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秋期《简明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学部05年9月修订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简明中国古代史》是文科类有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学员通过学习,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基础知识,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初步学会历史思维方法,能够运用所学到的史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小学教学中的有关问题。
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包括教育)、军事和对外交往概况。
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的基础知识和有关历史概念,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以及传统美德和思想情操教育,培养学员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感情。
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简明中国古代史》属于公共选修课,在第一学期开设。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课程内容有总体的把握;2、牢固掌握简明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概念,深刻理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3、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史问题;学习掌握从实践中探索一般规律和理论概括的思维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1、通过基本文字教材的准确叙述和音像教材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较全面的掌握;2、文字教材的编写要求全面系统,条理清晰、通俗易懂;音像教材的制作要做到形象、活泼,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尽可能结合史例进行讲解;3、收听收视视频课之前,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必要的文字教材的预习,课后布置必要的思考题或作业。
提倡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以巩固所学知识;4、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市电大将通过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辅导,发布教学信息。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按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的统一要求,在教学实施过程及期末考核时,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了解”即要求一般地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进行考核;“掌握”既要求清楚地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题型进行考核;“重点掌握”即要求非常清楚、全面、准确地掌握有关内容并能够熟练运用,一般以简答、论述题等题型进行考核。
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一体化设计方案一、课程的基本结构《简明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定为8章,具体内容分为原始社会、春秋战国、封建社会三个部分。
二、学时分配比例本课程为4学分,课内学时72,全年滚动播出。
具体学时分配如下:由于该门课程学习量较大,亦有一定难度,简明史并不简,与“中国通史”差不多,达700余页。
所以,教学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大周学时数。
参考性教学进度如下:第一章: 6学时第二章: 6学时第三章: 9学时第四章: 9学时第五章: 8学时第六章: 9学时第七章: 8学时第八章: 9学时18周完成新课、19周进行6课时的总复习,20周考试。
三、多媒体教材的构成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辅助教材。
主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它体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力求做到体系完整、文字简洁准确,适合以自学为主的成人教育并能较好地体现电大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辅助教材通常包括学习指导书和参考资料,其具体内容有:各章教学内容的导学、作业练习、复习思考题、期末复习考试指南。
辅助教材的主要功能是:学习主教材的向导;连接主教材与音像教材的媒介;自学与自测的手段、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补充;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2、录像、视频教材。
电视课是文字教材的导读、拓展和补充,也是文字教材的形象化、视听化。
电视课采取课堂讲解与外景资料相结合的方式,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疑点和难点。
教学形式力求做到形象、生动、直观、简洁。
部分电视课的内容将超出文字教材的叙述(但不超教学大纲)。
3、网上教学资源。
重庆电大专门开设了网站,网页上发布有关教学信息,布置各门课程的作业及辅导材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借助网上教育方式获得本课程的相关教学信息和责任教师的辅导。
4、电子教案及教学光盘。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中国原始社会[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掌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概况,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征及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了解我国原始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解体的历史过程;了解我国远古居民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了解我国远古神话和传说所反映的原始社会情况;了解私有制、阶级的产生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第二节掌握氏族的形成,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各自历史特点,原始社会的解体,教育的起源等基础知识。
第二章夏朝[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我国奴隶社会的确立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二里头文化,盘庚迁殷,西周的衰亡原因及其表现;运用国家起源的有关理论,说明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商朝的阶级关系、西周的主要制度。
了解夏、商、西周文化的主要成就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掌握甲骨文和金文、青铜器、西周的学校制度等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第一节了解夏朝的建立及其国家特征;商朝的建立及其阶级关系;西周的建立及其主要制度。
第二节了解天文历法和医学;甲骨文和金文;掌握灿烂夺目的青铜器;了解《周易》和周公的思想;5夏、商、西周的学校;夏、商、西周文化的世界地位。
三、重点难点重点:①夏朝的建立及其国家特征。
②商朝的建立及其阶级关系。
③西周的建立及其主要制度。
难点:①《周易》的内容。
②夏、商、西周文化的世界地位。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春秋五霸、弭兵会议、战国七雄、合纵与连横、秦的统一;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奴隶制解体和封建因素出现的原因和表现,李悝变法和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主要成就;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甘德和石申的天文学成就、《内经》、扁鹊、《诗经》和《楚辞》、私学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世界地位。
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
[教学内容]第一节了解齐桓公首霸中原;晋与楚、秦争霸及弭兵会议;吴、越争霸。
第二节战国七雄的形成;掌握李悝变法的内容和作用;重点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第三节秦的统一及其意义。
铁器、牛耕的推广与生产力的发展;第四节井田制瓦解的原因和表现;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
三、重点难点重点:①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②李悝、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③孔子的思想及其对教育的贡献。
④儒、墨、道、法四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①井田制瓦解的原因和表现。
②春秋战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四、教学建议学习春秋时期历史,要注意当时大国争霸的历史条件和影响,更要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瓦解、新旧势力的斗争等几方面,去理解奴隶制解体和封建因素的出现。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更多地从经济转入政治,要把握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变法运动,理解李悝和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要看到七国之间的政治、军事争夺是战国时期突出的政治现象,从中考察秦统一的必然性。
社会大变革,必然要反映到思想领域。
要充分注意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要重视对孔子的全面评价。
还要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学文化上的突出成就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四章秦汉[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七国之乱、王莽改制、绿林赤眉起义、张骞通西域、光武中兴、党锢之祸、黄巾起义;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秦末农民战争的意义、西汉前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作用、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西汉与匈奴的关系、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了解秦汉时期文化的主要成就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掌握以下基础知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史记》和《汉书》、两汉的学校教育。
了解秦汉时期的对外交往概况。
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秦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的交往,“丝绸之路”的开辟。
[教学内容]第一节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秦朝疆域的扩大;秦末农民战争的经过和意义;楚汉战争。
第二节西汉前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作用;汉初的政局和平定七国之乱;社会经济的发展。
掌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第二节了解王莽改制和绿林赤眉起义,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西汉与南方各族的关系。
第三节纸的发明;天文历法的成就和张衡的创造发明;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掌握司马迁和班固的成就;第四节学习秦汉时期的文化,除了要注意这一时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外,对于董仲舒、王充的思想,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史记》和《汉书》,两汉的学校教育,也要重点掌握。
同时,要了解秦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的交往,并着重掌握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
对秦汉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要有粗略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重点:①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措施的内容和影响。
②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③西汉前期休养生息的内容和作用。
④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
⑤西汉与匈奴、西域的关系。
⑥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⑦两汉时期文化主要成就。
难点:董仲舒的思想和经学的谶纬化。
四、教学建议学习秦朝历史,应着重把握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学习西汉的历史,首先要把握“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内容和作用。
从汉武帝时期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各族联系的加强等方面,理解西汉的强盛。
同时,要重视西汉与匈奴、西域的关系。
最后,要了解西汉末年封建统治危机的产生,并从中分析王莽改制的出现及其失败原因。
学习东汉历史,要注意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和绿林、赤眉起义对东汉前期政治的影响。
刘秀鉴于上述历史教训,颁布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法令。
东汉是豪强地主政权,所以理解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特点是学习的又一个重点。
学习黄巾起义的历史时,可以把它与前两次农民大起义进行比较,从而认识这次农民起义的历史特点。
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意这一时期朝代的更迭);掌握以下基础知识:赤壁之战、孙吴开发江南、九品中正制、八王之乱;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经过,淝水之战双方胜负的原因,士族门阀制度的兴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刘徽与祖冲之的科学成就,《水经注》与《齐民要术》,魏晋玄学和佛教的盛行,范缜与《神灭论》。
[教学内容]第一节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经过;鼎立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