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淡水养殖技术之养殖水体的八大要素

1淡水养殖技术之养殖水体的八大要素


• 检测工具:试纸、试剂盒比色法
• 酸性水体产生原因:酸性土质、酸雨、有机质的分解,酸性环境中藻 类、浮游动物等生物量很少,鱼摄食偏少。 • 碱性水体产生原因:养殖中后期投料量多、盐碱地。
• PH测量结果与调控:
PH测量结果 小于6 6-7 7-8 大于9 形成原因及危害
酸中毒:体色明显发白,透明度 明显降低,水体有许多死藻
1.55
1.6 1.5 1.4 2.8 1.7 1.6 1.4 1.5 1.8 1.4 1.2 1.5
0.4
0.5 0.2 0.7 1.5 0.6 0.5 0.6 0.8 0.7 0.4 0.3 0.5
日本 鳗 鱼
斑节 对 虾
溶氧的测定与调控 • 检测工具:便携式溶氧测定仪、DO试剂盒 • 溶氧的调控措施
调控措施
1.立即调节,上午用生石灰浆全塘泼 洒,20-30斤/亩。(调高一个PH值1 米1亩水深30斤生石灰)2.四天后使 用强效利水素,300-500g/亩 可定期少量泼洒强效利水素200300g/亩 不需要处理
正常范围,稍有偏低 比较适宜的范围
碱中毒:受刺激狂游,鳃丝腐烂, 1、立即调节,用醋酸500毫升/亩; 水体有许多死藻 2、加注新水,调低PH;3、强效利 水素300-500g/亩
、硫化氢的检测与调控 • 检测工具:硫化氢快速分析盒 • 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氮的调控
测量结果 <0.1mg/L 对鱼的影响及调控措施
符合渔业水质标准,表明硫化氢含量较低,不需处理 对鱼有轻微影响。可通过增氧、改善底质等措施调控。调控 措施:1、晴天中午开增氧机,加速底质还原物的氧化;2、 定期泼洒水质改良剂,如:强效利水素改善池塘生态环境; 水质恶化、发黑、发臭,可引起硫化氢中毒,导致鱼类死亡。 调控措施:1、向水体中施氧化铁剂,双氧水等氧化剂;2、 换水,同时开动增氧机;3、强效利水素300-500g/亩.米;3、 彻底清塘,清除池塘底部杂物及多余的淤泥。
调控方法 1、科学使用增氧 机,消除水体分层, 避免形成氧债。 2、加注新水,使 水体对流。
上层水温低 底层水温高
• 常见养殖品种最适生长水温24-28℃。
• 在水温低于20℃时,水深1.2-1.5米即可,便于水温的快速升 高。
• 当水温达到22℃以上时,应逐渐增加到1.6-2.0米。
• 夏季高温季节,水位应保持在池塘的最高水位。 • 池塘水深超过2.5米对增加产量意义不大,除非有流水或长时 间开增氧机。
2-4mg/L
鱼类缺氧浮头,影响鱼类活动与生长。
4-5mg/L
饵料系数上升,养殖效益降低,免疫力 下降,易引起鱼病的爆发与流行。
5-8mg/L
水中溶氧充足,有利于鱼类的摄食 与生长。
1、合理使用增氧机,中午开机搅水, 促使水体交换,避免氧债的形成;2、 保持鱼塘良好的日照条件和通风条件;
• 增氧机的功能包括搅水、曝气、增氧,其实增氧机最多只能提 供水体内5%的氧气,这点氧气只在鱼浮头时才有意义。 • 不同时间开增氧机的目的也不同:
三、氨氮 (1)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分子氨浓度应小于0.2mg/L,这是理 想、安全的水质氨指标; 分子氨浓度0.2mg/L以下时一般不会导致鱼类发病; 分子氨浓度达到0.2—0.5mg/L,则对鱼类有轻度毒性,容易发 病; 分子氨的浓度超过0.5mg/L,对鱼类的毒性较大,极易导致鱼 类中毒、发病,甚至大批死亡。 (2)氨氮的主要是由水生动物粪便、残饵、动植物尸体所产生。 水温、PH越高,毒性越大。
• 是水体光照程度的标志,与水质的肥瘦程度密切相关, 决定和影响着浮游生物的出现时间和数量的多寡。透 明度不应限定在某一具体的数值上,而应根据周围环 境(主要指水环境)、养殖模式、技术水平及季节、 地域不同而灵活掌握。 • 要求:以养殖吃食性鱼类为主的池塘, 透明度控制在 20-40公分即可。养殖滤食性鱼类为主的池塘可以小一 点 • 实际生产中一般用手臂探入水中测量
氨氮的检测与调控 • 检测工具:氨氮快速分析盒 • 养殖水体氨氮的调控
测量结果 <0.2mg/L 0.2-0.5mg/L 对鱼的影响及调控措施
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水质良好,不需处理 对鱼有轻微影响。处理措施:1、定期排出部分老水,更换新 水;2、微生物制剂改善:如强效利水素200-300g/亩;2、二 氧化氯分解 表明水质恶化,鱼类食欲减退,抗病力下降,可能导致水产动 物氨中毒。处理措施:1、及时加注新水,防止中毒;2、泼洒 沸石粉,吸附池底有害气体及有毒物质,用量30-40斤/亩;3、 施强效利水素300-500g/亩;4、合理使用增氧机,发挥增氧机 搅水、曝气功能,使水上下对流;
淡水养殖技术之
水体主要水质指标
logo
一、鱼塘主要水质指标
PH
温度 溶氧
氨氮
亚硝酸盐氮
水质
透明度 浮游生物 硫化物 水色
2019/2/28
2
DO
养殖水体中溶氧的含量一般应在5—8mg/L,至 少应保持在4mg/L以上,缺氧时,鱼类烦躁不安, 呼吸加快,大多集中在表层水中活动,缺氧严重 时,鱼类大量浮头,游泳无力,甚至窒息而死。 溶氧过饱和时一般没有什么危害,但有时会引起 鱼类的气泡病,特别是在苗种培育阶段。 水中充足的溶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降低 有毒物质的含量,而当溶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 则难以分解转化,极易达到危害鱼类健康生长的 程度。
30 ㎝左右
>40 ㎝
七、硫化氢
水体中的硫化氢主要是由于鱼塘底层缺氧,底 泥有机物经生物作用和化学作用产生,对鱼类有 很强的毒性。 渔业水质要求: 鱼塘中硫化氢的浓度控制在0.1mg/L以下。
• 来源:含硫有机物经厌氧细菌分解而形成的,或是在 富含硫酸盐的水中,在硫酸盐细菌的作用下,使硫酸 盐变成硫化物,然后生成硫化氢。 • 危害:硫化氢出现往往会死鱼。养殖水体中的浓度应 严格控制在 0.1mg/l以下,继续升高会导致鱼虾蟹鳖 的生长速度、体力和抗病力减弱。浓度升高到0.5mg/l 时,会与血液中的铁离子结合使血红蛋白减少,降低 血液载氧能力,导致呼吸困难甚至中毒死亡。
透明度检测与调控
鱼塘透明度测量结果与调控:
<20 ㎝
水体太肥,需要增加透明度。调控措施:1、加注新水;2、用化 学制剂:泼洒生石灰、漂白粉、沸石粉等,使池底沉积的有毒物 质氧化,降低毒性。同时杀死一些藻类,降低水体“肥度”。3、 使用水质改良剂(如强效利水素)。 水体肥度适中,不需调控。 水体太瘦,需要降低透明度。调控措施:1、使用动物粪便肥水, 动物粪便最好选择发酵后的粪便。 2、施用生物肥,如复合生物肥、生物肥水剂等
中毒症状继续增加,游泳无力,导致鱼虾缺氧,甚至死亡。 急救措施:加注新水同时增氧,全塘泼洒增氧剂。使用强效 利水素改善水质。
>0.5mg/L
六、透明度
• 一般情况下,池塘水体的透明度应保持在30厘 米左右,水体透明度过高或过低均不适合鱼类生 长。 • 养殖前期(150克以下)需通过施肥等方法控制水 的透明度在25-30厘米,养殖后期通过换水、泼 洒强效利水素等方法进行改水以控制透明度为 30-40厘米。
品Hale Waihona Puke 鲤 鲫 白种鱼 鱼 鲢




开始浮头 1.5 1.0 1.75
窒息死亡 0.3 0.1 0.6
5--8 4 —5 5 .5--8

草 罗 大 长 团 鲮 鳜 梭 对 罗 氏 非 口 吻 头

鱼 鱼 鲶 桅 鲂 鱼 鱼 鱼 虾 虾
4--8
5 —8 6--9 5--8 5--7 5.5--8 4--8 4--9 6--8 5 —8 6 —8 5 —8 7 —9
• 氨氮的主要来源是未利用的饲料,鱼的代谢物、粪便,含氮有 机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 • 水体中氨氮可以通过硝化及亚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或以氮 气形式逸出到大气中,部分可被水生植物利用和底泥吸附,只 有当池水中所含总氮大于消散量时,多余总氮就会积累在池水 中,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使鱼中毒。 • 影响氨氮毒性的因素:氨氮毒性与池水的pH值及水温有密切关 系,一般情况,温度和pH值愈高,毒性愈强。这也是鱼类在夏 季、当池水中pH值超过9时,易发生氨中毒的原因。千万不能 使用生石灰
温度 PH值
15℃ o.o 0.3 0.9 2.7 8.o 21.0 46.0
20℃ 0.1 0.4 1.2 3.8 11.o 28.0 56.0
25℃ 0.2 0.6 1.8 5.5 15.5 36.0 64.0
30℃ 0.3 0.8 2.5 7.7 20.0 45.0 72.0
6.5 7.0 7.5 8.0 8.5 9.o 9.5
• 亚硝酸盐是氨经细菌作用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的,亚硝 酸盐的存在对鱼有直接的毒性。 • 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的池塘很容易引起亚硝酸盐含 量的升高。 • 根据各种鱼虾蟹的养殖情况,要确保安全必须将水中 亚硝酸盐氮的浓度控制在0.1mg/l以下。
品 白 鲤
种 鲢 鱼
安 全 浓 度 2.4 1.8

草 团



鱼 鲂
2.8
0.12 2.0



2.6
0.8 0.71 0.1 0.20
罗氏 虾(Z5幼体) 河蟹幼体( Z3) 斑节对虾(蚤状体) 中国对虾幼体(1-2CM)
6、亚硝酸盐氮的检测与调控
• 检测工具:亚硝酸盐氮快速分析盒 • 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氮的调控
测量结果 <0.05mg/L 0.05-0.1mg/L 对鱼的影响及调控措施
含量低,适应鱼类摄食生长,不需处理; 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可采取预防措施:定期施用微生物制剂 (强效利水素)改善水质;
0.1-0.5mg/L
慢性中毒,表现为摄食量下降,呼吸困难,游动缓慢。处理 措施:1、使用沸石粉、聚合氯化铝或活性炭改善水质;2、 强效利水素200-300g/亩;3、泼洒食盐,20斤/亩;4、开增 氧机,氧化亚硝酸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