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
二、环境标准的作用 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规划的体现 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 依据 环境标准是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 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 环境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
环境影响的特征: 有利影响、有害影响; 显著影响、潜在影响; 短期影响、长期影响; 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 原发性的环境影响、继发性的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的时空分布; ……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 五、环境影响评价
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 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 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国家环境保 护行业标准
返回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 (1)国家级环境保护标准(GB)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障人群健康、维护生 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 件,对环境中有毒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如:《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96-39)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 的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
按评价对象,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环境要素,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 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时间顺序,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 现状评价、影响评价、回顾评价(后评价)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依据
五、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 具有法律强制性 纳入基本的建设程序 评价对象偏重工程项目 分类管理 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
一、环境标准的定义 二、环境标准的作用 三、环境标准体系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 一、环境标准的定义 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 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 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4、提高和拓展阶段 2002年10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 价法》,环境影响评价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扩 展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004年2月 人事部、国家环保总局决定在全国环 境影响评价系统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 资格制度。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依据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 二、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表述环境优劣的程度,指一个具体的 环境中,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 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 环境质量包括综合环境质量和各要素的环境质 量。例如:城市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 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表征环境质量优劣或变化趋势常用环境参数表征: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沿革 1、引入和确立阶段 1973年 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引入 我国。 1977年 中科院“区域环境保护学术交流研讨会议”,推动了大 中城市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重要水域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979年 《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 2、规范和建设阶段 1981年 《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把EIA纳入基本建 设项目审批程序 1986年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试行)》 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的概念大多出现在世界各国颁布的环境保 护法规中。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指 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 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 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 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如:pH、COD、DO、有毒有害化学元素浓度、农 药含量、细菌菌群数等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 三、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地区,根据其自然净化 能力,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的条件 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 排放量。 根据不同环境要素,环境容量又分水环境 容量、大气环境容量和土壤环境容量。
返回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控制标准):是根据国 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 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 染的各种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控制 的标准。 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 2、环境标准体系结构 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国家级包括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 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以及国家环境保护 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包括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标准框图见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国家环境 保护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国家环境 标准体系 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地方环境 保护标准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由来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由来
20世纪中叶,环境污染由局部扩大到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人们意识到不能无节制开发利用环境,要尊重自然规律,在 环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 1950年代初,核设施由于其特殊的环境影响开始了辐射环境 影响评价 1960年代,英国总结出环境影响评价“三关键”即关键因素、 关键途径、关键居民区 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环境政策法》1970年1月1日施 行,随后瑞典(1970)、加拿大(1973)、澳大利亚 (1974)、德国(1976)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环境影 响评价制度。
返回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依据 4、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行政法规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关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问题的若干意见》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证书管理办法》 《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权限问题 的法律依据 三、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技术规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环评技术导则-总则 环境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大气、噪声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等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地方规范 特殊行业相关技术规范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依据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 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依据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影响评价工 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 而必须遵守的制度。环境影响评价不能代替环 境影响评价制度。前者是评价技术,后者是进 行评价的法律依据。
返回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依据
2、环境保护基本法中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3条:“建设污 染环境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 护管理的规定。”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 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 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 经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 书”
环境影响评价
参考资料: 1、环境影响评价,何德文、柴立元等主编,科学 、环境影响评价,何德文、柴立元等主编, 出版社; 2、环评工程师考试系列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标准、环境影响评 价技术方法、案例分析) 3、技术导则原文 、 4、环境标准原文 、
第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依据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依据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依据 1、宪法中的有关规定 2、环境保护基本法中的规定 3、单项法和条例中的规定 4、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行政法规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依据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依据 1、宪法中的有关规定 国家以根本大法的形式作出保护自然生态环 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的规定。这些规定是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最高 准则,也是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最根本的 法律依据。
返回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依据
3、单项法和条例中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等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依据
四、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 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法规 符合流域、区域功能区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城市发 展总体规划,布局合理 符合清洁生产的原则 符合国家有关生物化学、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的 法规和政策 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 符合国家土地利用的政策 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总量控制要求 符合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3、强化和完善阶段 在强化建设项目EIA同时,开展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1993年《关于进一步做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意 见》,提出先评价、后建设,并对环境影响评价分类指导 和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做了规定。 1994年 开始建设项目的EIA招标试点工作,随后陆续颁布了 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 1996年 发布《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1998年11月29日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999年3月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 1999年4月 《关于公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试行) 的通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