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第一单元测试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5分)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题。
(5分)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领略了战士们冲破敌人重重阻è( ),歼.( )灭和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的气势,那气势只能用“锐不可挡”来形容;学习《芦花荡》,我们结识了鱼鹰一般的老英雄,他手拿竹篙.( )撑着船,剥着莲蓬,转瞬便让小鬼子张皇失措;朗读《蜡烛》,我们感受了一位南斯拉夫老母亲跨越国界的情谊,这份情谊在炮火烧zhuó( )的战场上,在高高耸立的瓦lì( )之间闪烁,如烛光般让人温暖;朗读《亲爱的爸爸妈妈》,健忘的人们又怎能不忆起那充满荒谬.( )与杀lù( )的场面?(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歼.灭(jiān) 击溃.(kuì) 竹篙.(ɡāo) 荒谬.(miù)(2)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书写要规范、工整。
(2分)阻è(遏) 烧zhuó(灼) 瓦lì(砾) 杀lù(戮)(3)文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你改正。
(1分)挡改为当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A.老师张皇失措地走进教室,有条不紊地引导我们学习《亲爱的爸爸妈妈》这篇课文。
....了。
B.“万园之园”圆明园,经过英法联军的抢夺、焚烧,珠宝、字画等已经荡然无存....C.张畅同学学习优秀,乐于助人,尊老爱幼,是名副其实的“最美少年”。
....D.我几次拐弯抹角地向妈妈提出想买一辆变速自行车的要求,妈妈都以旧的自行车还....能用为由,毫不留情地拒绝了我。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A.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B.依法治国的核心要义就在于通过法律规范公权力边界,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
C.从主人公老头子身上,我们可以感知,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D.我东路军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4.(2014,济南)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作答。
(4分)冰雪融化,浅草萌发,昭示了早春的来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高云淡,黄叶满地,点染出秋天的色彩;雾凇沆砀,寒梅怒放,凝成了严冬的风骨。
从大自然的一幅幅画卷中,让我们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A.仿照文段中画横线部分,在下面画横线处仿写一个句子,形成排比。
(2分)冰雪融化,浅草萌发,昭示了早春的来临;骄阳似火,绿树成荫,书写着盛夏的热烈;天高云淡,黄叶满地,点染出秋天的色彩……每个分句,内容上写的是每个季节的特色,那么,仿写当然要抓住夏天的一些重要特色来写。
最后要注意仿写的句子与前后要构成排比句。
B.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分)删掉“从”“中”。
(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掉“从”和“中”) 5.(2014,岳阳)把下列句子填入语段的横线上,组成前后衔接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 B )(2分)①它不但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谊,②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③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________而且使你心胸狭窄,对人生越来越怀疑。
A.③①②B.②③①C.③②①D.②①③6.根据提示默写。
(4分)(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3)《长歌行》中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的诗句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7.(原创题)综合性学习。
(6分)当今世界,战争并未远去,和平仍需精心呵护。
请阅读下列材料,然后答题。
中国维和警察:为世界和平出征(一)军报快讯2014年12月22日上午,中国首支维和步兵营赴南苏丹维和出征誓师大会在济南军区某摩步旅举行。
据悉,该营出国后部署在南苏丹首都朱巴地区。
主要承担维和任务区保护平民、联合国和人道主义工作人员,以及巡逻警戒、防卫护卫等任务。
步兵营中还出现13名女兵的身影。
(二)中国维和部队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誉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使者,中国的骄傲”。
他们为世界和平出征,用职业表现承担大国责任;他们在复杂恶劣的环境里,冒着战场的硝烟,顶着各种流行病的威胁,用青春诠释着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用热血浇灌着美丽的和平之花。
(三)1992年4月中国第一支“蓝盔”部队——军事工程大队赴柬埔寨执行任务,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蓝盔”部队已参加了联合国近20项维和行动,共派出维和士兵近万名,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官兵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维和过程中,11名军(警)官和5名士兵在执行维和任务中牺牲。
(1)给材料(一)拟写一个标题。
(2分)示例:中国首次向海外派遣维和步兵营。
或:中国举行首支维和步兵营出征誓师大会。
(2)综合三则材料,请从一个角度写出探究结论。
(2分)示例:中国维和英雄用职业军人的杰出表现承担大国责任,用汗水和生命践行了联合国维和使命,履行了中国政府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庄严承诺,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看了三则材料后,许多网友纷纷留言赞颂中国维和军警,请你也以网友小白兔的身份留言,要求留言传递正能量。
(2分)网友小苹果:中国“蓝盔”部队不仅是和平的守护人,更是友谊和文明的传播者。
网友熊出没:中国维和军警有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
网友小白兔:中国维和官兵展示出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向他们学习。
二、阅读理解(45分)(一)残缺的馒头(20分)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日军56师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我军交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架势。
怒江不保,昆明危在旦夕,整个大后方即将燃起战火。
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来5辆重型卡车。
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身着少校军服的大胡子。
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子弹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
这里,我军雄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足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4天没有进食,士兵们连枪都端不稳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24小时,不惜一兵一卒!若惠通桥不保,怒江防线必毁于一旦,后果不堪设想。
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
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作为带队首长,他明白迟到一个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冲进炮弹坑里,熄了火。
随后的4辆卡车也被迫停了下来。
前面的路面布满了炮弹坑。
押车官兵全部下车,奔跑着搬石头填平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
就在这时,四野里聚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他们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上有白馍!”顿时,饥民们像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啦冲上车去,抢吃馒头!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枪端起来对准饥民,一片哗啦的枪栓声响过,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地盯着车尾,痛苦地闭上了双眼。
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一个馒头,嘴里还咬着一个馒头,在嘴边啃着的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大胡子少校浑身颤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我军弟兄;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啊,前边死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4天没有进食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如石雕一般站着不动了。
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馍是送到那里去的,这个馍馍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大胡子少校一下抱起小女孩,一个劲地点头。
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你叫什么名字?”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我叫尤小翠。
”大胡子少校颤声说:“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一定让你吃得饱饱的,好吗?”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
所有饥民都将抓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车上,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头。
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方向冲去……一周后,大胡子少校一手提着一袋馒头,一手握着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一个缺口的白馍。
他要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女孩。
一位老大娘将他引到了一座新坟前,老大娘说:“她家7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都是饿死的!”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凄厉的枪声伴了一声嚎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小日本,中国人是不会死绝的!”34年后,一位国军将军临死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干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8.将情节补充完整。
(4分)(1)少校临危受命,押送补给车到惠通桥南高地。
(2)车陷途中,饥民抢吃馒头,少校下跪诉说缘由。
(3)小女孩和众饥民还粮补路,车队继续前行。
(4)尤小翠饿死,少校和师长跪拜坟前。
9.品味语言,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4分)(1)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
“挪”字既表现了小女孩因挨饿走路时有气无力的样子,又突出了她的害怕心理。
(2)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跪”字有力地表现了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对小女孩被饿死的悲愤、沉痛的心情和对她的深明大义的敬佩之情。
10.说说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4分)(1)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文章开头惊心动魄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如此开篇,扣人心弦。
(2)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一个馒头,嘴里还咬着一个馒头,在嘴边啃着的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恐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表明小女孩十分饥饿、极其衰弱、贫困无助的现状。
1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对于饥民来说,这个比喻句,形象地描绘出他们在了解内情后,无比震惊意外而又默默无语、无所适从的情状。
12.文章结尾将军临死时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请结合将军话中深意,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