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谈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谈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音乐作为陶冶心灵的艺术,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

中学音乐课的开设更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它像微微春风,丝丝细雨育化幼苗那样,对中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如音乐教学大纲所说:“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根据音乐课的特点来实施素质教育,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呢?我认为,首先音乐教学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突出音乐课“动态”的特点
音乐是一门在“动态”中进行教学和接受知识的学科。

不论是表演,唱歌或演奏,它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以及力度的强弱,速度的缓急,感情的变换都体现了本身“动”的特点。

(二)按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安排教学,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上课要尽量形象化,生活化,趣味化,并以“动态”教学为主。

要采用“动静相济”的方法,教学中要留些余地,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思考。

要让学生亲自体验、想象、发挥和创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进行技能练习。

(三)形式上多样化
每一节课都要有3-5种音乐形式的变换。

(如:演唱、表演、律动、器乐练习、音乐游戏、即兴创作等形式的穿插变换)而每一种形式所包含的内容,又必须在教学上有逻辑上的连续性,技能上的
互补性。

(四)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要有意考虑对学生优良心理素质和品格的启发和培养
如:健康的兴趣、艺术的美感、大胆的想象、精细的观察、坚强的韧性、正当的荣誉感和敢于创造的精神及成功的幸福感等等。

让音乐课真正起到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作用。

音乐课教学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工具,也是完成品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具有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情和寓教于德,给学生创出无穷无尽的学习和了解音乐艺术美的途径。

而要真正在音乐教学中达到此目的,需要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前提下,采用以下方法和措施。

(-)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起点”。

音乐教学要根据学生好玩。

好动、好奇、持久性差的年龄心理特点,尽量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让学生乐在其中。

此外,器乐引进课堂,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

器乐演奏要求人的手、眼、脑并用,调动大脑两半球合作,对训练思维的向性、深广度能起到良好作用。

(二)寓教于美,为学生创造美的情景
美感,应该是音乐教育的灵魂。

歌唱、欣赏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乐感的重要手段。

音乐教学中,布置美的典型环境可成为整个音乐“艺术美”活动的“序幕”和烘托。

再加之教师饱满的情绪,一
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和表现在课堂上的那种富有表现力的演唱,富有激情的演奏以及富有艺术魅力的语言,随时都能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对以往生活的体验,激发学生表现情感的欲望。

(三)寓教于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因素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

中学音乐教材上的歌曲和乐曲都是表达学生们爱憎、喜怒。

志向和情趣的写照,又是蕴含着审美追求神奇幻想以及对美好未来向往的活泼欢快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所以,以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要仔细地品味其中微妙的情势意蕴,授课时以曲之情,发己之情,以己之情感染学生之情,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感受艺术形象,达到“寓教于情”的目的。

(四)寓教于德,全面育人
作为一个音乐教师,不要把音乐课仅仅看作是教教学生们唱唱,跳跳和一些音乐知识技巧而已。

在音乐课中,从选歌、释词、感情的处理,以及教学的安排等,都着意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纪律的教育,以及思想品德、优良心理品格的培养和激励。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要想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遵循音乐教育的特性,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趣味化,激发中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由被动变主动,由苦学变乐学,使学生在有歌、有舞、有唱、有奏、有表演的气氛中,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既是美的“演员”,又是美的“导演”,在音乐教
学中,时时闪烁诱人的勉力,使中学生感受到“乐”,享受到“美”,动之于“情”,知之于“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使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

远大的理想、健康的情趣、宽广的胸怀,成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合格新人。

相关主题