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巩固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起.予者商也 起:站起来 B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三:三次 C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反:类推 D .由也兼人,故退.之 退:后退C [A 项,“起”应为“启发”;B 项,“三”应为“多次”;D 项,“退”应为“使……后退”。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B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C .思而不学则殆.D .求也退,故进.之 D [A 、B 、C 三项中无活用现象,D 项中“进”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前进。
]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代词“之”指代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三已之.,无愠色 之:代令尹子文 B .闻斯行之. 之:代听到的话C .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之:代马 D .由也兼人,故退之. 之:代由C [C 项,“弃”的对象是“马”,而“违”的对象应是“齐国”。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闻斯.行诸斯.是陋室 B.⎩⎨⎧必以.告新令尹今以.钟磬置水中C.⎩⎨⎧于.吾言无所不说至于.他邦 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A 项,连词,就/代词,这;B 项,介词,“把”;C 项,介词“对于”/介词,不译;D 项,连词,却/连词,而且。
]5.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斯之谓与②何谓也 ③回也非助我者也④起予者商也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A [①②均为宾语前置句,③④均为判断句。
]6.名句填空(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孔子阐述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但是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要注意如果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去教他了。
(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富而无骄。
(5)如切如磋,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3)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 (4)贫而无谄 (5)如琢如磨[阅读提升层](一)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第3、4则,完成7~11题。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弃.而违之 弃:放弃 B .陈文子有马十乘.乘:匹 C .犹.吾大夫崔子也 犹:如同 D .子曰:“清.矣。
” 清:廉洁C [A 项,“弃”,抛下;B 项,“乘”,古时以一车四马为一乘;D 项,“清”,清白。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曰:有教无类.类:类别 B .三已.之,无愠色 已:罢免 C .赤也惑,敢.问 敢:勇敢,敢于 D .弃而违.之 违:离开C [C 项,“敢”,谦辞,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求也.退,故进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皆以.美于徐公 C.⎩⎨⎧未知。
焉.得仁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之.一邦之.二虫,又何知 A [A 项,“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B 项,“以”,介词,把/动词,认为;C 项,“焉”,疑问代词,哪里/语气词,可不译;D 项,“之”,动词,到/代词,这。
]10.下面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有的不同情况做了不同回答,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B.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许多话是根据具体情况而说的,因此我们对于孔子的话,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教条地去照搬照用。
C.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白了。
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
D.在孔子看来,“忠”和“清”只是“仁”的一个方面,仅有忠和清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不能被称为君子。
D[D项,“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不能被称为君子”错,根据文义可知,孔子仅仅认为他们两人不能被称为“仁者”。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未知。
焉得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有父亲(或者)兄长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2)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这样回答他,推进他一把,以便他遇事能放下包袱;子路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所以我这样回答他,以使他遇事能够退一步想想。
(3)不知道。
这哪里算得上仁呢?(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子贡传端木赐,卫人,字子贡。
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今君忧在内。
鲁弱吴强,不如伐吴。
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
”田常曰:“吾兵业已加鲁矣,奈何?”子贡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
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
”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
子待我伐越而听子。
”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
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
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
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
如此,破越必矣。
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
”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
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
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
彼战不胜,王之福矣。
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
”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还报吴王,吴王大说,遂发九郡兵伐齐。
子贡因去之晋,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
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
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置.齐而伐越置:安排B.越王除.道郊迎除:清除C.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诚:果真D.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兵:兵器A[A项,置:放弃。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B.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C.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D.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C[“晋人击之大败吴师”意思是说“晋国人攻打吴国军队,大败吴军”,因此在“晋人击之”后断开,排除A、D两项;“杀夫差而戮其相”是说“杀死了吴王夫差和太宰伯嚭”,不能断开,排除B项。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阴谋家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于是准备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削弱四人实力。
子贡临危出使,辗转于各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成功分化瓦解他们,保存了鲁国。
B.子贡凭着能言善辩,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中,最终使这些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吴国和越国,原先强大的吴国灭亡了,原先濒临灭国的越国则崛起。
C.吴国以救鲁的名义入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但最终未能如愿。
吴军被晋军大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国形势急转直下,曾经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也最终身死。
D.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以使自己得到再次崛起的机会,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自己愿意带上越国兵马助吴王一臂之力。
D[D项,“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无中生有。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样,您上无强大的群臣相抗衡,下无百姓谴责。
(2)让越王出兵相随,这实际上是使越国国内空虚,名义上是追随诸侯去讨伐齐国。
【参考译文】端木赐,卫国人,字子贡。
口齿伶俐,能言善辩。
田常想在齐国作乱,却畏惧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调遣他们的兵力来攻打鲁国。
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的弟子说:“鲁国是父母之邦,祖国如此危难,你们几个为何不挺身而出呢?”子贡请求去鲁国,孔子答应了。
子贡到了齐国,劝说田常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攻打强国,忧患在国外的攻打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