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地域南北差异
三.宗教建筑分布的南北差异
• 南方多佛教名山 • 北方多佛教石窟寺
1 、南方多佛教名山
• 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中,峨眉山、九华山和普陀山都在南方,除了唐宋 以后汉文化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得益于南方温暖湿润的环境。 • 峨眉天下秀,时时被云雾所弥漫,林密,草芳,花鲜,鸟语,新鲜湿 润空气,令人陶醉。“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这样的感受,只有 在四川盆地中的高山才可以充分感受。 • 九华山翠屏横无廊,莲花出山腹,珠海松涛共飞瀑。李白诗有云:“ 昔在九华山,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就芙蓉。” • 普陀山融海,岛,石,山,书之美为一体,有海天佛国之称。 • 四大佛教名山中,只有五台山在北方。五台山佛教胜地,景色与南方 诸山迥异。最低的怀台镇海拔1,700m。7月份的平均气温只有 17.8℃,五台山素有清凉佛国之称。
2 、北方多佛教石窟寺
•
•
•
•
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 石窟寺是在山崖间开凿出来的佛教寺庙。北多南少是我国石窟 寺分布的特点。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和洛阳龙门三大石窟寺 都在北方。北方多大型石窟寺有自然和历史的原因。 北方山体风化层较薄,植被稀疏,多晴朗天气,便于石窟开凿 ,宜于僧侣居住修炼。南方山体植被茂密,土壤深厚,潮湿多 雨,不便开凿,不宜居住修炼。 石窟寺分布与佛教传播轨迹一致。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公元3世 纪开凿,是我国最早的石窟寺。循着丝绸之路,由西向东,由 北向南延伸。 石窟寺工程浩大,需要资金支持。在封建社会,皇室是最大的 赞助者。京都附近容易得到皇室赞助。北魏京都开始在大同, 后迁洛阳。大同和洛阳两大石窟都得力于北魏皇室赞助。
北方建筑
造成南北方建筑差异的原因
• 气候因素
• 南方温暖湿润,北方寒冷干燥 • 中国北方地区多处于中温带,气候比较寒冷,民居需要充足的日照, 因此,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宅院的内部构成也多为离散型。纬度越 高,气温越低,用地就越宽松,这种离散式的程度愈明显。寒冷的气 候还要求建筑拥有厚重的墙体和厚重的屋顶,使得建筑实体十分笨重 ,而不便于凹进凸出,建筑空间受到实体的严格枷锁,不得不呈现规 整的形体。 • 相反,南方气候炎热,民居建筑的墙体和屋顶都可以做得单薄、轻 巧,建筑空间处于较主动的地位,可以自由地伸缩、凹凸,方便地展 延、通透。
南北方差异
这三方面的牵制,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地形平整、地面宽松 的制约因素争取向阳日照而使房屋离散的制约因素,使得北方 民居的建筑单体最大限度地保持着长方形的规则平面。大量的 宅屋都呈“一明两暗”的三间基本型,平面的变化基本上局限 于开间的调整,或缩小为两开间,或延伸为五开间,在进深方 向几乎没有凹进凸出。这种执著地保持规则的长方形平面,在 功能上可以保证各个居室均有前檐的充足日照,在技术上可以 保证墙体的平直和屋顶的规整,对室内空间则形成十分严格的 限制,致使北方民居的室内空间显得特别规整、平淡而缺乏灵 活的变化。
中国南方建筑特点
中国南方建筑特点
北方建筑特点
• 宏观地考察北方汉族建筑的艺术特色,有两点最为触目: • 一是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官式宅第建筑,如同宫殿 、坛庙、苑囿、陵墓、衙署等官式建筑一样,属于高度程 式化的木构架体系建筑,无论在宅第族群的总体布局、院 落组织、空间调度,还是在宅屋的造型、配置、方位、间 架、尺寸、屋顶、装修以致材质色彩、细部纹饰等等,都 经过长期的筛选、陶冶,形成一整套严密的定型程式,表 现出高度成熟的官式风范; • 二是广布在北方大地的汉族宅第,尽管各地宅院格局 不尽相同,构筑体系、用材做法和宅屋外观呈现种种乡土 差别,但在艺术格调上都反映出一种与南方宅第的轻展灵 巧截然不同的性格,表现出质朴敦厚的北方风貌。
从建筑载体感受 中国文化
——南北方建筑差异
一、建筑起源 二、民居的南北差异 三、宗教建筑分布的南北差异
一、建筑起源
建筑起源于人的居住需要,因而,民居几乎是和人类的文明同时发展起来的,
它是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形式最多样最基本的建筑样式,是宫殿,祠庙,
寺观等建筑类型的基础和源泉。民居作为宁和,朴素的安居之所,既满足了人的
•
中国南方建筑特点
•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 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 。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形似马头,南方建筑多粉 墙黛瓦,颜色淡雅。 • 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水从门前屋后流过,水也 是一种景致。有钱人家喜欢住房连着花园,这就 是园林,南方园林不需要很大的地盘,却能营造 出仙境。其中无非是游廊,漏窗,却能营造出对 景,借境等名堂。
•
古代北方民居多地穴式,南方民居多干栏式。北方黄土深厚,气候寒冷, 有火炕或火墙。屋顶坡缓,可以间作晾晒场地;南方山区木材丰富,建造 立木为柱、架木为屋的干栏式建筑,适应地势起伏的环境,防潮防兽。 当代城市住宅设计方面,南方比较强调紧凑小巧,北方比较强调大尺度。 南方强调通风,大都有户外阳台,洗手间有窗户;北方强调采光,多落地 窗,不少洗手间没有窗户。
从建筑的起源,中国民居南北方建筑的 差异以及南北方宗教的差异等多种建筑文化 ,可以感受出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博大 精深,正是中国南北间建筑的多种差异,才 构成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出中国 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噢,没了
谢谢观看
居住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它所形成的文化功能与氛围总是与“
家”联系在一起,让人的生活和精神得到休憩于中国各 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 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的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 一个重要类型,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民间建筑体系中 的重要组成内容。
造成南北方建筑差异的原因
• 地形、地貌因素
• 中国北方平原与高原分布广泛,人口密度比较稀疏,因此,聚落与建 筑选址经常设在平坦的地段,大多数属于平原型的构成。地段的宽松 和地形的平整,为北方村落和宅院的规整布局提供了有力条件和基础 。因此,同一地区的乡土建筑形式十分统一。
• 人文因素
• 南北建筑风格样式的差异还缘于南北居民的文化习俗、喜好和审美观 念具有一定的差异。南方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显得繁杂自由,北方 表现在规整、简单、一致,由于人文传统的不同,还导致二者在建筑 装饰上出现许多差异,南方的装饰比较写实,而北方大多数传统民居 的装饰比较抽象。这就是所谓的“南繁北简”和“南奢北朴”的装饰 特征。
南北方差异
在建筑体型上,建筑空间被厚重的实体所枷锁,并受到构架 性能和采暖设施的牵制,导致建筑单体体量规整,体态敦厚。 从建筑空间与建筑实体的制约关系来看,北方宅屋有三方面 与南方不同的、值得注意的特色: 一是受厚重实体的牵制。南方气候炎热,民居的墙体、屋顶 都可以做的十分单薄、轻巧,建筑空间处于较主动的地位,可以 较自由地伸缩、凹凸,较方便地展延、通透,建筑实体可以顺从 地势适用建筑空间种种灵活处理的需要;而寒冷的气候则不可避 免的给北方民居厚重的墙体和厚重的屋顶,使得建筑实体十分笨 重,而不便于凹进凸出,建筑空间受到实体的严格枷锁,不得不 呈现规整的形体。
南北方差异
二是受构架性能的牵制。南北方的宅屋,同样以木构架为主 要结构体系,南方居民用的是穿斗式构架,而北方居民用的是 抬梁式构架。这两种构架都不带斜杆,未能形成三角杆件的稳 定构成,其刚度主要依靠O卯的紧密结合。北方的厚顶厚墙,以 厚重的维护结构起到了稳定构架的作用,而南方单薄的维护结 构则不足以稳定构架,这是北方民居采用承载力较强的抬梁构 架,而南方民居采用自身刚度较强的穿斗构架的一大原因。穿 斗构架的密集支点和穿枋的灵活穿插,提供了构架较自由的伸 缩、展延、重叠、跌落、悬挑、衔接、毗连等灵活性,有利于 适应不同的空间组合,不同的地形起伏和不同的外观造型。抬 梁构架则欠缺这样的灵活性,从结构上约束了建筑形体的灵活 度。 三是受采暖设施的牵制。北方民居普遍采用火炕取暖,火 炕需要与灶台毗邻,以便于利用吹火余热,这就导致卧室与厨 房的紧密连接而牵制了整幢房屋平面的灵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