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桂林鸡血石(桂林鸡血红碧玉)

桂林鸡血石(桂林鸡血红碧玉)

桂林“鸡血红碧玉”的玉石学特征研究刘纯(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摘要:桂林“鸡血红碧玉”原生矿床产于广西桂林市龙胜县三门乡一带的古生界丹洲群三门街组地层中。

偏光显微镜分析、X射线粉晶衍射物相分析和物理性质测定表明:“鸡血红碧玉”的“血”由微粒石英和点尘状赤铁矿组成,具显微粒状变晶结构,包含变晶结构;“地”由微粒石英和鳞片状赤铁矿组成,具显微鳞片粒状变晶结构。

“血”红色由红色点尘状赤铁矿呈色,且赤铁矿含量愈高,分布愈均匀,红色愈鲜艳。

“地”黑色由黑色鳞片状赤铁矿而呈色。

“鸡血红碧玉”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血”的质量,具体从血色、血量、血形和浓度四方面来评价。

将玉石划分为极品、上品、中品和下品四个等级。

关键词:鸡血红碧玉;玉石学特征;质量评价;品级划分;桂林;龙胜中图分类号:P619.283产于浙江天目山的昌化鸡血石和产于内蒙古赤峰市的巴林鸡血石以其鲜红艳丽的色泽和温润细腻的质地而驰名中外,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玉石,与寿山石、青田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印石”,历来为广大玉石爱好者所推崇和收藏。

由于矿石产量逐年下降,鸡血石原料供不应求,加之收藏快速升温,导致鸡血石市场价格急剧涨升。

近几年来,桂林宝玉石市场、旅游工艺品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与鸡血石外观相似的玉石新品种——桂林“鸡血红碧玉”,它拥有殷红鲜艳如鸡血、形态各异的“血”块这一显著特征。

它最早以赏石的面目出现在奇石市场就令人耳目一新,为广大奇石爱好者所喜欢,很快就声名鹊起,后经有心人和宝玉石专家、地质学专家一道,沿着这种卵石分布的河道追索、寻找,终于在广西桂林市龙胜县三门街一带找到了卵石的母岩——含铁石英岩。

现今这种玉石材料已被开发加工成手镯、手链、挂件、雕像、印章石等产品并推向市场,成为一种新的、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玉石产品。

1矿床地质背景概况“鸡血红碧玉”原生矿床分布于广西桂林市龙胜县的大地—三门—鸡爪一带,产于上元古界丹洲群三门街组浅变质海相火山岩系地层中。

海相火山岩系以细碧岩为主,有部分基性、中基性熔岩,少量中基性角砾熔岩、角斑岩、基性熔岩角砾、基性凝灰岩等,中夹千枚岩、大理岩、含铁石英岩,顶部有较厚含铁石英岩。

含铁石英岩多呈薄层状(2-5cm)、透镜状出现,或充填于细碧岩枕之间,只有少数单层含铁石英岩厚达几米、十几米[1]。

石英岩的原岩为硅质岩,硅质岩为与海底火山喷发作用有关的热泉沉积作用形成[2],含不等量的铁质成分。

硅质岩经加里东运动引发的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石英岩、含铁石英岩,然后又经历不均匀、不彻底的热液交代作用形成部分红色的铁质石英岩(即“血”区部分),这就是“鸡血红碧玉”原生矿床。

次生卵石矿床主要分布于龙胜县的三门河、下花河和浔江河中上游几十公里的河床中,以及一些小支流的沟谷中。

2常规玉石学特征2.1外观特征从颜色上看,桂林“鸡血红碧玉”由“血”和“地”两部分组成。

“血”呈现鲜红色、大红色(朱红色)、暗红色;“地”则为黑色、灰黑色,局部呈钢灰色。

红色的“血”和黑色的“地”界线截然分明,对比强烈,反差较大。

在矿体中,以“地”为基质,红色的“血”呈脉状、细脉状、条带状、片状、团块状、斑点状、斑杂状等分布于“地”中。

“血”的面积有大有小,分布有疏有密,自然、流畅。

在“鸡血红碧玉”卵石或各种制成品表面,除上述“血”的形态外,还形成一些抽象图纹或吉祥图纹,如花草纹、鸟兽纹、山水纹、云状纹等,使其价值倍增。

“鸡血红碧玉”的血质优良,还体现在其血色鲜红、浓烈、血量大和血色持久,抗风化不易褪色等方面,“血”的外观品质方面堪比昌化鸡血石和巴林鸡血石。

此外,“血”的玉质具有较细腻、致密、密度较大、坚硬、不易磨损、抗腐蚀等优点。

桂林“鸡血红碧玉”材料特性完全符合玉石的三大标准:美观、耐久、稀少,是继八步黄蜡玉之后,又一种品质独特的广西玉石新品。

2.2常规玉石学测试2.2.1 折射率利用宝石折射仪对“鸡血红碧玉”光块进行测定,“血”区的折射率为1.540~1.550;“地”区的折射率为1.530~1.542,局部黑色赤铁矿集中的部位的折射率值为1.614。

折射率值的大小与赤铁矿的含量呈正比关系。

2.2.2 相对密度使用瑞士产特勒—托利多XP205型电子天平,采用静水称重法测得:“血”区相对密度为2.69~2.95g/cm3,“地”区相对密度2.70~2.90 g/cm3。

2.2.3 硬度采用德国产附在ORTHOPLAN型矿相显微镜上的自动显微硬度计测定样品的压入硬度,并换算成摩氏硬度。

“血”区的摩氏硬度为6.51—6.88;“地”区的摩氏硬度为6.66~6.99。

2.2.4 光泽及透明度“鸡血红碧玉”抛光面呈玻璃光泽、油脂光泽;其透明度不好,为不透明,或微透明状。

放大观察,石英颗粒呈透明状,而赤铁矿不透明并呈星散状分布,阻碍了光的传播,导致玉石透明度差。

2.2.5 吸收光谱“鸡血红碧玉”呈现典型的三价铁致色光谱,“血”区在光谱的紫区有较强窄吸收带,在黄绿区有弱一些的吸收带。

“地”区在光谱紫区有较弱窄吸收带。

这些现象与玉石中的赤铁矿含量有关。

2.2.6 发光性“鸡血红碧玉”在紫外灯下表现为荧光惰性。

3矿物组成3.1薄片、光片分析利用透反两用偏光显微镜分析和鉴定玉石的矿物成分,结果表明,“鸡血红碧玉”主要由微粒石英和赤铁矿组成,另有极少量的白云石和绿泥石。

在“血”区和“地”区,石英、赤铁矿的相对含量、晶体特点都不尽相同。

“血”区中,微粒石英占70~90%,红色粉末状赤铁矿占10~30%。

外观血色浓、鲜红的部位,赤铁矿含量相对较高。

“地”区中,微粒石英占80~90%,黑色片状赤铁矿占10~20%,外观地色愈黑,或金属光泽较强的部位,赤铁矿含量相对高。

薄片鉴定发现个别样品中,“血”区由白云石和粉末状、小团状赤铁矿所组成,这是成玉后期碳酸盐化交代作用而形成,其颜色上呈暗红色,且在手标本断口上白云石的解理及光泽特征明显。

3.2 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从“血”区样品、“地”区样品的X射线粉晶衍射谱线图看,它们都是由石英和赤铁矿所组成,这与薄片鉴定的结果相一致。

“血”区的衍射图谱(图1)显示,其中3.34919~3.34269Å、4.26325~4.25270 Å、1.81917~1.81737 Å为石英的特征谱线;2.45920~2.45565 Å、2.28366~2.28059 Å、1.67286~1.6131 Å为赤铁矿的特征谱线;还出现了白云石的特征谱线(3.33000 Å,2.23500 Å,1.67131 Å)。

“地”区的衍射图谱(图2)显示,其中3.34919~3.34269 Å、4.26325~4.25270 Å、1.81917~1.81737 Å为石英的特征谱线;2.45778~2.45294 Å、2.28239~2.27852 Å、1.67221~1.67035 Å为赤铁矿的特征谱线。

4 结构、构造“鸡血红碧玉”的结构细小,为隐晶状。

薄片观察表明,“血”区为显微粒状变晶结构,即主要矿物石英呈微细它形粒状;粒度分析结果显示,石英平均粒级为0.031mm 。

石英晶体具包含变晶结构,即次要矿物赤铁矿呈点尘状弥散分布于石英晶体中(图3),赤铁矿质点为0.0008~0.0015mm 。

“地”区具显微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即次要矿物赤铁矿呈半自形、自形鳞片状分布于粒状主要矿物石英颗粒间,呈星散状分布(图4),很少呈包含状态存在。

粒度分析结果显示,“地”区石英平均粒级为0.043mm ,赤铁矿平均粒级为0.023mm 。

总体上,“血”区的粒度比“地”区的粒度要细。

图1 “血”区X 射线粉末衍射图谱Fig.1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patterns of the B lood”测试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测试中心;测试人:汤云晖 2008年11月 图2 “地”区X 射线粉末衍射图谱 Fig.2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patterns of the “Ground ” 测试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测试中心;测试人:汤云晖 2008年11月“鸡血红碧玉”是一种变质岩——含铁石英岩,但“血”区与“地”区为两种不同的变质作用方式所形成。

“地”区为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由硅质原岩经重结晶作用方式而形成,而“血”区是在“地”区的基础上,由热液交代作用方式而形成(图5)。

两种不同的变质作用方式所形成的矿物粒度、形态存在差别。

整体上看,“鸡血红碧玉”具不均一构造,也就是“血”呈脉状、条带状、团块状、云朵状、斑点状分布于“地”中,这是由不均匀的选择性热液交代作用所形成。

从微观上看,在“地”区范围内,为均一的块状构造,矿物无定向均匀分布,是“地”区颜色均匀、质地均一的原因。

在“血”区范围内,有两种构造状况:一种是“血”区由富含赤铁矿质点的石英组成,为块状构造(图3);另一种是富含赤铁矿质点的石英颗粒呈条带状、网格状分布于不含赤铁矿质点的石英颗粒集合体之中,为条带状、网格状构造(图6)。

在这两种构造中,含赤铁矿质点的石英的相对含量的不同,是血色有差别的主要原因。

5 呈色机理分析“鸡血红碧玉”的“血”和“地”两部分都由赤铁矿和石英所组成。

立体镜下观察石英晶体单独存在时呈无色透明状,而赤铁矿则为不透明状,有黑色、红色两种颜色,为玉石的呈色矿物。

薄片、光片 图5 富含点尘状赤铁矿包体的石英 (Qtz )颗粒交代鳞片状赤铁矿(Hem) Fig.5 Rich dust-like hematite inclusions of quartz particles exchanging scale-like hematite 图6富含点尘状赤铁矿包体的石英成网环状、条带状分布 Fig.6 Rich dust-like hematite inclusions of quartz net-likely and bonded-likely distributing分析表明,赤铁矿的颜色、粒度、分布状态、含量是决定“血”和“地”颜色特征的根本因素。

“血”的颜色有鲜红、朱红(大红)、暗红和淡红色,是因呈点尘状机械混入物形式均匀地弥散在石英晶体中的红色赤铁矿而呈色。

赤铁矿和石英颗粒的这种存在方式极具典型的热液交代作用成因特征。

在偏光显微镜透射光加反射光下,可见细小点尘状赤铁矿呈红色,较均匀地分布在石英晶体中,占晶体内体积的30%~40%,使整个石英晶体呈现均匀的红色。

赤铁矿含量愈高,粒度愈细,分布愈均匀,石英晶体呈现的红色愈纯正,饱和度愈高,愈显得明快、凝重。

当“血”区基本上由这种弥散着赤铁矿质点的石英组成时(图3),就呈现鲜红色,这种鲜艳的红色“血”的工艺价值最高,为最优质的“鸡血红碧玉”品种所具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