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造海淀特色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集群_肖桂华

打造海淀特色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集群_肖桂华

园区风采Showcase of ETDZ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协办2013.125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如何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将丰富的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巩固和提升核心区生物工程和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

2012年,海淀区政府明确提出围绕海淀区“四个一批”的目标,大力打造“6+1”产业集群发展,其中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是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2013年8月,海淀区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联席会,目标就是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对技术创新的导向作用,整合区域内产业联盟这支重要的第三方产业力量,强化产业资源协同和园区产业工作对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优化生物医药空间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格局,提升产业聚集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巩固发展建设生物医药孵化器,依托玉泉慧谷、温泉镇、苏家坨镇等空间规划做实产业聚集和结构升级,推动海淀北部生物医药产业中长期规划和差异化发展。

——积极推进上地生物医药研发孵化平台建设,巩固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地的孵化器建设,依托周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50多所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等130多家科研院所,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科学仪器、图书情报信息、科研成果资源非常丰富,创业环境独具一格。

——积极推进温泉镇医疗器械产业创新转化基地建设,目前基地建设总体框架已经完成,正在协调清华工研院与温泉镇政府就规划方案关键内容进行商议。

——积极推进苏家坨镇政府建设海淀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目前已协助完成选址考察、市场调研等前期准备工作,建设总体框架正在进一步论证。

在制定建设规划的同时,开展了项目引进工作,先后联系了诺思兰德、中科院深圳分院等企业或机构实地考察,筛选项目入驻。

——积极推进中关村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基地建设,该基地依托玉泉慧谷,由赛林泰医药、北京汇龙森公司、军事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等联合成立。

前期科技处与市经信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多次座谈讨论,做了大量论证工作。

目前建设方案已经成熟,重点发展蛋白质、抗体、诊断试剂等三大领域和高效表达细胞株构建等五大关键技术。

预计“十二五”末产值将达300亿元,可实现税收50亿元。

推进区域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和产业转化新体系建设,积极培育重大项目,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依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未明兴旺前沿实验室等机构做实创新成果转化。

——支持清华大学创新性强的科研成果在京实现产业化,已初步遴选出首批十个医疗项目拟进入基地,包括:三维牙科CT 产业化项目、大脑起搏器产业化项目、手术机器人产业化项目等。

在这10个项目中,有3项为首批启动项目,海淀区已支持了其中的2个项目,共500万元。

——支持北京大学3个重点项目,一是小核酸制药项目,通过主动对接、实地调研等方式,帮助团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落地方案,并陪同企业到玉泉慧谷、永丰基地、东升科技园等地实地选址,最终协调上地生物医药园解决了500多平米启动空间。

下一步将结合玉泉慧谷2期的建设协调解决项目后期空间需求。

二是智能假肢项目,经过多轮沟通协调,资金层面已推荐该项目申报市科委重大成果转化落地项目;空间上正协调北部园区争取打造海淀特色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集群本刊记者 肖桂华园区风采Showcase of ETDZ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协办2013.1254 项目落地。

三是MG3分子蛋白制药项目,在多次与肖瑞平教授团队会谈的基础上,梳理了项目产业化的路线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经行业专家论证,该项目处于生物医药早期试验阶段,实现批量生产或者临床还需较长时间,经与多次沟通,推荐该项目申报科技部、北京市重大专项争取支持。

依托上级部门和社会力量做实项目引进和培育,吸引大型医药企业在海淀设立公司总部或分支机构。

——积极与市科委、市生物医药中心对接,就吸引河北华安药业、神威药业、赛科希德等企业总部入驻海淀进行了多次沟通,向企业介绍了海淀区相关政策和优惠措施,下一步将继续与企业深入接洽,吸引企业进驻。

——与中关村管委会、市科委及园区各部门对接,吸引throne reaserch 公司中药筛选平台、hyperMed 公司血管立体成像项目的入驻海淀,目前对这几个项目进行了初步评估,并协助完成了项目选址等前期工作。

——主动从获得过国家、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励以及承担的国家863、973项目中筛选适合在海淀产业化的项目。

创新科技投入的机制和模式,联合社会资本和专业基金管理机构,提升产业创新创业的支持效率依托产业投资基金、孵化基金做实创新创业支持,吸引投资基金入驻海淀。

——已协调汇龙森将赛伯乐创投基金由大兴转入海淀、协调清华工研院将水木易德基金由深圳转入海淀,两只基金规模总计6.3亿元,约定投资海淀项目占50%以上。

——与清华大学共建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金,海淀区出资1000万,参股水木启程基金(基金总规模4150万元),目前已投资项目5个(全部为生物医药项目),投资总额1884万元。

——与北京大学探索成立成果孵化基金,海淀区分阶段投入资金共计3000万元,北京大学投入等额无形资产。

该基金由合作公司负责运营,重点孵化北京大学承担的已结题并有良好发展前景的863、973项目。

经梳理,其中有部分产业化前景广阔的生物医药项目。

目前正在对接该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模式。

——联合社会资本(产业资本、PE 和VC 等)共同设立“产业化基金”、“孵化基金”,重点对接了富汇创投、通用创投、安芙兰资本等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合作机构。

——对符合要求的重点创新和产业化项目,探索以股权投资方式进行支持,已推荐风行智能(北大智能假肢项目)、未明兴旺、赛林泰、伟德杰等企业为股权投资对象。

——用好用活核心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项目统一申报过程中,创新对企业的支持方式,鼓励企业在产业聚集、新药报批、技术辐射等方面签订产业促进承诺书,以专项带动产业联动发展。

加强生物医药产业信息化交流平台建设,建立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联盟,主动服务企业,提升产业发展软环境依托行业主管部门、行业联盟做实对企业的服务,改善产业发展软环境。

——与区药监局、卫生局、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ABO)、海淀工商联生物医药分会、首都籽种产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海淀种子协会等行业主管部门、行业联盟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日常化、联动式做好企业服务与产业推进。

——建立海淀区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联盟,率先实现“四个一批”的目标,有效凝聚海淀区生物医药相关资源,搭建有效的企业沟通平台,打造特色生物医药产业。

在充分发挥行业联盟的桥梁纽带作用,履行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强化自律、协调服务等基本职能的基础上,配合政府管理部门工作,发挥参谋助手作用,致力于推动海淀区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发展,整合创新资源,提升产业水平,加强产、学、研、用、金合作,促进创新体系建设,形成产业促进集群,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探索产业发展和产业转移的新模式,推动海淀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主动联系区卫生局协调解决优纳科技申请第三方医疗检测机构资质,与企业共同制定实施方案,会同企业共同考察了永丰基地、东升科技园等地,协助企业完成明确的需求报告。

——已协助解决普罗吉空间需求、项目支持及公租房等需求,圆满完成领导批示要求。

——支持海淀工商联生物医药分会建设海淀区生物医药产业信息园区风采Showcase of ETDZ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协办2013.1255交流平台,及时掌握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建立分领域的企业信息动态跟踪档案数据库。

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和国际技术转移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依托中关村科学城生物医药创新基地、生物医药园等专业机构做实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

构建关键技术研发、临床测试、样品委托生产、药品注册申请、技术咨询和中介服务等全链条服务体系和架构。

——支持中关科城建设以共性技术为横轴,以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为纵轴的技术支撑网络,推动中关村科学城生物产业创新基地建设,基地由1个核心区和若干个辐射区组成。

通过联合实验室的运营,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满足生物制药上、下游技术衔接的需要,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技术团队组建,正在筹建符合生物制药GMP 标准的洁净工作空间和相关配套设施。

——支持生物医药园借助已有各种支撑平台,建设一套从源头创新向创新产品转化的支撑体系,建立生物医药协同创新平台和创新产品培育体系,提升生物医药创新技术服务平台的能力。

面向初创企业,提供创业导师、政策支持、环境保障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助推企业成长;面向早期研究成果,提供天使投资、融资服务为一体的投资孵化服务,以独立企业的形式推动其成功转化。

目前已累计服务327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及科研院所,协助企业完成了18 个品种的临床批件申请,下一步将支持生物医药园完成4个生物技术创新产品的培育。

——支持未明兴旺前沿实验室建立专业化技术转化高端平台,支持建立一个权威、全面,更具服务能力的高端智力服务平台,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目前已支持未名兴旺设立国际学术指导委员会,已有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院士组成了学术指导委员会,下一步将推动前沿实验室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就抗逆基因在作物中的应用加强合作,推动其与分子育种领域相关企业加强协作。

依托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做实国际技术转移合作,支持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推动生物医药创新发展。

——建立生物医药国际合作项目“集成转化”市场机制和模式:至少与5家国际性组织或机构建立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集聚有效的生物医药国际合作项目不少于50项,并完成生物医药国际项目供给和需求数据库的建设,挖掘海淀区或/和北京医药企业国际合作项目需求不少于30项。

目前,相关工作正在开展,建设方案已经完成。

——支持企业采用“联合开发”策略,利用区内科技资源基础(包括人才、设备、场地、政策等),引进境外的科研团队、专利技术等,通过联合研究开发,实现境外项目的本土化。

——积极鼓励海淀区内生物医药企业(双鹭药业、纳通医疗、北大维信等)实施制剂出口、兼并海外、设立海外联合实验室等“走出去”策略。

推进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有序转移,加速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把握“政府引导、利益分享、分类对接、有序转移”的基本原则,在推动产业转移时考虑不同行业的发展特点,因势利导,既尊重市场规律,又要兼顾各行业特色。

在具体操作上应突出生物医药产业属地管理的特点,着重做好药品生产许可证和药品经营许可证在海淀的落户,抓住生物医药产业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推动产业有序转移。

——筛选具有产业转移需求的企业,分析评估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并制定实施方案,积极协助企业布局产业转移的规划,加强与转入地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