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课标要求【知识和技能】⒈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⒉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和符号,会画力的图示和示意图⒊知道按力的性质和力的效果对力分类,能正确区别力的类别⒋知道重力的产生原因,正确理解重力的定义,能确定物体重力的大小,指明重力的方向⒌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能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会分析一般物体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的关系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过程和方法】⒈通过研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⒉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⒊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的物体方法分析综合方法.(力的概念的深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研自然的兴趣,知道物理与生活的关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力、重力、重心的概念。
力的图示和力的作用效果教学难点力、重心概念的深入理解教具弹簧、弹簧秤、木块、海绵、不规则的薄板、细线、曲尺…教学过程新课准备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含义是什么?学生看书P54后答:物体速度(大小、方向)发生变化物体发生形变的含义是什么?学生看书P54后举例。
【思考】怎样才能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要想使物体发生形变有哪些方法?其它物体对它作用。
新课教学1.力⑴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物体受力是相互的,受力物和施力物体同时存在.力是物体产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2)力的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单位N测量:测力计(3)力是矢量(结合实例分析)【想一想】怎样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加速直线运动?(4)力的图示与示意图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例】木块浮于水面先定力的单位标度——再画出力指向的方向——最后画出。
箭头、箭尾均可表示出力的作用点。
【思考】苹果从树上由静止下落是受到什么力作用?2.重力(1)重力: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G与物体质量m的关系:G=mg g=9.8N(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师:下面我们来研究重力作用点(用悬挂、支撑实验说明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可认为集中于某一点。
)3.重心①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重心位置是几何中心。
②一般物体重心位置和物体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起重机和载物卡车的重心变化)【做一做】悬挂法可确定薄板和曲尺重心位置(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学生看书P56总结)(1)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力的分类(按力的性质和力产生的效果分类)①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②效果力—动力、阻力、压力、支持力…师:严格分清性质力和效果力是物体受力分析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环节。
课后作业:课本练习⑴、⑵题做在练习本上。
1.2 弹力课标要求【知识和技能】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和方法】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像法处理数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真实准确地记录试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2.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世界观。
认识事务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教学重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其方向的判定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然界的四种基本力是不需要物体相互接触就能起作用的,但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我们所观察到的相互作用,无论是推、拉、提、举,还是牵引列车、锻打工件、击球、弯弓射箭等,都是在物体与物体接触时才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力可称为接触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拉力、压力、支持力、阻力等都是接触力。
接触力按其性质可归纳为弹力和摩擦力。
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弹力。
二、新课教学1.形变举例:钢锯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弹簧被拉长或压短、泡沫塑料块受力被压缩、弯曲与扭转等,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和体积的情况。
(1)形变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运动员在撑竿跳高的比赛,运动员在跳板上跳水等。
(2)弹性形变: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如刚才所举的钢锯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后能够恢复原状;弹簧被拉长或压短后能够恢复原状。
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就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
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3)非弹性形变:如果形变超过弹性限度,物体撤去作用力后不能完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
如拉力过大可以把弹簧拉直,可以把锯条掰断,力度太大可以把跳板弄断等。
有些形变很小,不容易观察,如课本图3-2-2有机玻璃的形变,3-2-4桌面的形变,问题与练习1中瓶子的形变,发生微小形变的物体可以借助仪器去观察,如上述的形变相应的观察方法见课本。
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就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我们把(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演示实验让学生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弯曲的锯条由于形变将小球弹出、压缩弹簧由于弹簧发生形变将与之相毗邻的小车推出(课本图3-2-1)、伸长的橡皮筋由于形变将与之相连的小车拉过来(注意弹力产生时注意判断是相互接触的物体中的哪个物体发生形变)。
总结(2)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且发生形变。
力是一个矢量,弹力当然也是矢量,那么通过以上的实验大家总结一下(3)弹力的方向: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通过几种常见的弹力进一步研究弹力问题。
实验演示课本放在桌面上,绳子悬挂物体。
当把课本放在桌面上,根据以前所学知识,课本和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什么呢:课本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判断压力和支持力是否是弹力以及哪个物体发生了形变。
然后判断方向: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与支持面并且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同样判断绳子的拉力是否为弹力,并判断出绳子的拉力方向为沿着绳子收缩的方向。
3.胡克定律设计实验,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系统静止时,弹簧的弹力等于所悬挂钩码的总重;通过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的关系并设计表格用图象法处理数据:在下面的坐标纸上,以弹簧弹力为纵轴,弹簧伸长量为横轴建立坐标系,描点以寻找弹簧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
总结:胡克定律: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其中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单位是N/m,x表示弹簧长度的变化量,即|原长-现长|。
三、小结通过该节内容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形变及弹性形变的概念;弹力的概念及常见弹力的方向;胡克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四、课后作业1.课堂作业,60页2、42.课外作业:课课练教学后记1.3、摩擦力课标要求【知识和技能】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的规律,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2.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和方法】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通过对生活实例的思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解决问题的思想。
使学生懂得,在解决问题时,要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教学方法:实例列举、观察讨论与分析讲解。
导入新课:生活实例思考:人走路前进依靠的是什么?手为什么能握住钢笔而不掉落下来?启发与点拨:这些常见的现象都依赖于一种力——摩擦力!讲授新课:摩擦力: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一、静摩擦力通过演示推箱子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箱子虽然未动,但有相对地面的运动趋势,再利用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分析总结出有阻碍其运动的力的存在,从而概括出静摩擦力的定义。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若它们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这时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继续围绕刚才的演示现象,分析总结出静摩擦的产生条件。
A.产生条件:①两表面不光滑②(相互接触、相互挤压)存在弹力③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B.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通过对课本61页的实验演示,总结出如下规律:当物体不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拉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总是等于拉力的大小,随着拉力逐渐增大,静摩擦力也增大,但大到某数值后就不再增大了,这时的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F max 然后板书:C.大小:0<F≤F max F max叫做最大静摩擦力2、日常生活中的静摩擦现象:列举生活实例,说明静摩擦力无处不在:线织成布,布缝成衣服,拿在手中的瓶子、毛笔不会滑落……思维发散:擦力一定作用在静止的物体上吗?(学生回答,老师点评)例题巩固:用手握住一个油瓶(瓶始终处于竖直方向,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瓶中油越多,手必须握得越紧。
B、手握得越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C、不管手握得有多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总是一定的。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见新教案150页,课堂训练)二、滑动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力叫做滑动摩擦力2、条件表面粗糙存在弹力相对运动3、大小 F=μF Nμ——动摩擦因数与物体间的材料接触的粗糙程度有关(见课本62页表格)F N——压力注意:不一定等于重力!举例,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4、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思维发散:滑动摩擦力方向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吗?(学生思考,老师点评)例题巩固:1、课本53页例12、补充例题:一个重为200N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物体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μ=0.1(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求物体在下列几种情况下受到的摩擦力:⑴物体受到F等于5N的水平向左的拉力⑵物体受到F等于10N的水平向左的拉力⑶物体在拉力30N的作用下,开始向右运动附:滚动摩擦力的概念弹力、摩擦力习题课1,关于弹力产生的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B.只要两个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有弹力产生C.只要物体发生运动就一定受弹力作用 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产生弹力2,关于弹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所受弹力方向,同自身形变方向相同 B.物体所受弹力方向,同自身形变方向相反C.绳中的弹力方向沿着绳 D.轻杆中的弹力不一定沿着杆3,关于静摩擦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A静摩擦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B静摩擦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C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一定有静摩擦力的作用;D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