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离别诗的意象美姓名:杨洋学诗歌号:200721010240 指导教师:刘敏摘要:一诗歌方水土养一方文化,每个朝代都有其固有的文化氛围,有其突出的文化倾向,故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之说。
唐朝开放的文化环境使诗歌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诗歌离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诗歌别亲人、恋人、友人。
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离别,这个伤感的词,总是令人感觉辛酸与诗歌无助。
从古至今时代的更迭,人物的更换,却始终改变不了那令人落泪的离别画面。
特定的季节,熟悉的时间,相似的地点,都在诗歌中以特殊的离别意象诗歌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意象可以使作者的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婉转得代抒代言。
正所谓“言不尽意,立象尽之”,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艺术效果。
关键词:地点意象时间意象物象主题朦胧意境无穷一、离别诗中诗歌的意象举目望影,泪沾衣襟。
离别诗中的情感大多饱含依恋不舍、哀婉伤感凄悲之情,读之令人心生愁绪、潸然泪下。
而诗歌离别诗为什么会有这种魔力,诗人又是怎样来渲染这种离别的思绪,从而使人读之心生感触,泪涕纵横呢?这就需要借助某些特殊的意象了。
这些意象本身诗歌便具有一定的悲伤感染力,再加之作者的修饰,以及历代文人的青睐,便使之成为离别诗不可或缺的一道情感风景线。
下面我们分类来看看,离别诗中的意诗歌象有哪些。
(一)地点意象诗歌现代人对于礼节的观念比之古人却是淡化了许多,没有古人来的重视来的心诚。
古人对于送别就是相当的重视。
通常是相送十几里,梁山诗歌伯与祝英台便是很好的例子,祝英台归乡,梁山伯也是相送了十八里。
而到了分别之处时也是遥相挥手,举目眺望,直至身影隐没与地平线之下,也还在独诗歌自掩泣暗诉忧伤。
既然相送,那么便会有分别的地方。
古人选择分别的地点有其独有的特点。
先前说古人重礼节,相送路诗歌程很远,因此在选择分别地点时,通常会选择能够休息的地方。
比如长亭、谢亭、客舍、西楼等。
那么如果道路没有提供诗歌休息的地方怎么办呢?那也只好相送到不能再继续相送的地点了,如南浦、岔路旁、津渡头等。
这些地点要么是需要更换交通工具,要么是要分道扬镳,古诗歌人通常以此地点作为分别的地点。
所以离别诗中饱含离别之意的地点意象便有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诗歌岔路旁、津渡头、或者毂下外等。
下面我们以唐代的离别诗歌为例,来欣赏这些离别意象给读者带来怎样的美好感觉。
“诗歌东越想逢地,西亭送别津。
风潮看解缆,云海去愁人。
乡在桃林暗,山在枫树春。
因怀故园意,归与孟家临。
”——张子容的《送孟浩然归襄阳》张子容与孟浩然都是襄阳人,他们在永嘉相会,他乡遇故友,感慨极深,情绪相当复杂。
同乡故友在异地相逢当然是高兴的,所以诗歌既喝酒又题诗。
而当时张子容贬乐城尉,孟浩然赴举不第,俱不得意,皆有湿路之悲。
因为怀恋故乡的心情就更加迫切。
但为了各自的事,又不得不分手,诗歌于是感慨更多。
了解了以上背景,当我们读到首联“东越想逢地,西亭送别津”时,就能深深的体会到这两句诗中包含着多么复杂的情感。
诗歌“浙东是我们相逢的地方,西亭是我们离别的津渡”。
“浙东”与“西亭”这两个地点,极有韵味,意为刚刚相逢,又得送别,生涯的辛诗歌苦,可想而知。
此诗把西亭作为离别诗的地点意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上国路绵绵,行人候晓天。
离亭绿绮奏,乡树白云连诗歌。
江露湿佂袂,山莺宜泊船。
春风若为别,相顾起尊前。
”——权德舆《送句容王少府簿领赴上都》这是一首以离亭作为诗歌分别的地点的春日送行诗,将春天的优美景色和送别之情交融成一体来写,很有情味。
“离亭绿绮奏,乡树白云连”,写离亭之内,琴声奏起送别之曲,悠诗歌扬婉转,更增离别愁绪,难免使人感到凄凉;遥望乡间,树木青葱,仰看长空,白云连绵,天色已亮,依依难舍之情不言而露。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歌老朋友向西方辞别了黄鹤楼,在花柳迷人的三月东去扬州。
首联便点出了离别的地点——黄鹤楼。
诗人把黄鹤楼这个离别地点意象,作为情感宣泄的突破口诗歌。
故人已去,独留黄鹤楼,空遗立。
离愁悲绪绕楼宇,他日回想涕自流。
此情此景,怎不叫人感伤?“南浦凄凄别,西风诗歌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凄凄别离南浦情,袅袅秋风暗吹西。
泪洒回路不忍顾,肠断诗歌心愁点别离。
饮不尽的思绪如酒,道不尽的离愁如梦。
梦留南浦,萦绕愁肠。
“南浦”,这个充满离别愁绪的地点,让多诗歌少文人墨客为之如痴如醉,令多少读者为之黯然神伤。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可怜江望浦,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诗歌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断肠处,日夜柳条新。
”——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蓉》此诗首联写自己奔波恰逢寒诗歌食佳节,又值暮春季节,正是“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时候,更容易引起愁绪,一起笔就被愁绪笼罩着。
可怜我独自站在江诗歌边,踮起脚尖,遥望,那远去的离人。
却,终究不见,那,落桥故人。
江浦,又是熟悉的离别地点,相似的离别场面,带诗歌给人浓浓的别愁离绪。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送沈子福诗歌之江东》渡头上杨柳依依,行人却早已归休。
轻摇的双桨荡向远方。
只有相思的情意,似春意缠绵悱恻。
萦绕在江南江北诗歌,伴随着你的归舟。
杨柳依依,折柳送别,渲染了离别的情绪。
渡头,分别的地点,相聚的结束,相思的引子,不舍的开诗歌始。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山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诗歌—温庭筠《送东人归》荒戍、黄叶、古塞、秋风,凄凉而哀伤。
郢门山,令人十分留恋,流连忘返。
汉阳渡,来时,双双诗歌把酒憨。
去时,萧萧孤影行。
来来往往,几经辗转,几许别离暗恨伤。
曾记否,几时汉阳,渡离别!“峡口花飞欲尽春,诗歌天涯去往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司空曙《峡口送友》峡口的落花散落一地,似乎将这春意散诗歌尽,好似,为你我的离别,尽情的悲伤。
此诗的分别地点乃是峡口,可见峡口也是离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二)时间、季候意象人,是个奇怪的动物。
有时候,连自己心里想什么都弄不清。
每一个人的内诗歌心深处都有一种情绪,叫做悲愁。
静谧、忧伤的人,悲愁情绪总是那么显而易见,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活泼、洒脱的人,平时总是那诗歌么的乐观,丝毫瞧不见有何种忧伤的情绪。
这不能表明他们心中悲愁,只是隐没在心底深处,不轻易流露出来。
若是哪一日心生感触,便会比忧伤之人来的诗歌更加悲切。
古时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是情感细腻,感情丰富的人。
有时,心底莫名的浮起一片忧伤,暗自落泪掩泣成声。
诗歌为何会莫名心生忧伤之感呢?虽说有时候这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但总会有那丝丝的外因牵连。
有一种思绪,叫做悲秋;有诗歌一种感慨,叫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秋风惹落叶,落叶点心愁。
秋,这是一个惹人相思,惹人心生离别愁绪的季节。
傍晚,即使霞光破云,却终究还诗歌是要隐没离去,日别西山!就像友人一样,虽然难舍,却还是要分别。
傍晚和秋,在离别诗中频繁的出现。
它们作为离别诗中常见的时间和季候意象,被一诗歌代代诗人所青睐,成为中国诗歌画卷中一朵鲜艳的奇葩。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诗歌尽水悠悠。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我在丹阳城头,送别你的行舟。
此地一别,心隔两岸,彼此牵着离愁。
黄昏,离诗歌愁更浓,站在江边相遥望。
但见寒鸦消失在茫茫江际,惟余江水愁悠悠。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诗歌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州上,相思愁白蘋?”——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茫茫长江孤帆远去,夕诗歌阳西下,茫茫的春景,是谁伫立江边,满腹相思愁对白蘋?落日,夕阳西下,给人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受!“别路悲杨诗歌柳,秋风凄管弦。
青楼军去后,明月为谁圆?”——罗邺《秋别》满心的悲伤,为你折下送别的柳枝,离别的乐曲,在萧诗歌瑟的秋风中,显得更加凄然。
金秋送别,感伤的时节,发生感伤的事,如何叫人不心生惆怅呢?“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诗歌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哀猿啼叫不休,我独自一人站在日诗歌落的江头,看着滔滔东流的水,黯然神伤。
暮色,越来越沉,早已瞧不见远去的行人,可是,离别的愁绪,就像越来越暗的天色,压在心间,好不难受。
诗歌(三)物象一种情感的宣泄,需要一个引发感触的诗歌引子。
张明非在例举了时间、空间、自然、视觉、听觉意象后发现,意象的组合方式是景中寓情,情中有景。
①由此可见诗人作诗,往往是,感于景,发于诗歌情,抒于笔下。
诗人通常以情附物,认为“意象是心意在物象上通过比喻、象征、寄托而获得的一种具体表现”。
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诗歌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③有一种情绪,叫做睹物思人;有一种伤感,叫做触景生情。
唐代离别诗中诗歌有许许多多物象,这些物象都饱含了深深的离别之意。
下面我们来看看,离别诗中的物象有哪些。
1.诗歌典型物象殷宪认为水、柳、酒、月四种藉以表现离别主题的最诗歌常见意象,是离别诗创作的四大要素。
④(1)水意象唐代离别诗中大规模的运用“水”的意象,来表达对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分别后的怀恋之情,以及难以释怀的羁旅客愁,抒发了对遥远家乡的思诗歌恋之情。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在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贾至《巴陵夜别王员外》此诗开端便点明分别的季节、地点,渲染悲欢离合的气氛。
后两句情中带景,以世情若浮云之散,离恨似湘水之长,来表现此诗歌时此地的心境,比喻形象,蕴含丰富,既包孕了人间万象,又抒发了内心的苦闷,沉郁苍凉,有余不尽。
把离恨比作湘水,绵绵不断,越延越长,恰似抽刀诗歌断水,越斩越浓。
“秋水渺渺水空波,越客孤舟欲榜歌。
手折衰杨悲老大,故人零落已无多。
”——刘长卿《七里滩相送诗歌》此时前两句便点明了送别的季节跟地点。
秋,惹人思绪的季节。
江水畔,别离之地。
“渺渺”、“空波”、“孤舟”寄托诗歌寂寞孤独之感。
一望无际的江水上,只有孤舟前行留下的漾漾空波。
秋水,离愁别绪的代名词,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寒诗歌鸦飞尽水悠悠”,寒鸦消失在茫茫江际,惟余江水承载着悠悠愁思,在碧波上荡漾开来,跟随着你到远方。
最后一句,无一字提到离别难舍之意,但却字诗歌字饱含依依不舍之情。
水悠悠,愁悠悠,念悠悠。
而与此首离别诗中水意象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朱放《送温台》的“渺渺天涯君去时,浮云流水自相随”,诗歌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中的“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饯别王十一南游》中的“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以及皇甫曾《乌程水诗歌楼留别》“悠悠千里去,惜此一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