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卢梭的审美追求及其现实批判价值

卢梭的审美追求及其现实批判价值

第27卷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7 2008年第2期J ournal ofH en an Instit u te ofE du cation(Ph ilosophy and Soci al S ci en ces)No 2,2008文章编号:1006-2920(2008)02-0034-05卢梭的审美追求及其现实批判价值张红军摘要:卢梭美育思想集中表现在他对审美追求的论述中。

卢梭对审美主体的审美欲望、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有着独特的理解,他关于自然欲望和社会欲望的区分、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比较以及对人与自然的统一作为美育最高理想的思考,对于批判当下泛审美化的现实和启示陷入困境的美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审美追求;自然欲望;自然美;人与自然的统一作者简介:张红军,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音乐分院教师(郑州450046)。

卢梭是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著述涉及哲学、宗教、政治、教育、文学和艺术等多个方面。

作为对现代性的第一次全面批判,卢梭思想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1]257卢梭的教育思想由于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而具有强烈的美育色彩。

卢梭美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审美追求的论述中,本文拟对其美育思想中的审美追求作一番初步梳理。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以主体内在的审美需要为根据和动因的活动。

审美追求就是包含了生理需要和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精神需要在内的整体的审美需要,在审美活动中具体化为主体特有的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2]103卢梭美育思想因其对审美追求的独特理解从而对当下的审美现实和美育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批判性价值。

一、审美欲望:自然欲望和社会欲望审美欲望是人的生理层次上的审美追求,也是审美需要最初的表现形态。

欲望是人的自然生命力的表现,欲望的对象 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3]168。

欲望的满足伴随着强烈的快感。

对欲望和快感的肯定是美学作为一门最富人性的现代学科的标志。

审美活动中人们产生的美感,一定程度上就是人的感性生命和欲望得以自由地表现和提升的结果。

卢梭美育思想非常强调审美欲望的重要性。

卢梭认为,童年状态是天赋的自然状态,社会却使儿童远离这种状态。

在!爱弥儿∀∀∀论教育#一开篇,卢梭就强烈批判使自然万物远离自然状态的人类社会: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他将气候、风雨、季节搞得混乱不清;他残害他的狗、他的马和他的奴仆;他扰乱一切,毁伤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他喜爱丑陋和奇形怪状的东西;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像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像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

[4]5卢梭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恢复人的天性,永葆自然状态,过自由、独立的生活,而方法就是遵循 自然的教育,即根据儿童成长的阶段性规律,让儿童在远离城市的乡村和大自然中接受符合不同年龄段的能力的欲望的指导自然而然地成长。

比如,幼儿期儿童的成长重在四肢的活动和大脑的发育,卢梭因此反对把孩子裹在襁褓中、限制肢体的自由活动。

少年期儿童渴望获得对周围事物形、色、声、味的感性认识,教育就应当充分满足儿童的感官需要而不是理性地灌输和说教。

青年期渴望友谊和爱情,教育应当鼓励他们感受、追求纯真的人间情感。

更重要的是,卢梭把欲望分为 自然欲望和 社会欲望。

所谓自然欲望,就是自然赋予个体生命特定阶段的自由发展的需要,是限制在儿童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需要。

而社会欲望却是成人和社会在培养孩子过程中给予孩子的超过其能力的愿望。

自然欲望的满足使人成为强者,社会欲望的追求却∃34∃使人痛苦。

我们的痛苦正是产生于我们的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称。

一个有感觉的人在他的能力扩大了他的愿望的时候,就将成为一个绝对痛苦的人了。

[4]74 社会使人变得更柔弱了,其原因不仅是由于它剥夺了一个人运用自己力量的权利,而且还特别由于它使人的力量不够他自己的需要。

[4]81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刺激孩子的需要,使他们变得柔弱, 说来也真是奇怪,自从人们承担了培养孩子的事情以来,除了拿竞争、嫉妒、猜忌、虚荣、贪婪和怯弱,拿各种各样在身体还没有长定以前就能把人的心灵完全败坏的最危险和最易于刺激的欲念去教育以外,就想不出其他的手段[4]93。

为此卢梭大声疾呼: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4]74也就是说,教育要符合儿童的自然欲望,培养适应这些欲望的能力,让儿童享受这一阶段应有的自由;而不应当人为拔高儿童能力,刺激儿童需要。

追逐社会欲望不仅使个体远离自由状态,也是人类社会整体远离自由状态的根源。

卢梭在其著述中反复申明,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5]4。

使人身处枷锁的,不是自然欲望,而是社会欲望。

科学和艺术不但没有使现代人逃离枷锁,反而成为点缀在枷锁上的花朵,原因就在于科学和艺术催生的日益强大的生产能力、日益舒适的生活、日臻完美的工艺品和奢侈之风激起了现代人无限的社会欲望,导致现代人精致化的纵欲、腐化的趣味和精神的枯竭、德行的消失,使怀疑、猜忌、恐惧、冷酷、戒备、仇恨与背叛成为煎熬灵魂的永恒主题。

[6]164卢梭关于审美欲望的论述长期保持着理论的活力。

他对自然欲望的充分肯定曾经是狂飙突进运动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动力之源。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在卢梭 回归自然的召唤下对纯真情感的讴歌。

正因为如此,这本小册子在当时不自然的上流社会中产生的影响,如歌德在!诗与真#中所言,就像引爆了一个 大地雷。

卢梭对社会欲望的无情批判也深刻地影响了康德。

[7]康德把艺术天才视为拥有天生心灵禀赋的人,大自然通过他给艺术制定法规,而这样的天才是不愿长久待在 那间布满虚浮的,为了社交消遣安排的美丽事物的房屋的。

[8]144卢梭关于欲望的论述对于反思当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不无借鉴意义。

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指的是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审美欲望得到资本与文化工业的认同、设计和操纵,审美与艺术借助商业与大众电子传媒日益普及化和 民主化,日常生活与艺术的界限日益模糊,人们在一个前所未闻的被美化的世界中拼命追求物质消费带来的欲望满足,体验日常生活的快乐与舒适,并以此作为个体和社会获得解放和自由的标志。

由于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体是利润至上的资本而非自觉追求审美自由的个体,而且被满足的审美欲望大部分是被设计、操纵和强加的社会欲望而非有限、朴实和必需的自然欲望,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只是一处 娱乐至死[9]的陷阱。

坚持阶级分析的费瑟斯通认为,表面民主化的商品社会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不平等关系。

商品通过象征方式被赋予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标签意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通过商品的购买和使用形成身份区隔的作用。

突出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审美品味和判断力的商品设计、购买和使用成为社会等级区分的手段。

而不具备这种资本优势的下层消费者在对资本主导的品位追逐中表面上平等地享受着城市公共空间中被过度审美化的每一块街砖,每一柄门把手,实际上不可能摆脱被分等的阶级命运。

[10]160-161即使是那些欲望得以暂时满足的新富们也无法逃避无聊与空虚,因为追逐欲望本身就是无聊。

历史没有在审美的狂欢中终结,奴役人的枷锁上现在点缀着的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花环。

卢梭关于审美欲望的区分提醒我们,有限的自然欲望的满足是审美自由的源泉,追逐无限的社会欲望只能自陷枷锁。

美育肯定并倡导的只能是接受自然欲望的引导,不加分辨地肯定任何审美欲望只能使美育误入歧途。

二、审美情趣:自然美与人工美审美情趣包括审美兴趣和审美情感,是属于心理层次上的审美追求。

与出自本能的审美欲望不同,审美兴趣是审美欲望的升华,是主体对符合自己内在审美标准的对象的主动发现和选择;审美情感是主体对心灵自由活动和因这种活动而引起的心理愉快的热切追求。

和审美欲望相比,审美兴趣和审美情感具有明显的社会文化特征,是感性与理性结合的表现。

卢梭美育思想中美育主体的审美情趣集中表现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的主动追求。

回到大自然中去!卢梭作品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在发出这一召唤。

住简朴的房子,经常参加田间劳动,农闲时和朋友一块儿出去打猎%%尽量地接近自然,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感官的舒适;尽情欣赏当下季节的美而不打乱自然的秩序。

正月间,在壁炉架上摆满了人工培养的绿色植物和暗淡而没有香味的花,这不仅没有把冬天装扮起来,反而剥夺了春天的美;这等于是不让自己到森林中去寻∃35∃找那初开的紫罗兰,不让自己去窥看那胚芽的生长,不让自己欢天喜地地喊道:&世人啊,你们不要灰心,大自然还活着咧!∋[4]511崇尚自然之美和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卢梭及其作品中的人物们会鄙弃一切人工之物。

在!论科学与艺术#中,卢梭指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不但无助于敦风化俗,反而会使个体失去德行,使民族失去辉煌,使国家濒于灭亡。

[6]164而爱弥尔之所以拒绝人工之美,是因为人工之美的标准掌握在支配我们的艺术家、大人物和大富翁手中,而支配这些人的是利益和虚荣。

追逐人工之美是虚荣心的表现,是没有独立的人格的标志,是造成大痛苦的根源,是使人远离自然状态的主要原因。

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是存在在大自然中的。

[4]502未经人工改造的自然之所以是美的,正因为它们保持了自己的自然状态,而人在对这些事物的审美过程中,可以直观到自身的自然状态即自由。

对大自然和符合自然的生活方式的热爱会培养起一种 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情感[4]524,而听从这一情感的支配而生活,是上帝赋予人的智慧。

坚持自然神论的卢梭认为,宇宙万物是如此和谐,以至于不设想有一种智慧在安排就无法想象。

在这个因智慧的存在而有序运转的整体中,人是唯一被赋予认识智慧运用智慧的自由的动物。

我们本应为被赋予这样光荣的地位而感恩,并努力弘扬这种智慧,但是对自由的滥用却使人类陷入混乱,从而觉得不自由,这已经违背上帝赋予我们自由的宗旨。

上帝使人自由,以便使人通过选择而为善弃恶。

上帝使人能正确地利用他赋予人的才能而做出这样的选择。

[4]401为善弃恶!上帝以良心的名义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呼唤着。

良心是灵魂的声音,欲念是肉体的声音。

而任何一个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正是因为他听从良心的指引,享受到了真正的自由。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使个体获得自由,而这样的个体在对待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时必然强调真诚、平等、奉献等情感伦理价值。

!爱弥儿∀∀∀论教育#和!新爱洛伊丝#中爱弥儿与朱莉对待爱情和友谊的态度就是建立在这种朴实而真挚的情感之上的。

从对自然美的审美情趣培养到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情感追求再到平等博爱的伦理诉求,这是卢梭美育使命的自然延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