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家庄二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学科周测试题8.15

石家庄二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学科周测试题8.15

石家庄二中实验学校2018级语文学科周考试卷命题人张忠洋做题人杨莹考试时间8 月15日注意:文言文翻译写在试卷上,自己核对答案并判分。

所有选择题及诗歌、小说主观题,练字题提交智学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楚大夫..屈到后也。

宋武帝讨孙恩,以乡里乐从,每有战功。

义熙元年,补镇军行参军。

后以军功封佷山县子,为太尉中兵参军。

武帝受命,进爵为侯。

彦之佐守荆楚,垂二十载,威信为士庶所怀。

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

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权镇襄阳。

羡之等欲即以彦之为雍州,上不许,征为中领军,委以戎政。

彦之自襄阳下,谢晦已至镇,虑彦之不过己,彦之至扬口,步往江陵,深布诚款,晦亦厚自结纳。

彦之留马及利剑名刀以与晦,晦由此大安。

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其秋,迁南豫州刺史、监六州诸军事,镇历阳。

上于彦之恩厚,将加开府..,欲先令立功。

七年,遣彦之制督尹冲、朱修之等北侵,自淮入泗。

泗水渗,日裁行十里。

自四月至七月,始至东平须昌县。

魏滑台、虎牢、洛阳守兵并走。

彦之留朱修之守滑台,尹冲守虎牢,杜骥守金墉。

十月,魏军向金墉城,次至虎牢,杜骥奔走,尹冲众溃而死。

魏军仍进滑台。

时河冰将合,粮食又罄,彦之先有目疾,至是大动,将士疾疫,乃回军,焚舟步至彭城。

初遣彦之,资实甚盛,及还,凡百荡尽,府藏为空。

文帝遣檀道济北救滑台,收彦之下狱,免官。

九年,复封邑..,固辞。

明年卒,谥曰忠公。

(节选自《南史·到彦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B.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C.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D.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夫,是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处于卿、士之间的重要官职,可世袭,有封地。

B.朝服,指在重大典礼时所使用的礼服,主要用于朝会,是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C.开府,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等可以开府,后世资格有时会放宽。

D.封邑,指君主赐以领地或者食邑,并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彦之屡立战功,逐渐成就威名。

他因为与宋武帝是同乡,所以跟随着宋武帝参与讨伐孙恩;后来他凭借军功被封为很山县子,担任了太尉中兵参军。

B.彦之沉着冷静,辅佐文帝登基。

针对文帝心有畏惧之事,他剖析了形势,进行了劝导;针对谢晦心有疑虑之事,他亲自拜访并赠送礼物,进行了安抚。

C.彦之奉命北伐,取得初步成功。

元嘉七年四月到七月之间,他率军从淮河流域进攻到泗水流域,一路行军迅速,陆续攻占北魏滑台、虎牢、洛阳等地。

D.彦之陷入困境,北伐最终失败。

北魏军队能够趁冬寒反击成功,主要原因是刘宋军队粮食耗尽、将士疾疫,彦之此时又目疾发作,难以有效指挥作战。

翻译: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4.武帝受命,进爵为侯。

彦之佐守荆楚,垂二十载,威信为士庶所怀。

(5分)5.初遣彦之,资实甚盛,及还,凡百荡尽,府藏为空。

(5分)自咏示客陆游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①,客来苦劝摸床棱②。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①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

县丞有职无权。

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

②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我”白发稀短的颓唐老态,寄寓着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

B.第二句“又”字写出了岁月流逝人生倏忽的感叹,“上元”交代了诗歌创作的时间。

C.客人苦劝“我”遇事模棱两可假装糊涂,主要表现客人对“我”处世方式的不满。

D.诗人借“箝纸尾”这个典故抒发感情,含蓄深刻,“饱谙”二字更是意味深长。

7.诗歌的尾联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山路弯弯周志华①从虎头山向东是一条绵延十里的山路,沟壑纵横,不见一户人家。

坟茔较多,大都长满荒草,或许是山野过于寂静之故吧,路过时总会屏住呼吸,心惊肉跳。

②十七岁那年,我要到十里外的乡镇小学教书,报到那天正值三月,寒冷的风卷起阵阵扬沙打在脸上,火辣辣地疼。

③父亲寡言,我沉默地跟在后面,始终保持着一段距离,这或许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有时他也会停下脚步回转身看我几眼,但大多时只弓着身子向前,粗布青棉袄很宽大,脊背像鼓起的帆。

除了脚抬起时扬起的尘烟,我和父亲之间没有更多的语言。

④约莫五里处,十几座坟茔静静地守在路边,我素来胆小,顿觉呼吸急促,神色慌张地加快了脚步,紧紧靠着父亲的臂膊。

父亲瞅瞅我,停下来悠悠地坐在坟间,掏出烟袋点燃。

风依旧猛烈,早春凉薄的日光无遮拦地倾泻,似乎要把这禁锢一冬的寒气吸光。

一袋烟工夫,父亲站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头也不回地继续赶路,我悄悄地窥那坟茔,除了父亲坐过的地方当风抖着几根折断的荒草,并没有出现我臆想中的景象,才长长地舒了口气。

⑤安顿好我的事宜,一向寡言木讷的父亲话突然多起来,朝这个鞠躬,向那个问候,再三叮嘱我工作用心,不可耍滑偷懒。

看着他低声下气的样子,觉得极丢脸面,甚是难堪,但又不好说什么。

总算挨到他迈出校门,我心里暗呼万岁,他没有挥手,只是不时地停下脚步回望,身影越来越小,直到如拳如豆,我定定地站着目送他远去,青棉袄黄球鞋是他一生留给我最清晰的影像。

⑥此后的日子我便一个人走在这条山路上,遇到赶毛驴车的老乡,总要捎上我一段距离。

这条路泥泞颠簸,行人不多,来往的车辆少之又少。

天气不好的时候同村的张大爷就会准时出现在这条山路上,一句“丫头上车”,温暖着孤单寂寞的我。

我知道他爱抽旱烟,就把学生用过的本子成摞地拿回来,放到他的土炕上,他从不说谢谢,只是咧嘴笑。

后来他上山拉石头,摔断了腿,我去看他,他满脸歉意。

我给他买了一包香烟,他摩挲着,眼里有泪光闪现。

⑦夏季来临,庄稼疯了似的猛长,一晃已是齐腰深。

一阵风过,绿浪起伏着涌来,发出窸窸窣窣的响声。

我并不害怕,反倒放慢脚步很悠闲地环顾着四周,路边杂草丛生,蒲公英居多,淡黄色的小花隐现在草丛里,采上几朵插在发间,别有一番情趣。

有时我也割些猪草回去,一大捆扛在肩上,汗涔涔的,一路伴随着草的清芳。

⑧一日,夕阳尚未落山,粉红的霞光在田间流荡,像是给碧绿的叶子涂了淡淡的胭脂,我停下脚步出神地向远处张望。

突然,从地里窜出几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向我围过来,我愣住了,刚刚割到的一捆青草掉在地上。

我无助地前后望望,这里正好是路途的中央,除了那几座坟茔和两头吃草的毛驴,几乎看不到一个人影。

冷汗顺着额头滑下来,我不知该如何对付眼前的窘况。

忽然,一个黑影横冲过来,手里挥舞着一根长长的木棒,这几个少年纷纷后退,瞬间消失在万顷碧波中。

我才看清来人是父亲,父亲没说话,摸摸我的头,捡起地上的青草夹在腋下,我和父亲依旧一前一后,保持着惯有的距离。

后来从母亲那里获悉,父亲天天在半路上等我,暗中护送我回家。

⑨第二年春天,父亲卖了火烟,托人从五金公司买回一辆白山牌自行车,不锈钢车把,黑漆弯梁,闪着耀眼的光芒。

骑着它走在路上,能吸引很多人的眼球。

早晨,我不再起那么早了,傍晚回来亦不用那么慌张,但母亲依旧不放心,总是早早起来,领着最小的弟弟,牵着狼青把我送到山那头的路口。

在母亲温暖的目光里,我度过了三个春秋。

⑩工作第三年,终于等来了报考师范的机会,我决定不再骑车,每日步行上下班。

初春的田野满眼都是新绿,透着勃勃生机,轻柔的风拂过脸颊,暖暖的仿佛浸润到骨子里。

⑪我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抓紧一切时间复习。

一路上捧着书,嘴里默念着政治题,时常被石头绊倒,或撞到树上。

也曾剐坏过衣服,粘得满身是泥,但这些都是最美好的记忆。

⑫时隔多年后,我再次回去,这条弯弯的山路早已铺了油漆,栽上了齐整的道旁树,山坡上成片的谷子吐着金黄的穗,把头深深地低垂。

我沿着弯弯的山路看去,虎头山上只剩下父亲的坟茔孤零零地守望着家乡的四季。

(有删改)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多处景物描绘,清新自然,真切怡人,勾勒出山间特有的环境,也为人物活动营造了典型环境。

B.文中刻画了“赶毛驴车的老乡”“同村的张大爷”,看似闲来之笔,但淳朴、善良的他们与父亲相互映衬,使得父亲的形象更为丰满。

C.文中的父亲没有文化,不善言表,寡言木讷,似乎冷漠,但多年后的作者仍能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炽热而深沉的爱。

D.景物描写往往烘托人物心情,第②段景物描写表现了“我”内心的担忧,第⑩段景物描写则表现了“我”内心的快乐与满足。

9.文中写父亲跟作者同行时“始终保持着一段距离”,但送女儿到校安顿好后,却写她父亲“话突然多起来,朝这个鞠躬,向那个问候,再三叮嘱我工作用心”,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10.本文以“山路弯弯”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1.练字规格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诗歌鉴赏小说鉴赏11.【默写】高考64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字规格,满格为止)16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