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学案(教师)
编写:王智斌审核:樊洁
姓名:班级:学号: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引用诗句,通过赏析诗句,挖掘“木叶”文字后面的艺术特征。
2.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融会贯通。
针对本文,学会抓取语言信息,理清文章分析思路,融会贯通地理解作者的写作观点。
【课前预习】
1、积累本文引用诗句,抄在下面空白处
2、抓住关键词句,梳理本课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课内探究】
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
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明确: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统称。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明确:“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木叶”是属于风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第4、5、6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明确:“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4.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子,可以援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例证,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三是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课后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萧.萧落木(sù)
B.涔.阳(cén)无妨.(fǎnɡ)陇.首(lǒnɡ)得鱼忘筌.(quán)
C.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pō)秋风袅.袅(niǎo)
D.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解析:A项中“萧”读“xiāo”;B项中“妨”读“fánɡ”;C项中“泊”读“bó”。
答案:D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洗练钟爱必需相去无几
B.留传疏朗精采得意忘形
C.岑阳概念究竞翩翩起舞
D.干躁察觉捣衣一言难尽
解析:B项“精采—精彩”;C项“岑阳—涔阳”,“究竞—究竟”;D项“干躁—干燥”。
答案: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____。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
把它放过。
A.启示钟爱奥秘
B.启发钟爱奥妙
C.启发喜爱奥秘
D.启示喜爱奥妙
解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
“奥秘”,奥妙神秘;“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答案:B
4.填在下面句子中横线上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____________“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__________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_____________“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A.如果那么就而
B.尽管而却于是
C.不但而且都因此
D.尽管但是都因此
解析:本题考查各句子间的关系。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