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探究能力

培养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探究能力

培养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探究能力多祥小学刘芳新课程告诉我们:“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他们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作为一名兼职的科学教师,要真正“教”好科学,困难重重。

既要直面专职科目的教学压力,还要无限拓宽每周最多两节科学课,一共才80分钟的学习时间。

兼职科学教师四年以来,我发现,教学的关键是:抓住孩子的天性——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好奇心,是指孩子对某种现象新奇而产生的兴趣,而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

兴趣,对于学问的精进、事业的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孩子对某事或某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正是对该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于忙忙碌碌的大人来说,这个世界的万物存在平淡无奇,因为他们已经变得熟视无睹了。

科学教师不能把这种理所当然的目光也放在儿童身上,而是要激发他们喜欢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天性,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孜孜不倦地探究。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最好的切入点——让孩子的好奇心驱动探究。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让课堂充满奥秘的气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认为:“惊奇行为,似乎只是当知觉同我们充分固定的概念世界有冲突时,才会发生。

每当我们尖锐而强烈地经历到这种冲突时,它就会对我们的理性世界产生强烈的影响。

这个理性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感的一种抑制--对‘惊讶’和‘奇怪’的不断的摆脱。

”因此,他主张:应该让儿童和学生们,多看具有直观兴趣的实验,以激发好奇心。

例如,在教《雨的形成》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首先是用水壶烧水的实验激发的兴趣,引入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提出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猜想:是由地面水蒸发到空中形成的吗?(思考)一步步让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验证。

这样的课堂学习充满乐趣,孩子充满学习动力,有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教学效率高。

其实,不只是有趣的实验才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有趣的大自然,奇妙的动物、植物、机器,都可以引起儿童极大的求知热情。

平时,不难听到学生这样的提问:人为什么要呼吸?米饭为什么发霉了?为什么我的金鱼会死掉?等等。

看似简单而又幼稚可笑的问题,却是学生求知的不竭动力。

教师只要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四年级的《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这课时,我为了让学生了解滑轮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各种自制的滑轮模型,学生通过亲自观察,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准确认识了各种滑轮的作用作用。

二、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让探究主宰课堂。

小学科学课要想承担起培养每一位孩子科学素养的任务,就要保护其好奇心。

孩子的好奇心非常可贵,是一切创新的基石。

我们从小学开设科学课,就是为了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量少,知识面窄,对很多事物都具有好奇心。

他们有很多疑问想得到解答。

例如:鸟儿为什么能在天上飞?冬天脱毛衣的时候为什么会听到嚓嚓声?为什么笔头在头上摩擦了以后能吸引小纸屑?等等问题他们都想得到答案。

但有些态度会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如,孩子们很喜欢问大人:“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时家长们很多都是说从垃圾里捡来的,或是从腋下出来的等,这些答案对于一个好奇的孩子来说,只会让他更加迷惑。

又如,当孩子问为什么蚊子会咬人时,应该怎么做呢?绝不能用“蚊子饿了”这种似是而非的话来敷衍孩子。

因为这样做不仅会灌输给孩子错误的答案,还会使孩子形成思维定势,抹杀孩子对正确知识的求知欲。

当学生继续带着问题向老师诉说这类事情时,教师应认识到这是孩子在向老师求助,那我们教师就应从科学的角度批评家长的说法,并及时加以引导。

引导孩子自己观察,同时将孩子的问题无限延伸,比如:除了让孩子观察蚊子为什么咬人外,还可以继续鼓励孩子观察蚊子喜欢咬什么人,一天当中什么时候最喜欢咬人等等。

在整个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告诉答案。

这种科学实践并不是的些家长认为的好动,而是由思维介入的活动。

孩子们通过科学实践和探索,将学会观察,学会找证据、学会研究,这就掌握了一种最基本的科研方法。

我们要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愿意去想这些问题。

愿意去学,喜欢去学,乐意去学。

保持一种好学的心态,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有过精辟的论述。

他认为:好奇心“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

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丰富多彩的环境,是激发和培养好奇心、求知欲的必要条件,而单调、枯燥的环境,则会抑制和扼杀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所以创设适宜环境,对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极为重要。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科学课堂实施“长时探究”。

1.以“好奇”为敲门砖,鼓励学生探究。

“长时探究”是指在科学课堂内给予学生较长时间的自主探究长时探究。

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如在上《玩潜水艇》一课时,教师先出示潜水艇,观察潜水艇的构造、并演示潜水艇是怎样起伏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家急于想做个潜艇试试。

这时,我为学生提供制作材料,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潜艇。

潜艇做好后,紧紧围绕怎样使潜艇起伏这一问题,放手让学生去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去探究,发现潜艇的奥秘。

由于做潜艇的实验操作性强,学生兴趣也足,探究的积极性高涨。

2.以“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堂长时探究式学习,指导者要“精讲”,尽量让孩子们多想、多讨论和多动手。

教师要提供现形的教学突破口,注意直接探索主题,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进行动手探究。

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关键性的指导。

当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所有的动手实践和实验操作,都是为“动脑筋解决问题”服务的。

换句话说,一堂好课,必须让学生的思维真的有所发展。

例如,在讲气体热胀冷缩的时候,可以用三个瘪的乒乓球,其中一个用小刀割开一个小缝隙(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乒乓球被踩瘪的事情)——思考怎样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学生已有的经验解决:用热水烫——发现问题:其中有一个没有鼓起来,为什么?——新的问题:是否气体受热膨胀呢?——实验验证:套着气球的烧瓶放入热水中,看见气球鼓起来——得出结论。

科学课堂中,学生不但动手实践,同时也在不断动脑思考,真正使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

3.以“解疑”为目的,激发学生的独特思维。

从激励兴趣到长时探究,其实是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转变。

学生自行探究解答疑问,获取知识的活动是在课堂内,在有限的最长时间里,进行有目标的研究。

比如《反射光》这一课,光是怎样反射的?光反射的特点?孩子们只有一个一个不停地去试。

在动手的过程中,孩子已经是一个小“科学家”了,除了课文知识,他们会将知识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样学,既主动又生动,有效地锻炼了儿童认识客观事物的本领。

所以,教师在指导探究活动时,使学生感到你与他们同在,但又不能依赖,教师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旁观者,他还应以自己的神态、动作、语言激励学生探究的热情,使他们积极的探究。

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教给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让好奇心无限延伸,推动学生的创新实践。

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手段。

但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课外吸取新知识或学以致用,就要无限拓宽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的空间,由教室扩展到家庭、社会,使科学教育达到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联系,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锻炼。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个性,收到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所以,在组织兴趣小组,开展知识竞赛等活动的同时,我设计了以下五大项活动:1.在校内外,安全收集、制作本地的动植物标本,认识动植物,了解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意义。

2.充分用废旧物制作学具、模型等,变废为宝,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鼓励小制作、小发明和生活用品改良项目,定期举行“我爱创新小发明”作品展示。

3.到花园、水厂、博物馆、科技馆、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地进行实地参观考察,结合科学课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探究,促进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4.鼓励学生动笔、动脑,把创新的想法和做法记下来,以班级或级部为单位举行“科技小论文”活动,用手抄报、板报、广播等方式,给学生提供创作的平台。

5.在校内开展航模、简易智能机器人等研究项目,挖掘孩子的科学理论和操作潜力。

课外活动越有趣,越接近生活,就越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创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才能培养出学生乐于对各种现象提出疑问,产生新发明、新发现。

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肩负重担。

好奇是发现的动力,怀疑是创新的序幕,好奇心是科学启蒙教育的好帮手。

孩子怀着好奇心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和观察,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世界奥秘”的实践机会,鼓励“怀疑、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科学引路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1.《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小学科学课创新教学探索浅谈》许维荣3.《加强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浙江省宁海县深圳镇初级中学周绍杰4.《如何保证学生有较长时间的探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