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幼儿健全人格

如何培养幼儿健全人格

“人格” 这个词在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含义。

从心理学上来讲, 人格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三方面的内容,人格最重要的特征可从 气质和性格两方面表现出来。

所谓人格,指一个人独特的个性心理特 征,它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生理遗传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践过程形 成的心理、行动风格。

它不但揭示了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也 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以何种态度和方式去对待自己、 他人及社会,以及一贯的思想、行动风格。

所谓健全人格,是指每个人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 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与职 业功能。

我们要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人格教 育。

人本心理学家马斯络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完美的人性”其内 涵是让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他 认为,自我实现者的成就与童年情感等因素的发展关系极为密切,童 年情感的正常发展如果遇到障碍,例如失去爱、安全感和尊重孩子长 大的就很难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健康的人格意味着既 能接受爱也能给予爱。

一、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
从我国目前及今后发展趋势来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越来 越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

但在对幼儿应施加什么教育的问题上,许多 人存在着错误的认识。

他们对幼儿强化的是智力教育,却忽略了幼儿
人格的培养,因而造成幼儿教育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其实, 幼儿教育除智育外,还应包括体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尤其人格培养 占有更为重要的位置。

一个人的一生,活得有无作为、价值大小、幸福与否,主要体现 在他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上。

做人与做事相比较,首先是做人,然后 才是做事。

而健全人格的培养,正是教育幼儿将来如何做人的。

智力 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则侧重于教育幼儿将来如何做事。

我们知道,根据 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在智力方面人们必须接受终身教育,这就意味 着,智力教育对幼儿的一生来说并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然而,健全 人格的培养,对儿童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奠基作用。

这是因为 婴幼儿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善于模仿,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意 识单纯,加之,在生活上特别是心理上对父母的依赖与爱恋,使父母 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对其幼小的心灵产生深刻的影响。

儿童通过父母长 期的耳濡目染,逐渐形成了善与恶、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的最初 观念, 学会如何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知道应当做什么, 不应当做什么, 等等。

因此,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就非常强调幼儿时期的人格 培养,他指出:“儿童将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主要地决定于你们在他 五岁以前把他造就成一种什么样子。

假如你们在五岁以前没有按照需 要的那样去进行教育,那么,以后就得进行‘再教育’。

”〔1〕他 还说:“主要的教育基础,是在五岁以前奠定的。

你们在五岁以前所 做的一切,等于整个教育过程的百分之九十的工作。

”〔2〕我国有 句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为把孩
子培养成社会真正需要的人, 做父母的应把健全人格的培养放在整个 幼儿教育的首位。

而我国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爱的海洋里习惯被别 人宠爱,却不知道怎样去爱别人,在家里父母就是再苦也要让孩子吃 好的穿好的玩好的,决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他们让孩子独自拥有好 的东西,就因为这一次次“理所当然”的默认便将一些幼小纯净的灵 魂一步一步朝自私的方向牵引的同时, 也希望去爱别人从而得到情感 上的满足。

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爱和善良更重要的了, 这是孩子将来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孩子求知求美的动力和源 泉,孩子的爱心不是强行灌输,也不是在点点滴滴中培养出来的,更 不是用没有原则的,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的模仿潜 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 如同春雨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 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 庭是最重要的爱心培养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要使孩子 拥有健全的人格,父母必须从自己做起。

本文就此谈些粗浅认识。

三、家庭中的早期人格教育实践
埃里克森的理论对于早期人格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们认为, 结合埃里克森的思想,学前儿童的人格教育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在婴儿早期,母亲要与婴儿进行良好合作的亲密互动,尽 量给婴儿以安全、快乐和温暖的生理和情感体验,培养婴儿对外部世 界的基本信任、合作、互助的关系。

婴幼儿在头三年与母亲实际上是 一种心理连体,可以说这时的幼儿还是母亲的“一部分”,他的心理 感受、情绪和精神都反映着母亲在这些方面上的状态。

因此,母亲对 孩子不要有丝毫的厌烦、怨愤、抛弃等消极心理,而要给予全身心的 关爱。

比如,有些母亲由于难产常常不自觉地敌视孩子,喂养孩子缺 乏耐心、细心;孩子一出生就被母亲心理所抛弃,这不可避免地也使 孩子产生敌视、排斥他人的心理,这可能为孩子长大后走向病态心理 甚至犯罪边缘埋下隐患。

同时,母亲要经常对婴孩作出爱的表示,比 如经常和孩子呆一块儿,并对他进行身体上的爱抚,语言表情上的笑 慰,让他感到一切都那么安全和自然,这样孩子的身心各方面才会不 受打扰、不受阻碍的顺利成长。

上世纪 20 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 皮兹的一项孤儿院婴孩身心发育状况的调查发现, 母亲或代替母亲的 人的存在,对于婴儿身心的发育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条件,没有这个条 件,孩子就连步行、说话一类被视为天生的行为都培养不出来。

现代 医学也表明,孩子出生伊始,如果不立即进行母子接触,那么就很难 有一个良好的母子关系。

抱孩子、吻孩子以及同孩子搭话的爱抚行为 比较多,其孩子出现神经质倾向明显比未有这些行为的孩子少。

其次, 在幼儿期要鼓励孩子在行为方面的自主和独立, 培养自主、 自信的人格。

父母要密切注意幼儿身体各部位的活动尝试,给他尝试 活动的机会,及时帮扶、鼓励和训练他每一个“第一次”。

对小孩而
言,从无到有,没有对与错,只要表达出新的动作、话语就是一种成 长,因而要更多的鼓励和容忍孩子的尝试出错。

例如,精神分析学家 阿德勒认为, 儿童的佝偻病与婴幼儿早期行为自主性培养训练欠缺有 关。

他指出,幼儿受到父母过分宠爱,受到太多关心,小孩自身的尝 试性独立动作总被父母“小心”阻止,如孩子四肢的伸展、挣扎,身 体的蠕动、爬行等最初尝试行为受到了“扼杀”。

许多孩子行走能力 上的缺陷并非天生,而是父母没有及时帮助他们完成一些爬行、直立 之类的动作尝试,往后也没有太多的帮扶训练,让孩子长时间安分于 布裹、摇篮里,企望他“功到自然成”。

阿德勒还举口吃这一语言障 碍为例,认为口吃的形成来自于父母的过于溺爱,父母包办了孩子的 说话机会和说话内容, 孩子很少有面对他人用语言完整表达自己想法 的机会——孩子刚一开口说话, 父母马上急不可待地替他说出后面的 内容,孩子说话一出现错误、吞吐时,父母马上打断他的话语,提醒 他哪些说的不好或斥责他不会说话等等, 由此孩子的语言交流能力很 少得到完整训练,内心又害怕自己说话不好等,最终使他在与他人交 流时, 心情紧张、 说话结巴。

由此还引发孩子害怕与生人接触、 羞怯、 自卑等不良心理和消极情感体验。

因此,家长对孩子说话不应采用一 种权威、命令的口吻,而应采用“或许”、“可能”、“或者你可以 这样尝试”等一类词语,以免给孩子一种强加于人的感觉。

再者,家庭中的大人成员要时刻自我教育,在孩子面前保持良好 的行为习惯以及和谐温暖的家庭情感气氛。

因为孩子稍大一点(3~6 岁)进入学前期后,虽然还未能主动深入思考,缺乏语言理解和推理
能力,但他们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因而这时父母的身影重于声音。

这 时父母的自我教育就尤为重要了。

父母在孩子面前需要有良好的行为 习惯,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模式;此外,在孩子面前不要 表现出人际关系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 如大人们的吵架最好不 要让儿童知晓。

最后,在学前期要避免对孩子强制进行过早的“专门教育”,例 如音乐、书法和画画等方面的强制教育,否则儿童容易出现屈从、怯 懦或反抗、敌意等人格缺陷。

在儿童身心全面发展成型之前,任何带 有一定强度的强制性专门训练都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其他人格方面
的正常发展, 并产生消极合作、 怨恨父母的心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注意了解孩子感兴趣的、喜爱的玩具、物件及游戏活动,将智力、艺 术技能等方面知识巧妙结合进孩子的这些最初兴趣当中去, 让孩子在 接触自己喜欢的物品和玩自己喜爱的游戏中, 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文化 艺术知识技能感兴趣, 即 “以兴趣培养兴趣” 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 才能既使孩子身心全面得到自主而 “安全” 地发展, 又使他们对智力、 艺术技能产生好奇心, 培养新的学习兴趣, 如若孩子对这些不感兴趣, 那强制教育又能有什么效果呢?
总而言之,埃里克森关于个体早期人格发展的理论使我们认识到, 个体的人格从出生伊始就受到环境以及母婴互动的重要影响,因此, 人格教育必须从婴幼儿开始,从母婴互动关系开始。

现代人格教育的 重点不是等到儿童入学后才去矫正其缺陷人格,而是从开始处开始,
以一种建设的态度去培养儿童积极的人格, 防止人格出现偏差。

因而, 个体的早期家庭教育不应该被忽视,相反,我们要把它放在首要的地 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