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小学生厌学情绪的分析及巧妙解决措施
摘要】掌握了学生厌学的心理规律。
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针对不
同的心理现象,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
把尊重与爱撒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更好地
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健康顺利地走完成长的厉程。
【关键词】小学生;厌学情绪
【中图分类号】G233.1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075-01
一、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分析
(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小学生因心理不够稳定。
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容易产生心理
问题。
就教师批评这种事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
莫大的打击。
批评往往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
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必然造成他们的一
些心理问题,这类学生比例很少。
(二)来自家庭的因素。
1.家庭教育过严。
有的家庭,父母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
他们望
子成龙、望女成风,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却忘记了孩子作为独立的人有自己的需求与爱好。
在父母与孩子
的愿望、要求发生冲突时,孩子往往会产生厌烦、抵触情绪。
在不断的冲突中,
孩子在达不到自己目标的同时,对父母的目标产生深深的厌恶之情。
2.家庭教育过于溺爱。
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
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
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
天长日久。
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
当他们走进学校。
感到学习
不是轻松的事,不能轻易就有收获感,所以从心理上排斥学习.产生厌学情绪。
3.家庭气氛不和谐。
父母经常争吵会疏于对孩子的教育,使子女缺少约束,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
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孩子心灵受到伤害,有恐惧感。
加上父母彼此问生活观、价值观存在差异。
很容易造成孩子对世界认
识的片面性,学习动力不足,诱发厌学心理。
(三)来自学校的因素。
1.学习负担过重由于案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重智轻德。
重分数轻
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使小学生疲于应付题海战术,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
去兴趣和信心,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
久而久之.部分人就会
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
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
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知识更新加快,有些孩子就跟不上学习进度成绩一直
下滑。
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学生学匀
的信心与动力消失。
产生厌学情绪。
二、小学生厌学的解决对策
(一)改变厌学学生内部环境。
1.唤醒心灵,激发动力。
厌学的学生在学习上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要耐
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及时鼓励。
在爱抚和激励中帮助学生树立乐学的
信心,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内驱力。
从而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
向上意识。
2.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厌学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了新
的认识后,随即就要开始自我实践。
这种尝试结果的好坏是他们能否彻底改变自
己的关键。
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
感和趣味感。
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
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
(二)建构帮扶的外部环境。
1.让学生感受关爱。
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他们的心里话。
在摸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归类,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找到师生心莲心的通道,赢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他们进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
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2.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孑L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
”倡导轻松愉快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
要降低学困生的学习目标,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教学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
低目标学生易达到,就能察觉
到自身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愿意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闻题。
3.学校、家庭相互配合。
学校、社会、家庭形成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多
管齐下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使学生始终有明确的努力
方向并有意识地为实现目标去努力,从而表现出坚毅、顽强的勇气。
家长要时时
处处给孩子作出表率,尽量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孩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
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掌握了学生厌学的心理规律。
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针对不同的
心理现象,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
把尊重与爱撒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
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健康顺利地走完成长的厉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