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策与评价

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策与评价

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策金融二班马珂然41216223关键词:工商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一、绪论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债权人由于债务人或交易对手违约造成损失的风险,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这种风险主要源自借款人或者交易对手违约或资信状况恶化而使债权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对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控制风险。

工商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信用风险,其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贷款,债券投资、资金业务、表外业务等也可能带来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出现流动性危机的主要根源,也是导致区域性乃至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

因此,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是关系到商业银行乃至全球经济长期、稳健发展的关键,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也成为商业银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该协议的推出,标志着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由以前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并举,信贷资产与非信贷资产并举,加强银行监管透明度,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一)信用风险在银行风险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

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研究结果显示,信用风险占据了银行总体风险的60%。

在我国,由于存在着较高的不良贷款率,更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更高的银行信用风险。

从数据上来看,如果按照“一逾两呆”额口径计算,我国4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25%;若按照“五级分类”的口径,与银监会不良贷款率不能超过5%的要求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然偏高。

过高的不良贷款率带来的银行信用风险势必会严重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二)适应《新巴赛尔协议》的需要《新巴赛尔协议》在信用风险方面增强了资本要求的风险敏感度,并提出了运用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两种方法对信用风险进行衡量。

这体现了《新巴赛尔协议》能进一步调动银行的积极性,增强银行的稳健经营,促使银行之间开展公平竞争。

但是,由于我国银行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新巴赛尔协议》的实施对我国银行来说不算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工行行长杨凯生在总结2010年度报表的时候,指出“工行信用风险管理等取得十足进步,特别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全行的实施,目前已达到内部评级初级法要求。

房地产贷款很平稳,2006年至今,房地产开发贷款占所有贷款的比重只上升了1.6个百分点,成长稳定、质量可靠。

而按揭贷款的平均成数只有0.52,平均贷款额是21万元。

另外,本行不良贷款连续五年实现双降,余额和比率分别比年初下降259.71亿元和1.05个百分点,降至1,117.74亿元和2.74%。

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该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改革还未达到全面发展阶段,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完善,不良贷款数额仍然较多,因此工行在实际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下:(一)资产质量较低,不良贷款比率高主要表现在逾期、呆滞和呆账的不良贷款较多,银行信用风险大,尤其是1998——1999年是国家实施国有企业整体改造,进行破产重组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国家不良贷款上升的主要阶段。

随着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工商银行在03年全面启动了内部评级系统的建设,以及一些信贷政策的指导,从06年到2010年资产质量情况呈现好转,2010年工行不良贷款率为1.08%,较2009年年末下降0.46个百分点,但是仍然比率过高。

(二)信用风险管理观念和意识较为淡薄由于我国工行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业务运作的行政色彩较浓,市场化运作机制未能完全建立,在业务运作过程中,信用风险管理的观念和意识长期以来一贯较弱,对业务运作具体的信用风险研究认识不够,因而造成信用风险管理长期滞后于业务发展的被动局面,且有高比率的不良资产,这极大影响了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

(三)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贷款质量的下降对于工行从事的信贷业务,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资金供求方无法达到完全共享,但企业更占优势,为了获取银行资金,隐瞒不利信息。

而其信贷活动的收益取决于企业的获利与偿债能力,事实上,银行每笔贷款都会面临到期不能收回的风险,为此,银行通过提高利率来调节资金市场的供求平衡。

结果往往是,更多愿意冒风险的人向银行贷款,由于贷款风险水平提高,如此循环,最终导致银行贷款的质量下降。

(四)信用风险管理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支持由于社会信用文化的缺乏,和基层信贷人员对信用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没有积极核准企业财务数据,从而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信用管理情况。

(五)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制度存在缺陷中国的银行业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长期以来银行承担了过多的财政性职能,商业性信贷业务和政策性贷款业务并未加以区分,银行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国家对它也无风险责任要求,因而中国长期以来没有银行风险方面的法规。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国家加快了金融改革的步伐,一方面引导国有专业银行逐步向商业银行过渡,另一方面开始重视外部的金融立法及银行内部的配套制度的建立。

但在这些制度中信用风险方面的规定非常粗线条,并有大量的空白,其科学性、完整性还有欠缺。

此外,对信用风险缺乏全过程的监控,许多工商银行一旦放出贷款,就是坐等借款者上门还款,没有进行贷后的审查和监督,监控不到位,这也使得信用风险加大。

四、实证分析1.模型介绍信用度量模型作为新巴塞尔协议框架,其意义在于确定银打所承担的风险水平;对贷款等各种金融产品进行合理定价;合理配置银行资本,抵御各种风险。

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旨在替代旧版巴塞尔协议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在此框架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被分为三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VaR被运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始于对于市场风险的监管。

传统的市场风险管理技术可以分为灵敏性分析和波动性分析两类,但这两种方法在精确度、依赖性和全面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而正如Jorion指出的那样,VaR方法他用规范的统计技术,全面地衡量市场风险,很好地弥补了灵敏性分析和波动性分析的缺陷,将市场风险管理技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巴塞尔委员会也明确了用VaR 方法结合内部模型法来度量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的规定。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中最重要的一类风险,由于信用风险本身的一些特点,运用VaR对其进行度量存在技术上的困难。

但是随着数量技术的发展,新一代金融工程学家运用新的建模技术和分析方法建立了一些暴于VaR技术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CIBC提出的CreditVaR 系列方法和J.P.Mrgan 提出的CreditMetrics。

在商业银行皿临的风险中,操作风险一直以来缺乏明确定义和足够关注,在新巴塞尔协议中一项重要的修改,就是将操作风险纳入风险资本的计算和监管框架。

新巴塞尔协议中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计算操作风险资本盒的方法,其中比较复杂的损失分布法就需要运用VaR方法来确定操作风险资本。

2.样本数据分析数据选取来源于某热电厂。

2008年贷款总额为100百万美元,贷款年利率为6%,五年期固定利率贷款,借款企业信用等级为BBB 级(1)确定借款企业信用等级的转移概率由表可知,BBB级借款人在下一个年度的信用级别有8中可能状态,其中保持BBB级的概率为86.93%,违约概率为0.18%,另外3种状态为升级,三种状态为降级。

(2)贷款估值假定信用等级由BBB级上升至A级,代入公式则这笔贷款第一年结束时的现值为:折现率=1+无风险利率+信用风险差价各信用等级对应的折现率一年两年三年四年AAA 3.60 4.17 4.73 5.12 AA 3.65 4.22 4.78 5.17A 3.72 4.32 4.93 5.32BBB 4.10 4.67 5.25 5.63 BB 5.55 6.02 6.78 7.27B 6.05 7.02 8.03 8.52CCC 15.05 15.02 14.03 13.52 第一年末不同信用等级下的贷款市值与相应的转移概率第一年结束的信用等级市值金额转移概率AAA 109.37 0.02AA 109.19 0.33A 108.66 5.95BBB 107.55 86.93BB 102.02 5.36B 102.02 1.17CCC 83.64 0.12违约51.13 0.18(3)计算VaR贷款未来价值均值EV=107.09贷款未来价值方差DV=8.94可得标准差α=2.991.假定贷款市值服从正态分布99%置信度下,VAR=2.33*α=6.97万元95%置信度下,VAR=1.65*α=4.93万元换言之,该笔贷款在置信度分别为95%和99%的水平下,一年内的最大可能损失分别为6.97万元和4.93万元2.在实际分布的情况下99%置信度下,VAR=107.09-98.10=8.9995%置信度下,VAR=107.09-102.02=5.07这表明在实际分布下,置信度取99%的值为8.99万元,置信度取95%的值为5.07万元(4)结果分析不同置信水平下正态分布和实际分布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的值在正态分布和实际分布的情况差异较大,即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不太适合我国国情。

五、金融全球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信用风险、国家及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

其中,信用风险无疑是最重要的风险。

信用风险可定义为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

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信用风险限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获得最高的风险调整收益。

随着我国资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

在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式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开发适用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适应《巴塞尔协议》新框架的需要。

2001年1月1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新协议的征求意见稿,在保留银行资产外部评级方式的同时,鼓励大银行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和开发风险度量模型。

新协议通过将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有机结合在一起,代表了银行监管的先进理念和“国际活跃银行”日益完善的风险管理最佳实践经验。

显然,在金融业日益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度量模型的研究,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