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积累文言知识,了解史传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大胆假设、全面求证”的史料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理解蔺相如“公忠体国”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
1、培养批判性解读思维
2、通过讨论分析,深刻理解蔺相如形象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教学准备】
课前播放微课《大胆假设,全面求证,深入理解史传人物形象》,留下问题,让学生实现查找资料,进行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温故,明确本课重点
在之前的课上,我们了解了关于《史记》和司马迁的基本知识,梳理了课文的基本脉络,分析了廉颇等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

本堂课,我们将主要通过解读“完璧归赵”这一情节,深刻理解蔺相如身上表现出来的大智大勇以及爱国精神。

二、整体感知“完璧归赵”的主要内容
1、请同学来复述“完璧归赵”的具体情节
2、请大家概括蔺相如在这一部分中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
——机智勇敢、临危不惧(注意提醒,只是在“完璧归赵”的部分)
3、思考:人物性格如何体现?
——有侧面描写:缪贤的称赞和推荐、秦王和赵国君臣的反应
——有正面描写:为赵王献计、廷叱秦王、完璧归赵
【过渡】以上这些,都是我们从文本中解读人物形象,而在事先提供给大家的微课中,老师提到,分析史传人物,除了结合文本分析之外,还应该联系当时的时代特征。

并且要对一些存在矛盾的点进行大胆的质疑和假设,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人物性格。

在微课中,我们留了两个问题,今天在课堂上,我们就来重点探讨这两个问题。

三、深度解读
【展示部分微课幻灯片】微课的两个问题,主要建立在学者徐江对蔺相如的批评之上。

(一)探析问题①:蔺相如的这场外交,是否存在失败的隐患?
首先,徐江认为蔺相如的出使“是一次失败的外交活动”,蔺相如在其中表现出的,只有轻率和无理,缺乏战略眼光,罔顾赵国的安危,损害赵国的国格。

我们来进行大胆假设,如果徐江教授的观点成立,那么蔺相如此行就存在着失败的隐患。

可能有哪些
隐患呢?(学生发畅谈,教师总结)
【总结】或“人璧俱毁”,或“秦强取/暗夺和氏璧”,或“秦王怒而攻赵”……无论何种结局,最终必将以战事作为终结。

【提问】这样的结果可能发生吗?(这场战打得起来吗?)有没有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观点?(可引导学生联系时代特征,从矛盾双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战是打不起来的(学生畅谈,教师总结梳理)
原因①:赵国有实力,不愿战,但是并不畏战
a赵武灵王(即惠文王的父亲)推行的胡服骑射;(PPT补充史料)
b课文中“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也可以看出来赵国在武力上有一定的优势;
c赵国版图巨大,秦国一时难以完全吞并。

(补充地图资料)
原因②:秦国不愿与赵国开战
a赵国底细未清,不便贸然开战;
b秦之前的精力主要分散在楚国,和韩魏等其他小国,无暇树敌于赵;
c秦昭王并不会为了一块玉璧,将秦国拖入战争。

【提问】这些是我们对秦赵局势的分析,那么蔺相如在出使前,能想明白这一点吗?从文中哪部分的情节可以看出来?
【讨论明确】从蔺相如对缪贤的献计可以看出,他虽为门客,但十分关心天下局势,肯定不难判断出秦赵局势
【教师小结】分析至此,我们再回头看徐江的质疑,会发现,其实蔺相如此番赴秦,打的并不是无准备之战,他在秦国的一系列看似冒险行为,是建立在他对秦赵局势的清醒认知上的,这也更体现了他过人的眼光和胆识。

【过渡】不过话说回来,艺高人胆大,不能让我们忽视蔺相如前后言行的矛盾,到了秦国以后,他确实把秦王忽悠了一阵,那么大家又是如何看待这一矛盾的呢?
(二)探析问题②:你如何看待蔺相如前后言行的矛盾?
既然是对人物言行的分析,那么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探究一下表面言行背后的心理。

大家试想一下,一开始,明知秦国有意“诈璧”,蔺相如却还要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策略,这是为什么呢?
大胆假设:如果赵王认为蔺相如说的有理,那么接下来赵王要考虑是什么?(谁可使者?)
而此时蔺相如出来表示“臣愿奉璧往使”,并且进而提出“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这说明什么?(有把握、有信心、有计划)
所以你如何理解蔺相如“宁许以负秦曲”的建议呢?
【讨论明确】自荐
【教师总结】蔺相如的毛遂自荐,也代表了战国士子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

(补充资料)
战国时代的“士”,作为一个靠思想与才学谋求生存资源的自由阶层,在政治上有很大的自主权。

所谓朝秦暮楚,反复无常,并非个例。

他们信奉“良禽择佳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仕”,与君王所代表的“国”
在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关系。

像苏秦、张仪这些纵横家,与其说他们在博取“国家”利益,还不如说他们把自己与一个政治集团捆绑在一起,用身家性命博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上海师大附中余党绪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蔺相如前后言行的矛盾了。

(三)延伸探析问题③:有学者就这一点,将蔺相如定位成一个“汲汲于功名的战国士子”,那我们能说蔺相如的毛遂自荐,只是为了博取功名,实现个人价值吗?
【假设】如果他只是为了追名逐利,那么在当时各国都求贤若渴的局面下,完全可以另谋出路,比如去秦国。

那么文中是否有信息可以提供答案呢?(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探究)——“蔺相如,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以自己的祖国利益为先)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在出谋划策时,没有考虑到自己,也看出其必死的决心)
由此可见,蔺相如愿意出使秦国,除了其过人的智勇之外,也出于其爱国之心。

这也是司马迁极力称赞之原因。

(PPT展示“太史公曰”相关内容)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阅读文章时,要充分注意细节。

因为细节不仅可以给我们传递很多信息,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

(参看学案,体会文章中几处生动的细节描写)
四、拓展探究,布置作业
“完璧归赵”是表现蔺相如性格最重要的一个故事,蔺相如当然是绝对的主角。

但实际上,在这个短短的故事中,我们还可以窥见到很多其他的内容。

从表面上看,“完璧归赵”虽然是蔺相如和秦国君臣的交锋,但实际上,能反映出秦赵两国外交的缩影。

大家可以在课后思考以下两个问题,通过大胆假设,全面求证,力求能拓宽自己的视野。

①在完璧归赵中,秦国完全占了下风吗?秦王能否从本次的交锋中得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呢?
②通过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赵王?
请大家在课后思考这两个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