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秋夜》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下面就是本人分享的鲁迅散文《秋夜》读后感范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鲁迅散文《秋夜》读后感篇一《秋夜》是鲁迅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托物言志的散文诗,它为象征散文诗民族化的创造提供了全新的典范。
文中有多种意象,开篇首先提到“枣树”,它象征着与黒恶势力抗争的进步力量。
文中第一段“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可谓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叙述。
第一个这样说的人,我们说他聪明。
第二个这么写的人,我们会说他傻蛋。
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适合模仿。
只有拥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力,才能创造出自己特有的风格。
第三段又提到了“枣树”,与第一段相呼应。
枣树,虽然落尽了叶子。
但是,最直最长的几枝,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
一个“刺”字,实指刺天空,刺月亮,暗指直刺社会的黑暗,与黑暗势力作斗争。
接下来,第二段写“奇怪而高”的天空,它象征着压迫
和摧残进步力量的恶势力。
天空,“闪闪地鉫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第四段,枣树,“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既然枣树象征着与黑恶势力抗争的进步力量,同时,它又要制“天空”于死命,那么“天空”是压迫和摧残进步力量的黑恶势力就毋庸置疑了。
之后,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做着“春的到来”的小红花象征着善良的弱者。
小野花,天空将繁霜洒在它身上,在冷的夜空中,瑟缩着做梦,它梦到春。
它隐忍地一笑,虽然被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小红花,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这是一个弱者的生存之道。
通过对这些景物的含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黑恶势力的抗争和愤怒,对英勇抗击黑暗势力的革命者的崇拜和赞美,也表达了自己与黑暗势力作韧性斗争的意志。
作者精于锤炼字句,“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一个“砍”字,突出了当时我的心绪的繁杂,只有“砍”,才能让它平静下来。
“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个“敬奠”,突出了“我”对“英雄们”的尊敬。
“精致”一般用于物品,此处却用来形容动物,富有新意。
同时,作者善于使用修辞,将小青虫比喻成向日葵子。
蜜蜂都唱起了春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语言精致,以短句为主,兼有长句。
意象空灵,采用最普通的意象,表达最深奥的道理。
结构严谨,
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
《秋夜》不愧是一篇优秀的托物言志的散文诗,相信大家读后,都会有一种收获。
鲁迅散文《秋夜》读后感篇二《杂色》是王蒙近年来大量的创新之作中最具有独特风格也最引起争议的作品,被称之为当代文学中的杰作。
小说描写的是一段忧郁多难的历史,但我从小说中却又感受到一种咕咕流淌着的乐观通达的精神,感受到一种激越澎湃,感受到了一种无奈后的崇高,凄凉中的亮色。
小说题记是“对于严冬的回顾,不也正是对于春的赞歌吗?”是啊,经历文化大革命风雨的洗礼我们的主人公的思想灵魂认识都得到了升华,就像主人公在八十年代新春来临时所说的:他永远记得这匹马,这一片草地,这一天路程,还有在奔跑时所见的那绚丽多彩的一片光辉,他怀念那一切,他充满由衷的谢忱。
人生中并不总会是单调的色彩,有喜也会有忧,有酸涩也会有甘甜,那么这就要我们有着杂色的心态来对待,我们要学会忍耐和大度,宽容和理解,要能够从另一角度发现人生,发现美。
只有这样,当朝霞从东方冉冉升起时,那曾经的苍凉就是就是一份绚丽的辉煌!
《秋夜》是一篇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全文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一个人物,鲁迅先生巧妙地用秋夜下的枣树,野花,
天空,月亮,小飞虫等涵蓄而又强烈地表达出对虚伪,欺善怕恶的人的讽刺以及对无畏的革命者和默默无闻的人的称颂。
鲁迅笔下的秋夜是富于张力的。
奇怪而高的夜空有冷眼的星星;细小的红花在凉风中瑟缩着做一个来春的梦;还有枣树铁一样默默直刺向夜空,月亮便窘的发白。
这些拟人,所带来的不是灵动,神奇的感受;也非凄清萧索。
大概是一种冷冷的感觉。
好像与这现世并不相连。
它们自立于世界之外,并对万物投以冷眼。
这篇作品写秋夜后园和室外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把自然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
作品情景交融,诗意浓郁。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远的特点。
鲁迅散文《秋夜》读后感篇三夏天的星空,已经隐约而去,滞留下的只有秋日那洁亮的月。
曾经那窗外的虫渐渐消了声音。
夜,宁静而又祥和。
风,一阵一阵的,微带着少许的凉意。
我尽情享受着秋夜的平静。
可脑海中,却始终荡漾着那幅画,挥之不去。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它仿佛要离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
这是鲁迅笔下的秋夜,这是一个和我感受到的全然不同
的秋夜。
我不愿意看到,却不由自主的想象“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人间而去,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了。
”那是一个怎样的秋夜?
为什么鲁迅笔下的秋夜如此黑暗?那一年,鲁迅住在北京,他说:“那时北京也黑暗的可以。
”于是,他把孤独追求的感受写进了《秋夜》。
我清楚,鲁迅即使身处黑暗,却执著地寻求光明,寻求着希望。
“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
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
”虽然鲁迅的希望像濒临着死亡的小花。
但一无所有的花干却仍然默默地直刺那黑暗的天空。
革命与战争终究要进行,胜利也必将来到。
鲁迅有过彷徨,有过失落,但即使在他看不到未来曙光时,他依旧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夜深了,月光更加皎洁。
先生,您感受到了今夜的明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