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地域文化差异分析中国竹笛南北音乐风格的不同

从地域文化差异分析中国竹笛南北音乐风格的不同

[摘要]]音乐风格是音乐意义产生的基础,音乐的韵味存在于风格之中,由于受地域的原因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所影响,他们的艺术风格也就迥然各异了,所以它有多样性,丰富性及特殊性。

地域文化的差异是中国竹笛不同音乐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中国竹笛南北两派长期存在于不同的地域文化中,这种地理上的分界给人类的生产、活动造成了分隔,因而,在竹笛的演奏风格、音乐作品及音响形态上都体现出相对独立性、差异性。

本文主要探讨地域文化的差异对竹笛音乐风格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地域文化;竹笛;音乐风格;差异[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2)7-0167-02从地域文化差异分析中国竹笛南北音乐风格的不同田斌1,田宁2(1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00;2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27)竹笛,是具有中国古老传统的民族乐器,从古至今,许多竹笛演奏家都为其艺术文化内涵的发展不断追求和探索,使其在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着耀眼的光芒,成为一颗璀璨、绚丽的明珠。

在上世纪50年代,冯子存先生以竹笛独奏的形式首次将其搬上舞台,并获得巨大成功,此后,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竹笛演奏家,北方代表人物有冯子存、刘管乐等,南方代表人物有陆春龄、赵松庭等,他们的演奏与创作充分体现出南北两派各自独特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

一、地域文化的差异是南北派竹笛音乐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以竹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音乐,其南北派的音乐风格,自古便不同,南派婉约、轻柔;北派遒劲、豪放。

从人文方面继续深入探究,显而易见,这正是南北方不同地域人们性情差异的表现。

南方人的性格细腻、温柔。

因此其音乐风格抒情委婉、优美深情。

而北方人的性格刚烈、泼辣、热情,所以音乐风格粗犷豪放,热情欢快。

人的性情差异造就了音乐风格之差异。

文化的不同形成了颇有差异的音乐风格,这不仅仅是对竹笛而言,对于其他艺术表演方式也同样存在。

以我国陕西民歌为例,依秦岭为分界线,使陕北与陕南地区的民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陕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偏向于内蒙古、宁夏、山西等地;而陕南民歌则体现出四川、河南等地的音乐风格。

由于自然地域的分隔,使得不同区域的音乐文化独立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音乐艺术风格,在表现方式和音响形态上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中国竹笛南北派音乐风格的形成中,地域文化的差异是主要因素。

有观点认为:1.地理与自然环境的特点对音乐的形态产生有很大影响。

以竹笛曲为例:北派与南派所表现出的笛曲风格特点可比喻为宏伟长城与精致小桥的不同魅力。

如北方的笛曲,多用来表现北方人民具有的热情、豁达、豪爽的性格特征;而南方的笛曲,则常常呈现出美丽富饶的水乡人民具有的委婉、细腻与娇柔的性格特征。

二者风格差异明显,截然不同。

2.人文地理的差异对音乐的形态产生有很大影响。

在一个地域内,由于师承关系或对事物共同的审美偏好,常常使得这个地域内的许多音乐家在演奏和创作时,其音乐风格中具有某些共性,可以称之为“群体风格”,即俗话说的“流派”。

如欧洲音乐在巴洛克时代,形成了威尼斯乐派、曼海姆乐派等带有鲜明地域风格的流派。

在中国,很多民族乐器的演奏都存在流派之分,如琵琶演奏,早在明、清时期就有“南派”与“北派”之分。

又如古筝,根据演奏手法和音乐风格处理的不同,分为山东派、河南派、广东派等许多流派。

因此,师承关系的延续和群体风格的喜好对竹笛南北流派的形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南北派竹笛音乐风格的形成与体现南、北笛曲风格的形成是由南、北方不同地域文化的形态决定的,并与其当地特有的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关系紧密。

在我国南方常用的笛子称为“曲笛”,主要用于昆曲伴奏、江南丝竹小合奏以及南方各地乐种的合奏等,因曲笛的音质圆润、音色柔美,故非常适合表现节奏舒缓平稳,旋律委婉抒情,赋予歌唱性的曲调。

在北方常用的笛子称为“梆笛”,主要用于内蒙古、山西等地的“二人台”音乐以及河北梆子腔音乐的伴奏,因梆笛的音色高亢明亮、粗犷豪放,所以能充分表现北方乐种热情奔放、跌宕起伏、活泼跳跃的戏剧性音调。

演奏中,南北派竹笛在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上有很大差异。

南派在音乐风格上强调音色柔美圆润,旋律流畅呈波浪式起伏,节奏平稳舒缓赋予歌唱性,有如大家闺秀,委婉含蓄,情景交融。

在演奏技法上,以气息的控制见长,细微处凝成一线,丝丝入耳;宽广时气息饱满,有如奔腾的河流。

颤音、叠音、赠音、打音、倚音等手指技巧大量使用,细腻流畅。

北派的音乐风格特点为音调高亢明亮、铿锵有力,旋律跌宕起伏、粗犷豪放,赋予戏剧性,表现出我国北方人民粗犷、朴实、豪爽的性格特征;演奏技法上,以舌的各种吐音使用见长,如单吐、双吐、三吐、花舌、垛音、抹音、划音等技巧的巧妙运用,使旋律167··[摘要]独立基础是民用建筑常见基础形式之一,文章从独立基础设计要求和国家设计规范要求出发,对独立基础设计时基础底板的配筋率问题及基础拉梁的简化算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独立基础;配筋率;拉梁[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2)7-0168-02关于柱下独立基础设计的建议孔德明1,刘丽2(1.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6;2.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27)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当不设置地下室时,框架柱下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是各类基础中较为简单的基础,在上部结构承受的荷载不变的情况下,基础底面积由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基础的高度由柱与基础交接处基础的受冲切承载力确定;基础变阶处的高度由基础变阶处的受冲切承载力确定;基础底板的配筋由抗弯计算确定。

文章就独立基础设计时所涉及到的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底板的最小配筋率问题、单独基础拉梁简化算法,谈一谈个人的认识。

一、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底板的最小配筋率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底板的最小配筋率,《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没有规定,《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8.5.2条指出,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这条规定是否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在工程界还未取得共识,关键问题是台阶宽高比不大于2.5的独立基础,是否可以认为是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基础板和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翼板,属于卧置于地基上的的混凝土板,其配筋除满足计算要求和构造要求外,还应满足ρ≥0.15%的要求。

目前在工程界,关于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底板的配筋有以下几种做法:第一,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底板每米宽度范围内的配筋取计算配筋和1000H ×0.15%(mm 2)的较大值,但不得少于φ10@200mm ,H 为基础高度,以毫米计。

第二,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底板每米宽度范围内的配筋取计算配筋和1000Hz ×0.15%(mm 2)的较大值,但不得少于φ10@200mm ,Hz 为基础截面的折算高度,以毫米计。

第三,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底板每米宽度范围内的配筋取计算配筋和1000h1×0.15%(mm 2)的较大值,但不得少于φ10@200mm ,h1为阶形独立基础第一阶的高度,以毫米计。

阶形独立基础每阶的高度宜为300-500mm ;当H参考文献:[1]詹永明.南北笛曲风格及其演奏流派[J].中国音乐.1997,(03).[2]韩志友.论南北派竹笛的演奏风格与技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01).[3]谢继群.江南丝竹与南派竹笛[J].剧影月报,2005,(03)!!!!!!!!!!!!!!!!!!!!!!!!!!!!!!!!!!!!!!!!!!!!!!!!!具有浓郁的北方戏曲音乐色彩。

南方笛曲演奏风格的代表人物,是江南笛子演奏家陆春龄,陆春龄先生出生于上海,由于长期受到江南丝竹音乐的熏陶,使其大量吸收了江南丝竹及昆曲等民间音乐的演奏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演奏风格。

在气息的运用上,主张“气沉丹田”,通过腹肌和腰肌的力量,细腻地控制气息的大小缓急,使吹奏出的音色强而不燥、弱而不虚,坚实饱满、悦耳动听,在其创作的《小放牛》、《鹧鸪飞》、《欢乐歌》等代表作品中,大量地使用江南丝竹常用的加花手法以增强音乐的韵味,如赠音、叠音、打音等技巧,在小颤音和指震音的用法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使乐曲更加华丽、活泼,旋律更加流畅。

北方笛曲演奏风格的代表人物,是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冯子存先生出生于河北阳原县,长期在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二人台”民间音乐环境下成长,从小受到“二人台”戏曲音乐的旋律、节奏、技巧等方面耳濡目染的影响。

1953年冯子存先生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时,首次将笛子以独奏的形式搬上舞台,演奏了《喜相逢》、《放风筝》两首乐曲,因其高亢嘹亮的音色,优美动听的旋律,以及丰富而娴熟的演奏技巧,塑造出了北方鲜明朴实的音乐形象,轰动全国。

他的演奏体现了北方人民的性格和语言特点,歌唱性的旋律极富感染力,“花舌”技巧的运用是其一大特点,创造出长、短、软、硬、疏、密等各种花舌技巧;吐音、垛音、划音、揉音、抹音等北方技巧的运用,使其音乐充满浓郁的北方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享有“吹破天”的美誉。

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群体艺术环境,这种艺术环境又进而构成了文化环境,并深刻影响着当地人们的审美喜好。

而南、北笛曲在不同的艺术背景下产生,并受到审美喜好的影响,形成南北派风格迥异的音乐演奏特点。

因此,本质的差异决定了形式的不同。

16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