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


二、荒漠化成因
1.自然原因:
基本条件 物质条件 气候干旱 地面疏松沙质沉积物多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动力条件
2、人为原因
(1)过度樵采
(2)过度放牧
能源缺乏地区
温带草原地区
(3)过度开垦
农牧过渡区或草原区
人为因素——过度樵采
人为因素——过度放牧
人为因素——过度开垦
撂荒的土地
开垦草原
三、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的核心
近代 涌向“口外”,“开放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 (清代后) 蒙禁”造成大规模移 地带使农牧界线向西 北推进 民开垦 现代 (建国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草原牧区和旱作地区
(2)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现状
分布 半干旱的旱农 垦区 半干旱的草 原牧区 绿洲边缘 原因 过度农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水资源利用不当 不重视环境保护 特点 斑点状、片状 斑点状的土地 荒漠化圈 沙丘活化 沙丘活化 点状、线状
(3)治理风沙、减轻灾害的有效途径是: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植树造林;建立防护 林;建立法规;工程固沙;生态管理 。
3、分析下图并按要求回答
A
B
分析:
①明确本图是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 牧这种经济活动造成的草场退化;②明确其 形成过程;③这种现象在呼伦贝尔草原和锡 林郭勒草原等地常见
A
B
(1)图中圆内裸地表示沙层裸露或固定沙丘活化。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4、治理措施 (1)生物固沙 (2)沙地飞播造林种草
(3)小流域综合治理
(4)设置草方格沙障固沙 (5)恢复自然植被
(6)营造防护林
5、成功的典例 (1)三北防护林
(2)宁夏中卫县草方格沙障
特点 成本高,费工大,保 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
作用
增加地表粗糙度, 削减风力;能截留 水分,有利于固沙 植物的存活
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高。
3、荒漠的类型
类 型
概 念
原生性荒漠
次生性荒漠
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 人类活动造成的类似荒漠景 荒漠 观的严重土地退化
西部:西北温带及暖温带地区 东部:内蒙古温带草原区塔克 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 漠、库姆塔格沙漠、巴丹吉林 沙漠、腾格里沙漠
分布和
主要荒 漠
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2)如A、B均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区,造成 目前这种象的直接原因是:
为放牧打井引水,过度放牧,使井周围 草地破坏严重
A
B
(3)A图的荒漠化表现为 : 斑点状的荒漠化圈 (4)B图这种荒漠化分布上表现 大面积草地被破坏 (5)半干旱的草原牧区造成的草场退化常常可以 在 呼伦贝尔 , 锡林郭勒 草原等地见到
一、补充材料
1、荒漠化的概念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 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2、荒漠化的动态过程
风沙侵蚀 地面 土壤中水分 植被 水土流失 裸露 和养分流失 破坏
土地生产力 荒漠化 长期丧失 景观
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一、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深居内陆
大西洋、北冰洋水汽 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 内陆逐渐减少(太平洋 水汽、距海远近)
(2)造成北方沙尘现象加剧的原因,除了 气候异常 等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主 ___________ 过度开垦 要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 ___________ 过度放牧 和 __________ 行 为 , 造 成 草场退化或面积减少 _____________ 恶 果 ; 在 林 区 的 过度砍伐 _____________ 行为,导致地表水分减少 ,风沙天气多发。
四、练习
1、为什么绿洲变荒漠容易,荒漠变绿洲难呢?
当地干旱环境决定, 水分条件消失容易, 所以绿洲变荒漠容易, 荒漠变绿洲难。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 治、改造、利用荒 漠化行之有效的措 施。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今春以来,我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接 二连三出现沙尘天气,时间之早、频度之高 、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同时期所罕 见,给华北地区的交通、及人们的工作和生 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西北 和华北一带冬春 东北 、 ______ (1)我国______ 季常遭受风沙灾害, 西北季风或冬季 风将 沙尘吹向东部和东南地区,形成沙尘天气。
非季风区 城 昆仑山—阿尔金山 长 阻挡印度洋水汽
大 兴 安 岭
1、干旱的成因:
深 居 内 陆
位 置
远 离 海 洋
水 汽 难 以 到 达
干 旱
阻 隔 水 汽 进 入
高山 环绕 盆地
地 形
青藏 高原 隆起
2、干旱的自然景观
50mm以下极 200~50mm干 端干旱地区、 旱地区、荒 荒漠 漠草原
400~200mm半干旱地 区、温带草原
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 毛乌素沙地、小腾格里沙地 (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 呼伦贝尔沙地
水资源比较贫乏或很难利 土地下伏沙层裸露,原先固 水资源 用,几乎寸草不生 定和半固定沙丘活化,水分、 植物条件相对较好
4、荒漠化的发展
(1) 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时期 古代 (唐宋后) 人为因素 盲目垦荒﹑战争﹑ 瘟疫等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塔里木盆地的边缘
内陆河流和山 麓冲积扇地区 工矿区、城镇和 交通线附近
பைடு நூலகம் 过 渡 地 带
半干旱地区与半湿润地区 草原牧区与旱作农业区 非季风区与季风区
环境 脆弱 敏感 区域
为什么我国农牧界限向北推进?北方农牧业 的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 区?今后的发展方向? 从单位面积产量相比对比,农业一般高于畜 牧业,故有农作侵入牧区的趋势。所以农牧界限 向北推进. 农牧过渡带降水少,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由 于人口激增,粮食不足,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严 重的荒漠化. 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地,东部农 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地.
人与自然的协调
2、防治的内容
(1)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3、整治模式
(1)明确整治目标 求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2)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措施
(3)健全和完善治理实施系统
核心——消除贫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