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佛传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
在佛教经典中,涉及释迦牟尼一生事迹的典籍数量很多。
其中较系统、较集中地记载释迦传记的译述主要有东汉昙果、康孟祥、竺大力译《修行本起经》,三国吴支谦译《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马鸣撰,南朝宋释宝云译《佛本行经》,隋闍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等。
在古印度的佛教遗存中,以佛传为题材的艺术品,如:山奇第一大塔浮雕、巴尔胡特的浮雕、犍陀罗出土的公元二、三世纪的雕刻等。
其中或者画面不多、情节简单,或者内容虽多,但重点是修行成佛后的事迹,出家前的情节表现比较简略。
在我国遗存的表现佛传的艺术品种类众多,以佛教石窟为主,造像碑也较多。
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110窟,整窟壁画以佛传为主,表现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涅盘的主要事迹。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7、8、12、48、53窟均有佛传雕刻。
此外南响堂山第2窟中心柱、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和莲花洞中,也有佛传雕刻。
敦煌莫高窟现存各时期的佛传故事画计37幅,其中北凉1幅,北魏5幅,北周4幅,隋7幅,唐17幅,五代1幅,宋2幅,分布在27个洞窟之中。
早期的佛传故事画多为片段画面,如四相、八相或者仅画乘象入胎、夜半逾城两个代表性场面。
北周时期才出现完整的、连环画式的佛传故事画。
如290窟6条并列的佛传故事画,长达25米,主要内容有:乘象入胎、树下诞生、仙人占相、太子读书、太子比武、掷地定亲、太子迎亲、出城游观、夜半逾城、树下苦修等,共80多个画面,前后衔接,是我国现存早期最完整的传记性连环画。
五代宋初曹氏画院时期,佛传故事画以屏风形式出现,描绘了130多个场面,并在原有故事情节的前后增加了降怨王立城、燃灯佛授记、初转法轮、灵鹫山说法、均分舍利等。
这些新内容,使佛传故事的内容更为丰富,亦更加中国化了。
乘象入胎古代印度波罗奈国,疆域辽阔,兵强马壮。
国王净饭王,年老无子。
一日,国王的夫人摩耶在睡梦中梦见天空中有一人坐乘白象,周围大放光明,普照天下,并有天人散花奏乐,由空中飞下,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夫人从梦中惊醒,告之净饭王,国王不知此梦是否吉祥,便请相师占梦,相师说:“此梦预示圣神已来府降胎。
太子以后,在家当为转轮圣王;出家学道当得作佛,度脱十方。
”表示能仁(或护明)菩萨化乘白象,投入摩耶夫人胎中。
乘象入胎是佛传故事中最流行的题材之一,在壁画中多有表现。
画面一般为一菩萨乘白象而行。
有的窟中又加画一汉式建筑,内有摩耶夫人右卧于床榻上。
乘象入胎树下诞生时间匆匆而过,转眼摩耶夫人已怀胎十月,太子身成。
古印度有习俗,孩子必须在娘家生产,摩耶夫人的父亲善觉长者欲迎摩耶夫人回家分娩。
时逢四月初八,摩耶夫人回提婆陀河城父母家时,途中经蓝毗尼园,去园中游玩,见园中百花开放,夫人心旷神怡。
至波罗叉树下,树枝自然低垂,摩耶夫人举右手执树枝,忽然,太子从夫人右腋降生而出。
现存有北周第294窟、290窟,五代第61窟三例。
早期佛经内容简单,晚期佛经内容复杂。
早期故事用出游和诞生两个画面来表现,夫人周围有几个使女,一使女跪地接太子。
晚期画面场面宏大,人物众多。
290窟树下诞生步步生莲太子从摩耶夫人右腋生出后,地上便马上长出大莲花,将太子托住。
此时太子自立于地,不用扶持,便会行走,每走一步,地上便长出一朵莲花,走了七步,足下步步生莲。
这时太子又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
现存有北周第290窟、中唐第112窟、五代第61窟三例。
画面为穿犊鼻裤的太子立于中央,脚下和身后俱有莲花,周围有菩萨装的天人围绕。
290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太子出生后,天地大动,诸多天龙、鬼神、药叉皆来侍卫太子。
龙王九兄弟也从天而降,围绕在太子周围。
他们从上而下,口喷香泉水,为太子沐浴,使太子身心清净之后,摩耶夫人抱太子在卫士和诸侍从的引导下乘交龙车回城。
现存有北周第290窟、五代第61窟二例。
画面为穿犊鼻裤的太子立于中央,左右及头上围绕九条龙,自上而下喷水。
290窟九龙灌顶太子回城净饭王得知太子诞生,非常高兴,随即与百官群臣、相师、居士、长者等出城迎接摩耶夫人及太子。
净饭王见太子时有“释梵四王、诸天龙神弥漫空中,敬心肃然”,以为神圣驾到,赶紧下马礼拜太子。
太子起名悉达,在回城的路上,遇一神庙,一相师建议: “宜将太子礼拜神像”,即抱太子入庙,不料诸神像皆倒下,不敢接受这位未来圣者的礼拜。
现存有北周第290窟、五代第61窟二例。
此故事均用国王及诸大臣出城迎接和太子母子在诸眷属、侍从的护卫下回城两个画面来表现。
阿私陀仙占相太子诞生之夜,山中的阿私陀仙忽然感到天地震动,见夜如白昼,光明辉赫于常,山中的青莲花中自然生出一狮子王易三时殿净饭王得知太子是圣人,欣喜之极,为太子造三时殿,以适应不同季节居住。
一为暖殿,隆冬时居住;二为凉殿,夏暑时居住;第三殿春秋时居住。
又于殿前种各种甘果树,殿后造七宝池,池中有各种天花异葩,争奇斗妍,还有数百种水鸟在水上嬉戏漂游。
并选五百婇女,每日歌舞于庭,供养娱乐太子。
现存有北周第290窟、五代第61窟二例。
画面均绘出三大殿,太子坐中殿内,两侧殿内或殿前诸婇女吹奏笙笛管乐和舞蹈供太子娱乐。
290窟易三时殿八岁就学太子年满八岁,不喜娱乐,净饭王忧愁不安,即与诸臣商议说:“阿私陀仙预言,太子必成佛道,有什么办法使太子不去学道?”一大臣说;“可令太子读书,以栓住他的心。
”于是国王请来国教书师,令其就学。
于是太子与侍从共诣师门,请师教书。
但是太子是“生而知之”的圣者,往往问得国教书师无言以对。
国教书师自愧不及,只好辞退。
现存有北周第290窟、五代第61窟二例。
第290窟画面一为王宫内王与臣属商议太子就学之事;二为太子与侍从骑马拜访老师,老师在门前恭迎太子。
角技议婚太子十七岁时,净饭王想为太子选择一位完美的妻子,即在宫门前堆集种种宝物,令城内诸女来见太子,并施于种种宝物。
最后邻邦小国善觉王之女裘夷来见太子。
太子与裘夷一见钟情,即施其指环。
净饭王于是遣国师诣善觉王家中求婚,善觉王说:若娶其女,此人必须在技能上最强,否则不行。
国师转告净饭王,于是太子答应父王,可与其他人试技,净饭王即下令全城释种男子与太子角诸技艺。
现存有五代第61窟一例。
此故事分四个画面绘在屏风上,前三个画面在一扇屏风上,后一画面在另一扇屏风上掷象入坑悉达太子与难陀、调达等诸释子带五百随从角技议婚时,行至城门,一头大象堵住城门,无法通过,先行的调达见大象塞门,即一拳将象打死;难陀后至,又将大象拖至道旁;最后太子至,心怀慈悲,下马慢慢按摩死象,并将象举到城外,象即苏醒。
《佛本行集经》则为太子举象掷于城外,越七重墙,度七重堑,象坠地即为大坑。
现存有北周第290窟、五代第61窟二例。
第290窟画面为太子一手举起大象。
第61窟画面为一城,城内画王宫,王坐殿内,两旁各立二侍臣;城门内一人牵二白象;城门外难陀牵象离城,太子举象掷于城外。
箭穿七鼓诸释子在角技中均是悉达太子获胜。
在最后的比赛射箭中,每隔十里悬挂一铁鼓,共七鼓。
诸名射手上场,都箭射不及一鼓。
调达射出的箭穿一中二,难陀射出的箭穿二中三,均未射穿七鼓。
太子上场,挽弓皆断,无一能射之弓。
善觉王命人从天庙取来祖传巨弓。
太子揽弓放箭,一箭即射穿七鼓,二箭穿七鼓而后入地,三箭穿七鼓而后射入靶后的铁围山上。
众人惊叹不已。
现存有北周第290窟、五代第61窟二例。
第290窟画面左为靶场上立七架,上悬七面圆鼓旁有一骑马者;右为太子等三人面向悬鼓弯弓射箭旁有四名侍者。
290窟射铁鼓.角力北周掷缨定亲太子在诸项技艺的比赛中均胜过诸释子,太子的好友优陀对善觉王说:我太子获胜,裘夷在什么地方?善觉王说:与五百侍女在城楼上观看比武。
优陀告诉太子,“应表现一种特殊的技艺”,于是太子脱下身上的珠璎,掷向在城上观看比赛的众女子,珠璎正好落在裘夷身上。
善觉乃将女儿送至宫中,太子与裘夷结为夫妻。
现存有北周第290窟一例。
画面为一院落前立一王者,举双手与一跪者对话,后有臣属数人侍立;左侧一院落的楼阁内有二名穿裙襦的女子,院墙外太子向院内作投掷状,后有三侍者相随。
出游四门太子婚后不好娱乐,仍思出家,国王十分忧虑,与诸臣商议令太子出游,以化散其出家之意。
于是太子在诸侍从的陪伴下出宫游观。
但出东门时见老人,出南门时见病人,出西门时见死人,出北门时见僧人,于是太子更欲舍俗出家。
现存有北凉至五代共五例。
各窟画面的基本主题都是绘出四城门,太子骑马出城门分别遇见老人、病人、死人和僧人。
其中第275窟构图简单;第290、294窟构图较为复杂,人物增多,均以连环画形式表现;晚期绘在屏风中,构图复杂,场面宏大出游四门观见老苦第275窟南壁树下观耕太子出外野游观看种植,看到耕者犁地翻出小虫,牛踩死小虫,飞鸟叼食小虫。
又见蛤蟆追食蚯蚓,蛇从洞里出来,把蛤蟆一口吞下;天上孔雀飞下,又啄食了这条蛇;这时天上又飞来一只鹰,将孔雀啄死;雕鹫飞来与鹰搏击争食。
太子看到万物众生自相吞食,起慈悲心,在阎浮树下结跏趺坐,谛心思维,得第一禅。
他的悟道感动了日月天神,虽然此时日已西移,但树为其曲枝,遮蔽太子。
现存有北周第290窟、五代第61窟二例。
画面为一农民正在驱牛耕地,土中出蛤蟆及虫类,鸟食虫类等。
太子坐于树下,作思维状。
290窟树下观耕夜半逾城太子在出外游观后更欲出家。
太子二十九岁那年的四月七日夜里,太子决心离世出家,急命马夫车匿为他备马,白马不忍太子离去,前后跳踏,不愿让太子接近,太子扶拍马背,口说颂偈,才得以上马。
骑上白马,离宫而去。
此时国中人均昏睡不醒,为了不使马蹄踏地时发出声响,天神托起马蹄,腾空而起。
行至城门,在诸天的帮助下城门无声而开,太子乘犍陟马逾城而出,开始了漫长的苦行生活。
这一故事是莫高窟佛传故事中最流行的题材,早期画面构图简单仅绘出太子骑白马一情节,之后情节及画面有了进一步的丰富。
车匿还宫马夫车匿送太子至修行处后,太子从马背上下来,脱下身上的宝冠、衣物、璎珞,交给马夫车匿,命其带回,告谢国王及诸大臣,并牵马回国。
车匿不忍一人独回,愿随从供养。
白马亦长跪于地,以舌舔太子足,流泪悲鸣,徘徊不去。
太子见状,又对车匿与白马颂说偈言:“身强得病催,气盛老至衰,死亡生别离,云何乐世间。
”车匿、白马听了太子所说的偈言,悲泣礼足,离开太子回国。
国王及太子妃知太子已出家修行,痛哭不已,国人亦十分悲恸。
现存有北周第290窟、五代第61窟二例。
故事均用两个或者三个画面来表现车匿辞别太子、还宫后国王及太子妃痛哭不已等。
降伏魔众61窟降伏魔众太子放弃苦行,得到正念,行至菩提树下坐金刚座上,发誓要在此树下成道。
欲界魔王波旬恐释迦一旦成道而使自己势力毁灭,于是带领魔军袭击他,释迦以智慧力,示“降魔相”,击败波旬和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