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水资源管理政策与实践
在进行土方工程施工和拆除之前, 首先必须取 得 PUB 有关建设项目所在地是否存在下水道的许 可, 以及其他各级部门的许可。
一旦新建项目建成, BCA 在颁发一个临时占用 许可 ( TOP ) 以及正式使用许可 ( CSC ) 之前, 保证从 相关部门处获得必要的许可。
从上述体制机制看, 其监管非常严格, 且新建项 目的审批也很严格, 以确保公 共用水系统的安 全。 这有助于避免任何可能损害公共用水系统的行为, 反过来还可预防由于污水溢出或泄漏引起的污染。
( 3) 即使工业污水和危险废物排放不当, 也不 会对河道造成污染。
2. 1 污水控制与公共卫生
污水排放条例 ( SDA )由 PUB负责实施, 是用来 控制污水收集处 理设施的主要法 规。 SDA 专门针
# 7#
2010年 7月
水 利 水 电 快 报 EW RH I
第 31卷第 7期
对污水, 各种污水 ( 生活、工业、农业和其他用水 ) 若 能回收利用, 则应按某一排放标准排入公共下水道。 不能排入公共下水道的污水, 则需有关当局批准, 在 满足更严格的标准后, 方可排入河道和排水沟。 SDA 也对那些引起水质污染的行为 提出了惩罚措 施。
建筑管理、建筑规划
3 公用事业局 ( PUB )
排水措施、污水管道布局、 供水、集水区开发
4 国家环保署 ( N EA )
5 陆路交通管理局 ( LTA )
6
消防局 ( FSB) , 新加坡民防部队
7
新加坡电力局
8 国家公园管理局 ( N Parks)
工农业 /仓库开发选址、 环境卫生和污染控制 ( 包括工业厂房对河道的污染 ) 、
控制工商业污水排放及工商业污 水排放到公共下水道
管理卫生工程, 确保雨污分流, 雨
3
污水排放 (卫生 工程 )规章
水进入地面 雨水管 道; 管 理卫生 用具, 确保卫 生管道 和排 放系统
正常运行
4
污水排放 (地表 水 )规章
通过大地控 制措施 和需 求, 管理 雨水排放系统
5
环境保护与管理 ( 工商业污水 ) 规章
1. 4 改扩建项目
在 BCA 提交 BP 批准前, 所有住宅的改扩建工 程 ( A& A) 都 必须获得 CBPU 部 门的许可。这种做 法现已推广到所有的改扩建项目, 主要目的是保护 排水设备和公共下水道。
自 1994年 9月 1日起, 简化了对排水设备和公 共下水道不会造成影响的住房改扩建项目的程序, 即不再需要 CBPU 的许可。但这并不意味着放松对 排水设备和 公共下 水道的 维护, 资 质人 员必须 向 BCA 和 CBPU 提交规定表格说明扩建部分或与下水 道间的新连接不从公共下水道上部穿过, 也不靠近 任何排水设备。
总之, 新加坡通过实施体制框架, 加强了各部门 间的通力协作, 确保了现有建筑及拟建建筑的排水 系统与公共供水和污水管网的连接, 并确保了公共 用水系统的安全。
2法 规
为便于已建基础设施控制污水, 制定了法规, 以 确保设施发挥作用而不受到影响。例如, PUB 制定 了严厉的管道铺设和卫生工程规定。法规还规定了 工业和私营业主必须控制水体污染, 管好自身污水。
# 6#
务。为此, 政府部门已开发出良好的管理系统, 采取 长期的和全面的规划, 并承诺能满足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这些都使新加坡在与环境和睦共处下实现了 经济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依据 20世纪 60年代的规划法, 规划部首次编 制了土地利用 规划。 70 年 代, 制 定了用 水规 划单 元, 开发了用水总体规划。由政府各部门参加, 形成 了土地利用、环境和水问题等的综合规划。政府各 部门角色和职责明确, 合作高效。
新加坡对水资源进行了全方位管理。本文着重 从制度、法规和技术、公众教育及研发等方面进行了 探讨。
1制 度
新加坡按 90% 的居民拥有自己的家园进行住 房用地规划。除此之外, 还预 留土地用于商业、工 业、国防、废物处理、用水需要, 以及作为主要航空枢 纽及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 的各种配套服
收稿日期: 2010-04-02
还有以下 2个与水体和河道污染有关的规章由 NEA 负责执行。
( 4) 环境保护与管理 ( 工商业污水 ) 规章。环 境保护 和管理 规章涉 及对 环境污 染的 总体 控制。 NEA 负责调整和制定工业污水入河标准, 并通过发 放许可证来管理排放到内河的有毒有害物质。规章 还规定了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或罚款条例。
如今, 新加坡供水水源已扩展到 4种, 分别是进 口水、天然降水、新生水和淡化海水。
国家 / 水喉 0战略给新加坡提供了多渠道的和 可持续的供水: 大范围的城市雨水收集; 实施大尺度 的水循环; 对增加的进口原水进行淡化。
新加坡水资源管理领域成就得益于其强有力的 政策决策机制。新加坡在供水和水资源管理政策方 面采取了多管齐下的办法, 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立法 和执法、水价、公共教育、研究与技术等各方面。
中图法 分类号: TV 213. 4
文献标志码: A
新加坡年均降雨量达 2 400 mm, 远高于全球平 均降雨量 1 050 mm, 但因其国土面积有限, 不能储 存大量雨水, 缺乏天然地下蓄水层。 2006年新加坡 被联合国列为缺水国。
新加坡在 1965年独立时, 主要由马来西亚柔佛 ( Johor) 州和本国集水区供水。新加坡政府当时认 识到, 这两种水源不能保证经济和人口的可持续发 展。因此政府有必要探索更多的供水来源。
控制工商业 污水进 入任 何河道; 控制有毒或有害物质排放到内陆 河流
6
环境公共卫生 (管道 饮用水水质 )规章
调整和制定管道饮用水水质标准
事实上, 法规和良好的体制框架必须齐头并进, 以保证法规有效执行。在新加坡, 任何一项涉水法 规, 不是由一个部门单独执行, 而是在一个协作良好 的体制框架下, 由几个部门有效执行, 这个框架对土 地利用规划、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整体环境的污
根据 1987年简化的规划审批制度, 各政府部门统一
相应的规划和技术要求, 以确保所有开发在结构、环 境卫生、供排水和职业安全方面符合法律要求。这
些部门及其主管领域见表 1。
表 1 建筑开发涉及的政府部门
序号 1 2
政府咨询部门 城市重建局 ( URA )
建设局 ( BCA )
职责范围 土地利用规划 /审批、防范措施
垃圾场需求、 集水区开发
公路规划, 包括交通问题、 停车场边界规划、长期停车场
消防安全、危险物质、危险行业
电力负荷
公众休闲场所、 树木砍伐、 森林保护区
1. 3 新建项目
根据 5建筑管理法 6, 在新 建项目开工前, 建设 单位必须向 BCA 下属的建筑规划和管理部门提交 新建项目的建筑规划 ( BP )。
( 3) 污水排放 ( 地表水 ) 规章。为了保护雨水 管网, 禁止悬浮物浓度大于 50 m g /L 的水流排放到 明渠, 因为淤泥和垃圾不仅影响了排水系统的畅通, 而且使河道和水库水体呈褐色。同时还规定, 实施 土方工程或建筑物工程的任何人, 应对土石方工程 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防止表层土、水泥、混凝土、废弃 物或任何其他材料散落到或被冲进雨水排放系统。
( 5) 环境公 共卫生 ( 管 道饮用 水水质 ) 规章。 根据 2008年环境公共卫生 规章, NEA 作为公共卫 生机构, 调整和制定管道饮用水水质标准。该标准 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 ( WHO ) 的饮用水水质标准。
# 8#
规章要求管道饮用水提供者制定水安全及其监 测计划。 PUB有自己的水质分析室, 可监测饮水水 质。这项由 NEA 负责实施的规章可确保有一个相 对独立的机构作为监管机构来负责饮用水水质的监 测工作。
根据工商业污水处理方案, 申请人可将能生物 降解的高浓度污水排入公共下水道, 但要支付一定 费用。企业也可将有 机污泥交给指 定的脱水厂处 理, 交一定处置费用。这为那些产生可生物降解的 高浓度的废物, 而厂房内不宜或无法安装、运行和维 护污水处理设备的企业提供了机会。
( 2) 污水排放 (卫生工程 ) 规章。电机车间、酒 店、加油站洗车间、垃圾槽和垃圾中心的污水及游泳 池过滤器反冲水, 都需通过隔油池隔油后直接排放 到污水系统。对于那些含有洗涤剂、有机物质及其 他如来自废金属场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水则禁 止进入雨水管网, 否则会污染河道和流域。
1. 2 部门协调
新加坡在整合土地利用规划和水资源管理方面 成效显著。这种管理能在早期防止水污染, 并成为 成功管理流域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各水管理部门之 间的高效协作, 减少了相互间的利益冲突。
在一个好的体制框架之下, 私营和公共部门在 进行工程开发时, 相关政府部门间可做到有效合作。
[新加坡 ] 王碧栾 (音译 ) 新加坡水 资源管理政策与实践
这些机构要确保项目被审批和开工前, 其资质 人员 (如建筑师或行业工程师 )已就相关问题向有 关部门进行 了咨询, 并 获得了必要的建 议。例如, PUB 和 NEA 对提交图纸中的卫生和排污系统进行 核查, 以确保管道系统布置合理, 并确保污水按要求 排入公共下水道。
资质人员必须遵守废水与污水系统法、污水收 集系统和卫生工程运行手册, 以及下水道保护区规 定中的各项条款, 以避免在进行打桩和结构施工时 损坏公共污水收集系统。未经 PUB 许可, 任何穿过 公共污水管道或在其上部、附近进行工程建设, 均是 一种违法行为。事实上, PUB 有权要求建设方将建 筑物拆除或清除, 以保护公共污水收集系统。
已颁布的一些法规要求用严厉的处罚手段控制 河道污染, 确保各项工业活动不会对水质或者污水 管理造成不利影响。这些法规促进了:
( 1) 岛上污水和排水系统设施一直得以合理建 造、维护, 并与主要污水管网的连接, 而不论开发者 为私营业主或公共部门;
( 2) 所有的污水 ( 生活和非生活污水 ) 被排放 到公共污水收集系统或污水处理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