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中国甲型H7N9禽流感爆发流行病学特征的初步报告-中文版

关于中国甲型H7N9禽流感爆发流行病学特征的初步报告-中文版

关于中国甲型H7N9禽流感爆发流行病学特征的初步报告-中文版关于中国甲型H7N9禽流感爆发流行病学特征的初步报告摘要:背景2013年2-3月中国发生第一例人感染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确诊病例。

截至4月17日,通过分析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来揭示目前中国H7N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通过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测方法分离出H7N9病毒者判定为确诊病例。

对每个H7N9病毒感染的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获得其人口学特征、暴露史、病例时间表信息。

对密切接触者实行7天医学观察,对有临床症状者采集咽拭子标本并进行RT-PCR检测H7N9病毒。

结果82例确诊病例中,平均年龄为63岁(2~89),73%为男性,84%为城镇居民,病例分布在中国的六个省市。

根据现有掌握的77例病例信息,4人为涉禽人员,77%有活禽接触史,其中鸡接触率为76%。

82例确诊病例中17例(21%)死亡,死亡病例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1天,60例危重,4例临床轻症病例出院,1例儿童病例未住院。

两起家庭聚集性事件中,没有证据表明H7N9禽流感病毒存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1689例密切接触者中,1251例完成了医学观察,其中19例(1.5%)有呼吸道症状,H7N9病毒检测均呈阴性。

结论大部分病人感染H7N9病毒表现为重症,病例间均无流行病学关联。

密切接触者中无实验室证据表明H7N9病毒存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不排除这两个家庭内有限的人际传播。

2013年2月-3月,中国东部地区首次发现人类感染新型甲型H7N9流感病毒,其临床特点是急性重症性肺炎、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并致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CDC)分析了2013年4月17之前报告的H7N9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在这份报告中,我们总结了病例调查的初步结果,并继续追踪监测密切接触者,这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调查。

方法病例定义:在世界卫生组织(WHO)2006年发布的H5N1病例定义的基础上,对此次人类感染H7N9病毒的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定义(附录S1,全文见“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实验室检测结果见附录S2。

病例发现此次H7N9病毒感染疑似病例的发现主要是通过我国2004年建立的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

2013年4月3日起,通过加强中国流感样病例哨点监测,在轻症病例中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疑似病例。

一旦病例被诊断为人感染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疑似病例,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包括县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初步调查并采集呼吸道标本,运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流感中心进行H7N9实验室检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数据收集数据采集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一决定部署,包括收集病例信息和密切接触者信息。

这是持续公共卫生暴发调查的要求,也是为了避免回顾性评估。

通过回顾医学记录、访问患者的亲属、接触者和护士来收集资料,包括其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住院治疗和临床结果,并将收集到的流行病学资料报告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调查询问每个确诊病例的亲属,确定患者发病2周内的暴露史,包括发病日期、时间、频率和禽类,包括家禽或其他动物,如猪和野生鸟类接触史。

由于我们无法调查到任何危重H7N9病例,所有重症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源于现场调查,包括接触史、事件的时间表、确定密切接触,并进行审核。

调查了患者发病前2周去过的家庭和地方,以此来评估家禽和猪暴露风险,以及环境暴露风险。

密切接触者的定义和追踪我们根据H5N1现场调查方法(见S3),对H7N9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监测。

如前所述,一旦我们确定为密切接触者,即对其实施7天医学观察,并采集其咽拭子检测H7N9病毒,不提供抗病毒预防药物。

对没有采集到有效呼吸道标本的疑似病例,采集双份血清标本进行检测。

建议对出现有呼吸道症状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奥司他韦治疗(附录第3节)。

收集密切接触者的人口学特性和暴露史。

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来分析人感染甲型H7N9禽病毒的疑似病例、确诊病例以及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潜伏期的估算方法如前所述。

结果1.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2013年3月25日至4月17日,对664例住院的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呼吸道标本进行了检测,81例(12.2%)被证实感染H7N9病毒。

流感样病例哨点监测系统中,检测5551例门诊流感样病例呼吸道标本,1(0.02%)例H7N9病毒测试呈阳性。

截至4月17日,共有82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和2例疑似病例(图1和图2),分布在以下省份:上海(31例确诊病例和1例疑似病例),浙江(25例确诊病例),江苏(20例确诊病例和1例疑似病例),安徽(3例确诊病例),河南(2例确诊病例)和北京(1例确诊病例)。

确诊病例平均年龄为63岁(2-89),38例(46%)为65岁或以上,2例(2%)年龄小于5岁的儿童,他们两人有轻微的临床呼吸道疾病症状(见补充附录中S1的年龄分布图)。

大多数确诊病例为男性(73%),71例(84%)是城镇居民,城镇居民中54例(76%)提供了有效信息(见表1),对其中46例的基本条件进行更具体的分类,40例(87%)由于其年龄(<5岁或≥65岁)或某些流行特征被认为发生流感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4例确诊病例(5%)职业与家禽相关:3例在活禽市场从事屠宰工作,1例运送活家禽。

82例H7N9病毒感染患者中81例(99%)住院治疗,其中51例确诊病例中的33例因为严重的下呼吸道疾病在重症监护病房(ICU)隔离救治。

截至4月17日,共17例确诊病例(21%)和1例疑似感染疑似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衰竭,60例确诊病例和1例疑似病例病情仍然危重,4例轻症病例已出院,1例儿童病人并没有入院就诊。

82例确诊病例中7例(9%)进行病毒分离、2例(2%)通过血清学试验和73例(89%)通过核酸检测,73例通过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被确认为阳性的呼吸道标本和疑似病例的标本的病毒培养正在进行。

82例确诊病例中的77例有近期动物暴露史,其中59例(77%)有近期的动物暴露史(表1):45例(76%)接触鸡,12例(20%)接触鸭,4(7%)例接触猪,这种暴露发生于工作或出入活禽市场,这59例患者报告的已经暴露的其他动物包括鸽子、鹅、鹌鹑、野生鸟类、宠物鸟、猫和狗。

5例确诊病例的活禽暴露史不明,调查仍在进行中。

根据有详细的人、动物和环境暴露的23例确诊病例的数据估计潜伏期的中位数为6天(1到10)(S1补充附录中的表)。

2.家庭聚集性截至4月17日,两个省市确定了三起家庭聚集性分布。

早期发现的两个家庭,有详细的暴露和时间表信息(图3,补充附录中的第S4),上海的一个家庭仍在调查中。

第一起家庭聚集中两个人为确诊病例,一例疑似感染。

指示病例和他的父亲(确诊病例2)住在同一所房子里,他的弟弟(确诊病例1)夫妇住在附近。

指示病例(疑似病例1)生病后,他的弟弟(确诊病例1)和他的父亲(确诊病例2)与他有长时间、近距离、无防护的接触,包括一起吃饭、提供医疗服务、并陪同他入院治疗(见补充附录中的S4)。

三人没有饲养家禽或其他动物,没有把活禽带回家,没有直接接触病禽或死禽,指示病例发病前2周曾于活禽交易市场购买了一只新鲜宰杀的鸡烹食。

另一起家庭聚集性包括1例确诊病例和1例疑似病例(图2,附录中的第S4)。

父亲(疑似病例)生病后,他的女儿(确诊病例)与他长时间、近距离、无防护的接触,包括一起吃饭、提供医疗服务、陪同他入院就医,并于3月11日至3月15日期间在医院照顾她的父亲,没有采取防护措施。

3月18日,女儿没有带手套清洗父亲腹泻过程中弄脏的内裤。

父亲曾于发病前7天出入活禽交易市场,女儿不在家中饲养家禽或动物,并没有动物暴露史(即没有把活禽带回家、出入活禽市场、没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家禽或猪)。

3.疾病发展(医疗处理时间表)81例确诊病例数据是有效的,占全部确诊病例(82例)的99%,其中从发病到首次就诊的平均时间(中位数)为1天,从发病到住院的平均时间为4.5天(表2)。

接受奥司他韦治疗的64例患者中,41例(64%)从发病到治疗的平均时间为6天。

住院治疗期间40例中19例(48%)在第8天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17例患者发病到死亡的平均时间为11天。

4.密切接触截至4月17日,82例确诊病例共有1689例密切接触者,其中上海(435例),江苏(448例),浙江(676例),安徽(100例),河南(28例),北京(2例)。

33例确诊病例的678名密切接触者有详细的人口学信息,其中422例(62%)是医护工作者,134例(20%)为家庭成员或亲戚,122例(18%)为社会交往。

截至4月17日,1689例接触者中1251例已完成了7天医学观察,在这些密切接触者(不包括家庭聚集者)中,在7天的观察期间发生呼吸道症状的为19例(1.5%):2个家庭成员,1个实习医生,1例病例(与确诊病例同居一室),15个医护工作者(附录中的第S5),在发生症状平均1天(0~)采集咽拭子标本,RT-PCR检测结果呈阴性。

讨论通过对2013年2月至4月17日中国发生的82例人感染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年龄谱宽,并造成了严重的下呼吸道疾病。

至目前为止,死亡率为21%,但因为许多确诊病例感染仍危重,死亡率可能会增加。

除一个家庭中有2例确诊病例外,其余确诊病例均无流行病学关联,分布在中国的六个地区。

对大部分确诊病例的分析发现年龄(<5岁或≥65岁;确诊病例患者的年龄中位数为63岁)或某些流行特征均增加流感并发症的发生。

人类感染甲型H7流感病毒有零星报告,并通常与接触家禽有关。

以前报告的人感染H7病毒病例的特点是轻症(结膜炎或无并发症的流感)或中度疾病(下呼吸道疾病)导致住院。

只报道过一例严重的H7型病毒感染,发生于高致病性甲型H7N7禽流感病毒感染的成人。

许多H7N9确诊病例为重症和死亡病例,这表明H7N9病毒比其他H7型病毒更致命。

H7N9病死率低于H5N1病毒感染,然而,早期的H7N9病例的监测发现主要是造成严重的下呼吸道疾病,自4月3日起,扩大门诊流感样病例监测后已确诊了一些轻症H7N9病毒感染的病例。

加强轻型H7N9病毒感染的疾病监测,将有助于确定疾病的临床谱、H7N9样病例总数、掌握真正的病死率比例。

H7N9病毒感染人类揭示了人群免疫力比预期要低,任何年龄的人都易感。

由于无法对动物进行大规模检测,有动物暴露史的确诊病例的感染源尚无法确定,我们怀疑可能是被感染的家禽,需要进一步研究。

确诊H7N9病例的地区没有动物疫情,但77%的病例曾接触活禽或猪等动物,包括出入活禽交易市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