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天造酒说素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在《月下独酌》一诗中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的诗句;东汉末年以"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自诩的孔融,在《与曹操论酒禁书》中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之说;窦苹所撰《酒谱》中,也有酒"酒星之作也"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我国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
然而,酒自上天造"之说,既无立论之理,又无科学论据,此乃附会之说,文学渲染夸张而已。
2、猿猴造酒说猿猴不仅嗜酒,而且还会"造酒",这在我国的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
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作中记叙道:"琼州(今海南岛)多猿……。
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六辄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
明代文人李日华在他的著述中,也有过类似的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娄百文章来源于佳酿网步。
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觉之,众猱伺得人,必嬲死之。
"可见,这种猿酒是偷饮不得的。
这些不同时代、不同人的记载,起码可以证明这样的事实,即在猿猴的聚居处,多有类似"酒"的东西发现。
3、仪狄,杜康造酒说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
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
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日:`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
'遂疏仪狄而绝旨酒"(禹乃夏朝帝王)"。
史籍中有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记载,似乎仪狄乃制酒之始祖。
一种说法叫"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
这里并无时代先后之分,似乎是讲他们作的是不同的酒。
杜康作秫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梁。
可以说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则是高梁酒创始人。
1 仪狄酿酒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
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 仪狄作酒"。
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日:`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
''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禹乃夏朝帝王)"。
2 杜康酿酒另一则传说认为酿酒始于杜康(亦为夏朝时代的人)。
东汉<<说文解字>> 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
"<<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
3 酿酒始于黄帝时期另一种传说则表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就已开始酿酒。
汉代成书的<< 黄帝内经· 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 ---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发明创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
<<黄帝内经>>一书实乃后人托名黄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证。
4 酒与天地同时更带有神话色彩的说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
这些传说尽管各不相同,大致说明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这是可信的,而这一点已被考古学家所证实。
夏朝距今约四干多年,而目前已经出土距今五干多年的酿酒器具。
(<<新民晚报>>1987年8月23日"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在山东莒县发现,"副标题为"同时发现五干年前的酿酒器具")。
这一发现表明: 我国酿酒起码在五干年前已经开始,而酿酒之起源当然还在此之前。
在远古时代,人们可能先接触到某些天然发酵的酒,然后加以仿制。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中国白酒之分类:白酒品种繁多,制法和风味都各有特式。
白酒大致可分为:1、按生产原料分:(1)粮食白酒以高粱、玉米、大米及大麦等为原料酿制而成。
出名及优良白酒中绝大多数为此类酒。
(2)薯干白酒以甘薯、马铃薯及木薯等为原料酿制而成。
薯类作物富含淀粉和糖分,易于蒸煮糊化,出酒率高于粮食白酒,但酒质不如粮食白酒,多为普通白酒。
(3)其它原料白酒以富含淀粉和糖分的农副产品和野生植物为原料酿制而成。
如大米糠、高粱糠、甘蔗、土茯苓及葛根等。
这类酒的酒质不如粮食白酒和薯干白酒。
2、按酿造用曲分:(1)大曲法白酒以大曲(麦曲)(一种粗制剂,由微生物自然繁殖而成)作为酿酒用的糖化剂和发酵剂。
因其形状像大砖块而得名。
酒醅经蒸馏后成白酒。
具有曲香馥郁、口味醇厚、饮后回甜等特点。
多为名酒和优质酒。
但因耗费粮食,生产周期长等原因,发展受到限制。
(2)小曲法白酒以小曲(米曲)(相对于大曲而言,又因添加了各种药材而又称为药曲或酒药)作为酿酒用的糖化剂和发酵剂。
此酒适合气温较高的地区生产。
具有一种清雅的香气和醇甜的口感,但不如大曲酒香气馥郁。
(3)麸曲法白酒以麸曲(用麸皮为原料,由人工培养而成。
因生产周期短,又称快曲)为糖化剂,酵母菌为发酵剂制成。
以出酒率高,节约粮食及生产周期短为特点,但酒质不如大曲白酒及小曲白酒。
(4)小曲大曲合制白酒先用小曲,后用大曲酦造而成,酒质风格独特。
3、按香型分:(1)酱香型白酒以芧台白酒为代表,特点是酒质醇厚,酱香浓郁,香气幽雅,绵软回甜,倒入杯中放置较长时间香气不失,饮后空杯留香。
(2)浓香型白酒以泸州老窖特曲为代表,特点是芳香醇厚,回味悠长,饮后幽香。
(3)清香型白酒以汾酒分代表。
特点是酒液晶莹透亮,酒气幽雅清香,酒味醇厚绵软,甘润爽口。
(4)米香型白酒以桂林三花酒为代表。
这类酒主要以大米为原料发酵成的小曲酒。
特点是酒气蜜香清柔,幽雅纯净,回味怡畅。
(5)其它香型白酒因具体酒种不同,又细分为几种小香型。
如:药香型白酒,以董酒为代表;芝麻香型白酒,以景芝白干为代表;豉香型白酒,以豉味玉冰烧为代表4、按白酒中酒精含量分:˙高度酒(51%-67%)˙中度酒(38%-50%)˙低度酒(38%以下)白酒酿造一般工艺过程1.原料粉碎。
原料粉碎的目的在于便于蒸煮,使淀粉充分被利用。
根据原料特性,粉碎的细度要求也不同,薯干、玉米等原料,通过20孔筛者占60%以上。
2.配料。
将新料、酒糟、辅料及水配合在一起,为糖化和发酵打基础.配料要根据甑桶、窖子的大小、原料的淀粉量、气温、生产工艺及发酵时间等具体情况而定,配料得当与否的具体表现,要看入池的淀粉浓度、醅料的酸度和疏松程度是否适当,一般以淀粉浓度14~16%、酸度0.6~0.8、润料水分48~50%为宜。
3.蒸煮糊化.利用蒸煮使淀粉糊化.有利于淀粉酶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杀死杂菌.蒸煮的温度和时间视原料种类、破碎程度等而定.一般常压蒸料20~30分钟.蒸煮的要求为外观蒸透,熟而不粘,内无生心即可.将原料和发酵后的香醅混合,蒸酒和蒸料同时进行,称为"混蒸混烧",前期以蒸酒为主,甑内温度要求85~90℃,蒸酒后,应保持一段糊化时间.若蒸酒,称之为"清蒸清烧".4.冷却.蒸熟的原料,用扬渣或晾渣的方法,使料迅速冷却,使之达到微生物适宜生长的温度,若气温在5~10℃时,品温应降至30~32℃,若气温在10~15℃时,品温应降至25~28℃,夏季要降至品温不再下降为止.扬渣或晾渣同时还可起到挥发杂味、吸收氧气等作用.5.拌醅。
固态发酵麸曲白酒,是采用边糖化边发酵的双边发酵工艺,扬渣之后,同时加入曲子和酒母。
酒曲的用量视其糖化力的高低而定,一般为酿酒主料的8~10%,酒母用量一般为总投料量的4~6%(即取4~6%的主料作培养酒母用)。
为了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在拌醅时应加水(工厂称加浆),控制入池时醅的水分含量为58~62%。
6.发酵。
入窖时醅料品温应在18~20℃(夏季不超过26℃),入窖的醅料既不能压的紧,也不能过松,一般掌握在每立方米容积内装醅料630~640公斤左右为宜.装好后,在醅料上盖上一层糠,用窖泥密封,再加上一层糠。
发酵过程主要是掌握品温,并随时分析醅料水分、酸度、酒量、淀粉残留量的变化.发酵时间的长短,根据各种因素来确定,有3天、4~5天不等.一般当窖内品温上升至36~37℃时,即可结束发酵.7.蒸酒。
发酵成熟的醅料称为香醅,它含有极复杂的成分.通过蒸酒把醅中的酒精、水、高级醇、酸类等有效成分蒸发为蒸汽,再经冷却即可得到白酒.蒸馏时应尽量把酒精、芳香物质、醇甜物质等提取出来,并利用掐头去尾的方法尽量除去杂质。
啤酒的主要生产过程就是:糖化——发酵——储酒——过滤——包装。
糖化的作用解释起来比较复杂,外行理解不了,简单点说就是把大麦芽和大米等固体原料做成可供酵母发酵的麦汁,并添加酒花。
发酵就是让酵母利用麦汁中的糖类进行无氧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还有各种风味物质,把麦汁变成啤酒。
发酵完成后的啤酒通常还要再低温储存一段时间才进行下一步。
过滤就是把发酵完成后的啤酒中的固体物质(主要是酵母)过滤除去,让啤酒清亮。
包装就是把过滤好的啤酒包装成成品并杀菌。
生产啤酒生产大致可分为麦芽制造、啤酒酿造、啤酒灌装3个主要过程。
麦芽制造有以下6道工序。
大麦贮存:刚收获的大麦有休眠期,发芽力低,要进行贮存后熟。
大麦精选:用风力、筛机除去杂物,按麦粒大小分级。
浸麦:浸麦在浸麦槽中用水浸泡2至3日,同时进行洗净,除去浮麦,使大麦的水分浸麦度达到42~48%。
发芽:浸水后的大麦在控温通风条件下进行发芽形成各种使麦粒内容物质进行溶解。
发芽适宜温度为13~18℃,发芽周期为4~6日,根芽的伸长为粒长的1~1.5倍。
长成的湿麦芽称绿麦芽。
焙燥:目的是降低水分,终止绿麦芽的生长和的分解作用,以便长期贮存;使麦芽形成赋予啤酒色、香、味的物质;易于除去根芽,焙燥后的麦芽水分为3~5%。
贮存:焙燥后的麦芽,在除去麦根,精选,冷却之后放入混凝土或金属贮仓中贮存。
酿造有以下5道工序。
主要是糖化、发酵、贮酒后熟3个过程。
原料粉碎:将麦芽、大米分别由粉碎机粉碎至适于糖化操作的粉碎度。
糖化:将粉碎的麦芽和淀粉质辅料用温水分别在糊化锅、糖化锅中混合,调节温度。
糖化锅先维持在适于蛋白质分解作用的温度(45~52℃)(蛋白休止)。
将糊化锅中液化完全的醪液兑入糖化锅后,维持在适于糖化(β-淀粉和α-淀粉)作用的温度(62~70℃)(糖化休止),以制造麦醪。
麦醪温度的上升方法有浸出法和煮出法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