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浅谈国学修养的重要性
作者:孙方中
来源:《文理导航》2018年第10期
【摘要】“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国学之于人的意义,就在于助人修其身。
修身当有三层修行——一曰修为人,二曰修接物,三曰修处世。
国学于人,首先是使人修心性,升华自身人格,深明法度真义,谨依法度行事。
国学于人,教人如何待人接物,处理自己周边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
国学于人,引导人们立足于社会,从人性出发,以人为本地追求个人发展与自然发展“天人合一”的境界,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国学于人;利在修身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
百年以前,西学在列强不断冲击大清之时,乘了一股强劲的西风肆意横行于中华大地,面对国人们日渐崇洋媚外、打压国学的丑行,章炳麟在如清帝国般摇曳的烛火下写下这句话。
國学不兴,何以兴国?
然而,作为亿万国民中极其渺小的一员,如何尽自己微薄之力来助国学复兴,这又是一个困扰了国学家许久的问题。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两千多年前,《礼记·大学》记载了这句箴言。
依我之见,君子何以治国、平天下,必在于修己身,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兴国在于兴国学,而于民众,兴国学必先修其身。
国学之于人的意义,就在于助人修其身。
然,何以修身?以鄙陋之见,修身当有三层修行——一曰修为人,二曰修接物,三曰修处世。
上下五千载,纵横几万里,中华大地古今不乏名人高士,或入世,或出世,或超然于世外,以修养心性为毕生追求者甚多,大抵离不开修为人言行、待人接物、处世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的“忠恕”之道,仁者爱人,儒生们试图和谐人际关系,建立大同社会;“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当发菩提心,广济诸群生”是释家的“戒定慧”之学,修戒修定修慧,僧人们以三无漏学修习心性平静内心,平和地引人向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道家的“道德”之说,上善若水,老庄们超脱于世俗之外而心系众生,致力于修人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