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1.叙述角度:全知视角、有限视角
叙述人称:我(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距离、便与抒情
你(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
他(第三人称):叙事自由、可深入人物内心、可展示不同人物不同地点同时
发生的事
2.常见修辞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事物生动形象,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给
读者以亲切感
对偶:形式上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音乐美,内容上表意凝练抒情酣畅淋漓
排比: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节奏鲜明,语势磅礴,痛快淋漓
夸张:揭示特征本质;增添文采,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烘托气氛
对比:把不同的事物区别的更明显,突出叙述之物
设问:以设问开篇,点明主旨,领起下文,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
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3.常见写作手法:虚实结合:虚实相应,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扩展意境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半夜),突出极其安静的氛围
正侧结合:直接描写为正面,对周围其他事物描写为侧面,突出主要描写
对象
点面结合:比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细节描写:对事物的细节进行描写,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个特点
渲染烘托: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是情感表达更强烈,使哀情更哀
照应:起合回环,使文章结构紧凑
多角度描写:动静,远近,虚实,通感,视听结合
明暗结合:一般体现为小说的双线结构
4.小说的情节:线索安排(单线和双线)、情节层次(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结构技

主要作用:推动情节、刻画人物、揭示主题
明暗结合:明显,暗隐,暗不直接,显隐结合,使文章摇曳多姿
欧·亨利式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加小说情节生动性
叙述顺序:顺序:(按时间、空间顺序描写)使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倒序:(先写后发生的或结局)使文章产生悬念,引起读者兴趣;避免平铺直
叙与结构单调,增强文章生动性,曲折有致
插叙:(插入另一件与之相关的事)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
象更丰满,内容更充实,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
补叙:(追叙,由一小段话对前文人或事进行补充交代)避免长篇大论出现情
节拖拉现象;通过藏与亮造成情节的波澜;对上文内容进行补充解释
平叙:分叙(有条不紊,突出紧张氛围)
铺垫:主要情节积蓄,酝酿的过程,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伏笔:在前段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
照应:开头结尾照应;正文与文章标题相照应;行文中互相照应
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人物线索;实物线索;情感线索;一件事,一句话,一个细节;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内容上:(展现与人物、环境、主题、读者感受间的关系)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塑造形象,表现性格,刻画心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揭示或表达,暗示或寄托,丰富
浑化,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设悬念;承上启下;总结全文;
领起后文;照应前文,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呼应标题(与人物关系,突出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与主题关系:突出主题)
5.开头段的作用:结构上:照应标题;总领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悬念;埋伏笔;推动情
节发展
内容上: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奠定基调;渲染氛围;与下文形成
对比;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
写景开头:交代故事发展的环境或人物成长的背景;渲染氛围;烘托人
物心理;反映人物性格或品质;暗示人物的命运结尾段的作用:结构上:照应标题;照应开头,使结构严谨;照应前文;总结全文;使情
节发生逆转
内容上: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总结全文,揭示主旨;寄托作者感情;丰
富人物形象;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有余味;具有喜剧效果中间段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前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
内容上:充实内容,丰富内涵;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短且写次要事物,一般结构上过渡,内容上衬托;长且主要物象,一般丰富人物性格,文章内涵,使主题得以升华)
6.段落分析:看不透的: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暗示主题,引发读者思考更深层
次;若看不出主题,则为强化作者情感)
悲剧:深化主题;更好塑造人物形象;令人感动、回味、深思
喜剧:想象空间,耐人寻味;给读者愉悦的感受;美好的人性,反映人类向往和平
戛然而止:留白;想象空间;深化主题
7.人物题:人物心理;概括性格;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形象作用;分析行动原因或内涵;探
究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个性特征+结合文本分析
分析人物心理,揣摩人物情感
找到概括人物形象的切入点(从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入手;从塑造人物形象入手;依据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从情节发展入手,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从分析环境入手;从作品中他人及作者的评价与介绍入手)
8.对情节安排的作用:一波三折式: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
倒叙式: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设疑问: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情节或主题
写景式:渲染气氛,基调,心情
留白式:给读者以想象空间
9.主要人物: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烘托或衬托作用;渲染氛围,奠定基调,为主要人物活动提供具
体环境;揭示、暗示或丰富小说主题
物象的作用: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主题(内容);成为文章线索,使结构更加严谨(结构)
10.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景物描写:景物特点:清逸、静谧、和平、安宁、热闹、生机、萧瑟、冷清、孤寂、凄

景物的含义:双关含义、表面义、本义、象征义、比喻义
解题:描写了什么景,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推动了情节发展,为什么做铺垫,烘托了什
么情感,表现了怎样的性格,暗示了什么,突出了什么(指向主
题)
作用: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交代人物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
关系;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揭示社会本质,暗示主题自然环境:突出季节特征或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渲染、营造氛围,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奠定感情基调;反映、暗
示社会风情,揭示本质,展示风情;照应题目;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推动情节发展;作为文章线索;为人物出场做铺垫;烘托映衬人物形
象;表现人物心理,心境,性格;暗示人物心理转变;象征暗示人物
命运;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表示、寄托、象征、暗示、丰富、深
化作品主题;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
11.标题:寓意:本义、指代义、比喻义、主旨义、象征义、双关义
作用:线索作用;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引人回味思考;概括主要情节;突出主人公形象;紧扣主题;象征意味人物:突出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物象: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线索,贯穿全文;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中心,突出文章主题
事件:突出主要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时间、地点、环境:揭示主题,点明人物情节;线索,设悬念;象征义,双关义
问题:设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人思考
12.主题探究:角度: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情节发展、语言情感色彩整体倾向
基本术语:歌颂、赞扬、弘扬;讽刺、批判、揭露、谴责;揭示什么人生道
理;对什么现象的思考;表达了什么情感
解题思路:从标题入手(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分析人物形象的命运变化;时代背景和环境描写;作者生平,知
人论世;感情色彩;重要句子;小说的精巧构思
13.传记:(抓住细节描写分析人物)
侧面描写:使表达效果更好更有意蕴,营造环境表现传主,由点及面揭示更为深刻的主题引用:原话:更好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诗句:侧面烘托,丰富其思想精神,有古朴文雅的风格,增强文化底蕴故事:又活泼性,增强可读性
书信日记摘录;印证作者的观点,使传记更为真实感人
别人评价:侧面烘托,增强说服力
对传主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的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
对文本作用:丰富内容,增强文章真实性,可读性
对结构作用:照应标题,设悬念,深化主旨
14.新闻:导语:含主要信息(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背景:(说明、补充、衬托)深化主题,凸显新闻意义;客观表现新闻传播者的立场倾向;解释新闻事实;补充新闻事实;增加知识,提高新闻可读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