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故事3个

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故事3个

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故事3个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故事1:做过服务员、开过挖掘机和货车,原本可以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富二代”和“学霸”,却几番“折腾”到社会底层工作挣钱筹资开服装店。

武汉工商学院大一金融专业学生马龙在光谷开发区创业,开的600平方米“丑小鸭”服装店,一个月盈利了5万。

“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马龙说。

武汉高校大一学生创业开服装店月盈利5万“取经”一年熟悉服装行业马龙是甘肃人,父亲是一名商人,家境较为殷实,每次父亲做生意外出都会带着马龙,这让他从小就有了创业做生意的想法。

2014年9月,马龙进入武汉工商学院预科班,并担任学习委员,通过一年系统学习,他以班级第一的好成绩顺利于今年9月成为金融专业一名新生。

从预科起,“大学期间不花家里一分钱”是他给自己制定的奋斗目标,而钱从何来?马龙立马想到了创业,可是具体做什么呢?马龙的初中同学给了他灵感。

“我有一个初中同学从事服装行业有6年了,读预科的时候我向她咨询了许多行业问题,比如进货渠道、如何选货等,加之现在的年轻人对形象十分注重,商机很大,便决定开一家以90后年轻时尚人士为消费对象的服装店。

”14年12月,马龙第一次到武汉光谷游玩,地段繁华、高校云集、人流量大的光谷,让他深感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决心把服装店“驻扎”在此。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便开始每周到光谷各商圈内选址、挑门面、谈租金,前前后后花费了3个月,马龙才定夺下一块心仪已久的600平方米的店铺。

百般“折腾”多方筹集资金地段谈妥后,高昂的租金又让马龙犯了难。

虽然从初中时期,马龙便开始理财攒钱,期间也做过不少兼职,可对于开店仍是杯水车薪。

今年暑假,他在家乡一家沙场里找了一份开挖掘机和货车的工作,每天起早贪黑工作长达10小时,两个月挣了一万五。

加上之前几年攒的,前前后后的“身家”算起来有14万,可是他深谙这笔钱还远远不够。

无奈之下,他便找了几位已经从商多年的发小借了33万,“听到我要创业,他们都很支持,分文利息不收凑了一笔钱给我,我真的很感动。

”马龙说。

13年9月8日,马龙的店铺全部装修完毕,家乡的朋友们都特地跑来武汉为他庆祝,可是他们的到来让此时身无分文的马龙又高兴又难过。

“本应该是我尽地主之谊请他们吃饭,可是身上真的掏不出钱了,最后还是他们出的钱帮我庆祝。

”9月10日,马龙的“丑小鸭服装店”正式开张,搬货、拿货、收银、整理货架……从上午10点营业开始,马龙就一直在连轴转,直到晚上11点才清理完所有的货架,坐上回校的出租车。

店子虽然开张了,但是马龙手上几乎没有什么资金了,那一段时间他很担忧,因为如果开张第一个月不能赚到钱,很有可能店子维持不下去。

他坦言,有一阵子他甚至没有钱吃饭,由于创业瞒着父母,他也不敢张口找父母要钱。

“有时候还要借用同学的饭卡吃饭。

”马龙说。

定位准确“战绩”可喜为了确保第一个月能赚到钱,马龙对货源严苛把关。

每天他都会上网搜寻潮流服饰,了解最近又新出了什么款式和风格的衣服,然后截图给自己的同学们,征求大家的意见,以此了解90后大学生们的服装偏好。

“每天上完晚自习回到寝室,他就一头扎进电脑去上网搜寻当天的潮流资讯,每次从他身后走过去,电脑上都是满屏的衣服。

”马龙的室友杨永健说。

考虑到年轻人熟知彼此喜好,他也对外招聘90后大学生兼职人员帮忙销售,“不管男女都要身高一米七以上,最重要的是服务态度要好、善于交流。

”在店里,马龙每天都要求兼职人员任意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衣服穿上,作为一个“活模特”来引导顾客发现服装的特点。

就这样,一个月下来,马龙赚了将近5万块。

“这个数字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光第一天就赚了6000元,可开心了。

”这个来之不易的营业额,给了马龙很大的信心,“这一个月来,我每天脑海里都在想着创业失败了我该怎么办,真的压力很大,好在付出坚持终于有了收获,我相信未来一切都会更好的!”虽然在创业,但是马龙也不放松学习,他专门请了一位朋友帮忙打理服装店,而他自己每天都坚持认真学习,一般只有周末或者空闲的晚上他才会去店里看看。

谈及到未来的规划,马龙还是希望将来能够继续深造,他坚定地说道:“目前最大的目标就是攻克英语难关,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还有雅思托福,然后用自己创业挣的钱去美国留学深造。

”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故事2:离毕业只有半年的时间了,张天一却连一份简历都还没投出。

在身边的同学四处奔波、“狂笔狂面”的时候,张天一正在各个高校进行着自己新书《90’s不为乌合不从众》的签售和分享会。

这也是他新晋的身份——作家和自由演讲人。

从艺人经纪人、保险推销员、创业老板,到现在的作家、演讲人,在校园的五年里,张天一来来回回折腾了不下十份职业,也因此在北大BBS上一夜走红,被戏称为“北大十业哥”。

大学生在校首次创业卖饺子5年干10种职业毁誉参半的“十业哥”称号,阐释了他“不为乌合不从众”的人生态度。

他说,干了这么多事情,就是想要找到毕业生除了“出国考研找工作”之外的“第四条路”——创业。

创业是为了“精神自由”张天一将自己新书的出版称之为“第二次创业”。

他的第一次创业却没这么有文化气息——卖饺子。

之所以会走上创业的道路,张天一给了个最现实的答案:因为钱。

“刚上大学那会儿,我还是一个愣头儿青,整天老琢磨着思想独立、精神自由这些事情。

最后发现现实很让人郁闷,思想上不敢和老师顶牛,怕被老师‘记恨’;精神上不敢和父母叫板,因为他们掌握着我的经济命脉。

”大二上学期的一天,张天一忽然有了个想法,然后给家里打电话要钱,准备大干一场。

“我妈听我说完之后,骂了我句‘神经病’,就把电话给挂了。

”张天一现在已经想不起,当时那个让老妈骂出“神经病”的想法是什么了。

但是这件事情却给了他很大触动。

“马克思是对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要想精神和人格独立,经济必须得先独立。

想来想去,创业是赚钱的最有出息的做法。

”在此之后,张天一开始混迹于北京的各个投创圈和投资者沙龙,有时候排好几个小时的队,只是为了能跟投资大咖们搭个腔,抓住那几分钟的时间,跟对方阐述一下自己的创意。

“一开始我觉得只要有一个很牛的点子,一份漂亮的计划,再加上一张会忽悠的嘴,拿到风投就不是梦想。

后来发现自己实在是太幼稚了,所谓的好点子,同一时间想到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这个圈子最不缺的就是点子,最重要的是执行力。

”大二的一次思想政治课上,张天一替同学去送课堂作业,耐着性子听了大半节课。

突然间,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张天一。

“现在肯德基、麦当劳这种标准化的西餐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市场非常巨大。

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一家全球有影响力的标准化的中餐企业。

”张天一灵光一现,觉得找到方向了。

学生会主席成了“饺子王”在还没有详细的计划之前,张天一就在同学当中放出消息,说自己要做快餐。

“如果不是身边的同学一直追着问‘什么时候到你的餐馆吃饭’,我这个点子可能又要黄了。

”大学生在校首次创业卖饺子5年干10种职业最开始,张天一的餐馆定位是为学生提供盖饭外卖服务。

房子租好了,自己试吃了上百份盖饭确定好了菜单,大厨也请好了,却发现自己为了省钱租下的民居,排烟排油功能根本没法支撑起外卖巨大的排油量。

“我一开始把这件事情想得特别简单。

送外卖嘛,一个人做饭,一个人送餐,两个人就够了。

当时连需要找个接电话的人,都没想到。

”遇挫的张天一,根据自己的场地限制,迅速调整了战略,决定由油烟大的盖饭改为送水饺,并取名为“天一碗”。

为了研制出菜馅的最佳定量配方,张天一跟从老家请来的厨师,连续几天都以饺子为食。

“每天包了就吃,改进了再尝,一天平均要吃三到五顿的饺子。

吃到最后,真是吃不下去了。

”店中的员工都比天一年龄大,因此,天一每天都穿得老气横秋,尽量让自己看上去显得老成,显出“老板范儿”。

张天一至今还记得自己接到的第一笔大单。

那是他利用自己在学生会工作时积累的人脉,争取到了迎新点上的300多份外卖单。

迎新前一天,张天一和大厨师傅忙活到了晚上十一二点钟。

第二天中午十一点左右,“天一碗”的饺子开始陆陆续续地出现在了各个迎新摊位上。

到了十二点,还有不少外卖没有送到。

张天一开始着急了,从迎新点跑回店里,亲自当起了送餐员。

一直到下午两点多,300多份餐才全部送完。

“当时把我给急得啊,人家是照顾我生意才把单交给了我,结果不但送得不及时,有的饺子送到的时候汤都洒了,只好四处跑着道歉。

好在还有不少老师夸我们的饺子还挺好吃的。

”每接一笔大单,张天一都会紧张半天。

“外卖是个拉回头客的生意,第一次你送晚了,以后人家都不会吃你家的饺子了。

”张天一试图做出承诺,“半小时内送到,超过三十分钟免单”。

为了兑现这个承诺,他亲自跑去现场踩点,计算好每条路线花的时间。

但是在具体的执行上,这样一条“将时间最大化利用”的规定,却让员工不以为然。

“他们不觉得29分钟和31分钟有什么区别,在他们眼里不过是2分钟的不同。

”后来,张天一在多次无效的沟通失败后,慢慢意识到,像他这样一个“作坊”似的企业,最忌摆谱,管理更多需要靠人情。

想让餐馆的一切流程化、标准化的想法,只不过是学生受到的“教条主义”的僵化思维,在现实中难以行得通。

关闭了生意留下了经验如果说拿着自己的创意在投资沙龙上四处碰壁,还没有挫伤到张天一的热情。

那“天一碗”则让张天一每天都在体验着什么叫做“在绝望中重生”。

最开始难倒张天一的是一张操作台。

在买操作台之前,张天一一直以为淘宝是万能的。

结果操作台繁杂的类型、多样的材质,让张天一在网上挑花了眼。

最后决定跑去近郊的市场,看过实物之后再做决定。

“第一次去黄村的时候,开了大半天的车到了市场,才发现我们连台面的尺寸都没有量,等于是白白跑了一趟。

”开门营业的前半年里,“天一碗”处于持续的亏损状态。

每天剩下的菜用不完,扔了可惜。

天一不得不放下“张老板”的身份,在菜市场上摆起了摊。

现在提起那段摆摊经历,张天一还是津津乐道。

“每天都会遇到城管,中午一趟,晚上一趟,次数多了,我就总结出了经验。

我们摆摊的那条大街是个丁字路口,摊位一定不能摆在街口或街尾,要尽量往丁字路口交叉处凑,这样城管来了跑得快。

”张天一说,自己的摆摊经历,让他意识到城管其实才是弱势群体,“他们怕小贩怕得不得了,就算抓到了,一般说几句也就算了。

”在亏损最严重的时候,张天一还曾硬着头皮,大晚上跑到宿舍楼里,一户户地敲门送外卖。

“送夜宵确实挺掉价的,厚着脸皮上门问人家吃不吃饺子。

有一段时间,我一晚上送夜宵挣的钱,比一天送外卖赚的钱还要多,你可以想象店里当时是有多惨了。

”慢慢地,张天一发现,自己“作坊”所在的小区里,开始有大爷大妈从他这里买了水饺回家煮着吃,前天晚上冻在冰箱的饺子开始慢慢变得供不应求。

张天一觉得是时候把“作坊”从地下转到地上了。

于是在2010年上半年和年底,分别在魏公村和五道口租下了“天一碗”的堂食店。

生意最好的时候,每天的流水稳定在1万元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