择内容和 对幼儿的全面了解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必要 前提。如果忽略了对孩子的全面了解,那 么即使再新颖的活动形式,再先进的教学 手段也无法引发有效互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